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3版
发布日期:
延河水长流
申均明
    ●宝塔巍巍延水浩浩    雷博摄
  纵览世界,文明均源于水,出于川。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古中国,其文化之所以影响人类,在于大江大河浩浩荡荡的孕育。
  长江、黄河乃中华民族的祖脉,淌满了稻香、麦香。延河则因政治文明、思想领先、精神光辉而著称于当今世界。它被誉为中国革命的母亲河。
  延河,昔有去斤水、洧水、延水等古名,源于白于山附近,由西北向东南注入黄河。其全长286公里,是陕北的第二条大河。发山水时,脾气比陕北的男人还大,满身旱烟味,裹挟泥沙杂草,扫荡着河两岸的庄稼、树木、土地和村庄。但大多数时间,她腼腆如陕北媳妇,脚步轻轻的,从庄户人家的硷畔底下欢喜地流走。夏日阳光灿烂的日子里,女人们会蹲在她的身旁,挽起裤腿,双脚伸进去,捣洗衣服。那水,会把一切淘洗得清清亮亮。
  一
  1937年1月13日下午,黄昏开始渗进山头,寒风中红旗猎猎,毛泽东入驻延安城。炊烟升起,窑洞灯亮,延河成为中国革命的母亲河,和宝塔山具象成中国革命的精神标识,指引着前进的方向。“巍巍宝塔山,滚滚延河水”的诗句,将中国革命精神、延安精神永久耸立在蓝天白云间。
  走进延安,我们会重温到一些延安时期的老场景。团结紧张,严肃活泼。毛泽东穿着打补丁的衣裳,手里夹着烟卷,在延河边上一边散步,一边思考着抗日战争的持久战略和中国革命的方向。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的结合,在他的一溜脚印中,坚定地向前;一队又一队的年轻战士,有的在河滩上打球,有的在做操,有的在练刺刀拼杀,有的在学打裹腿和整理背包……延河两岸天然的操练场上,聚集起来的优秀儿女,活动着筋骨,活跃着思想,时刻准备接受命令,扛起枪打过黄河去,深入晋察冀抗日敌后根据地,保卫黄河,保卫华北,保卫全中国;清凉山下围聚了更多的人,游泳健儿一个个扎入河水中,河面激起的水花和岸边的掌声交织响起,女战士们也加入其间;清凉山窑洞里的电波,解放日报巷内的报纸油墨味,飘向山顶,如白云四散开去。
  冰消雪融,一队游客向延河走了过来,他们嬉笑着,争抢着在河边留影,把一颗颗赤诚的心融入九万里神州,融入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中。笑语和礼赞在柳荫中、花草间翻转留恋,翩翩飞舞。“万众瞩目清凉山”,他们变成了主角。他们舞起红绸带,打起老腰鼓,和着习习春风歌唱今日延安,今日中国。
  进入盛夏,延河水面变宽。芦苇下、荷叶旁,清澈的河水推着蛙声缓缓流淌,云端流下的风儿紧贴着水面,轻轻梳理着河边的翠柳。蝉儿唱起快乐的歌。闲散的人,不时蹲在花丛中留影,以河为主题的风景好似随手剪出,不只是一片蓝、一片红、一片绿。放学的孩子,扎着鲜艳的红领巾,排着整齐的队伍从延河桥上穿过。远处,一群鸽子向彩云间的宝塔山飞了过去。河面上,山峦的倒影手拉起手,感激这清凉世界的浪花飞溅,自由国度的绿水青山。
  历史的倒影也映衬在这河中。
  我们永远记着这个好日子—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还一身粗布衣服穿戴的延安人民,来不及洗一把落满黄土和被战争硝烟熏黑的脸和手,兴高采烈地给毛泽东发去一份贺电,庆贺人民翻身得解放,庆祝五星红旗在天安门上空高高飘扬,盼望着毛泽东和他的战友们能回延安。
  消灭了围攻延安的蒋胡敌军后,党中央、毛泽东东渡黄河,离开延安。回望身后山舞银蛇的黄土高原,回味红军长征到陕北后,小米饭的养育之恩,在滔滔黄河上,身立木船中的毛泽东由衷地感慨:“陕北是个好地方。”握着陕甘宁这份厚重的祝福,和十三年小米饭煮浓的情感,在同生共死的血脉中,他老人家用饱蘸感念的笔回电,要延安人民发扬光荣传统作风,迅速恢复战争创伤,一起建设新中国。
  翻过了不愿再翻看的历史,延安儿女远离五千年来的战争摧残和人剥削人的社会,天空顿时变得瓦蓝瓦蓝。新生政权建立,村子和窑洞都活了过来。拥有土地的农民,擦亮镢头和犁铧,挽起裤腿,一脚踩进地里,安心地开始了耕种。地里的谷子、糜子、豌豆、黑豆起劲疯长,沟帮帮、地畔畔的白菜、萝卜、豆角、柿子、茄子一个赛一个精神;西瓜、小瓜、黄瓜及桃杏梨枣在脑畔上、硷畔下结成了串。娃娃大人们不再因饥饿浮肿,立在门圪崂的讨饭棍早化作灰烬,和蒋介石腐败政府一起灭亡了。农家的炕头铺上了高粱秸秆编成的席子,光景起色大的家户,炕上还有一两条牛羊毛擀成的沙毡,来人待客光光堂堂。男人头上拢的白手巾换成三道道蓝,女人针线兜里有好几包针,好看的布头头也不少。到了学龄的孩子都去学校读书,日子芝麻开花节节高。新中国开始变模样。
  一群从南方来的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选择了延安。他们是听着爷爷奶奶讲的革命故事长大的。但在来延安之前,他们心底对革命故事的认知理解始终没有扎下根。他们不会想到,人真的能够为信仰、为真理抛弃一切,甚至宝贵的生命。可当他们踏上这片土地,身临其境地翻开一篇又一篇鲜活的教材,触摸一段又一段生动的故事,他们终于明白了什么叫延安精神,什么是中国的脊梁。并且明白,这些优良传统,一定不能在自己的手上丢掉,不能在后辈心里丢失,要代代传下去,在心中扎下根,长成大树。他们去甘泉东村,回味雪地讲话;去富县直罗,感受伟大的奠基礼;去子长、洛川,学习瓦窑堡、洛川会议精神。或踏着红军的足迹去志丹、吴起走走,去土窑洞里坐坐。他们顺着延河寻找马蹄声声,寻找《西行漫记》。他们知道了毛泽东穿的是打补丁的衣服,朱德、周恩来睡的是土炕,彭德怀的背心是用敌人降落伞的布做成的,任弼时戴的是用细线绳绑着的掉了一根腿的眼镜……他们懂得了“延安作风”是如何战胜“西安作风”“重庆作风”的,他们领会到了“十个没有”的精髓和要义。
  红都保安,是“人民领袖、民族英雄”刘志丹将军的故里,当年的红军大学在这里复生。上课的教室是从红砂岩崖上挖凿出的,学员的板凳是石头做的,桌子是自己的双膝。延安时期艰苦的条件,磨练出革命者坚强的意志,诞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大成果——毛泽东思想。
  延安窑洞里有真马列。被国民党讥讽为浑身沾满土气的无产阶级政党和革命队伍,一旦被理论武装了头脑,笔底下的文字就会和枪杆子一样有力量,它瓦解着敌人的灵魂,强大着我们的队伍。
  如今的志丹,很难找到当年保安的影子,真是换了人间。
  光秃秃的山、混浊的小泥河、破败的红砂石窑洞、窄窄的乡村土路、身上的烂衣破衫,碗中没有油点点的日子,已经一去不复返了。满眼望去,山川间,到处是崭新的砖窑和小楼房,通村公路修到村口,自来水接到家里,山头上瓜果飘香,糜谷金黄。城市街道宽畅,高楼林立,车辆川流不息。县城的中心广场上,陕北民歌比赛紧张地进行着,一对年轻夫妻在深情地演唱《山丹丹开花红艳艳》,台下掌声雷动。
  《到吴起镇》出自红色经典史诗《长征组歌》。歌曲节奏欢快,听后令人欢欣鼓舞。“锣鼓响,秧歌起,黄河唱,长城喜……陕甘军民传喜讯,征师胜利到吴起。”
  寻找绿水青山的决战高潮,一定要到吴起去。
  几年前,吴起就通了高速公路,车窗外,蓝天白云下,裸露的黄土不见了,绿水青山早已封存了苦焦的记忆。“对照过去我认不出了你,母亲延安换新衣”成了如今最真实的写照。
  延安的退耕还林,缘起于延河流域水土保持治理,是世界银行支持的重要生态建设工程。这一骨干工程催生了一场生态革命,并席卷了延安山川大地,给全国生态文明建设贡献了延安人民的智慧。
  到吴起,必先踏足胜利山。在老杜梨树下,聆听红军“切尾巴”的枪声。告别“唯我彭大将军”那血染的风采,再沿着古长城穿过头道川、二道川和三道川,目睹草木茂盛。70年前,延安的“兄妹开荒”养育了红色革命;今天,延安的“兄妹种树”又催生了绿色革命。昔日“山是和尚头,水是黄泥沟”的黄土高坡,如今变成了山川秀美的“好江南”,为全球生态治理提供了“延安样本”。
  延安的北部属白于山区,紧靠毛乌素沙漠的边缘,土层深厚,土壤贫瘠,干旱少雨,粮食产量较低。一遇灾荒年,大部分地区会颗粒无收,老百姓称之为“苦焦之地”。吴起、志丹、安塞、子长的大部分地方在这个区域内。自古以来,这里蒙、汉、回、羌、匈奴等民族战争拉锯不断,草原文化、农耕文化交织融合。冷兵器时代,长城不断被推出去,又被推回来。荒凉的日子,混杂着牛粪味、羊粪味和草味、黄土味,一年四季沙土飞扬,人人灰眉土脸,像地里刚挖出的洋芋,外人很难分辨出男女。清代巡察官员王培棻所作的著名的《七笔勾》,将这里恶劣的生态环境描绘得淋漓尽致。
  吴起,曾经气候干燥,一年四季风沙漫天,饮食主要是荞面、酸菜、黄米饭,高粱面饼饼谷糠窝。耐旱的糜谷是主要农作物,黄米是家家户户的主粮。在老辈人的记忆里,以前,这里除庄稼的绿色外,满眼四望不见树,小草的颜色只点缀在崖畔畔、土峁峁上,人们想给猪羊挖点野草野菜,要从早到晚奔忙上一整天,才能有可怜的一点点收获。煤油灯的日子缺少油花花、面点点,想见点时蔬青菜,韭菜和辣椒充当代表,也只是撒在碗里的那可怜的一点碎绿影影。夏秋吃的是老白菜,咬着咬着就瞌睡了;冬春顿顿熬酸白菜,吃着吃着牙就倒了。直到改革开放,赶上好时代,国家有钱有粮,鼓励农民退耕还林。吴起先行一步,不到20年工夫,遍地草作主、树当家,林业生态让古老的长城隐没其间。从前“半年糠菜半年粮”的苦日子,“一碗水半碗泥”的困境彻底改变了!深沟锁大坝,荒山披绿装。吴起,锣鼓又响,秧歌再起!
  一轮一轮的好政策,山变绿了,水变清了,天变蓝了,村变富了。退耕还林的“延安样本”旗帜鲜艳,剧情生动,唱绿了黄土高原,唱得延河滚滚喊前进。
  二
  “白羊肚子手巾红腰带,亲人们迎过延河来。”“热腾腾的油糕摆上桌,滚滚的米酒捧给亲人喝。”这就是陕北人民永不褪色的老品格,醇香而悠长。
  清末以后,延河流域内,因战争和灾荒,炊烟时断时续。当时最繁盛的延安城,中央红军进驻时,人口不足三千。陕北人没有因世事变迁和生活拮据而拒人以千里之外。黄土地与生俱来就有一颗包容与滚烫的心,远道而来的都是客。皇天后土的秉性是慈爱厚道。老乡会把最热的炕让出,会把最好的饭端上。即使家中有饥饿的孩子,病重的老人,也不会少客人半碗热米汤,一筷子稠干饭。天道大义的历史接纳,敞开胸怀的真情收留,是陕北人满腔热忱、敢作敢为、不拒外、不保守的特征。不问你从哪里来,只要你的行为符合天之道,人之情,不沾亲带故也会敞开院门,清扫庭院,生火做饭,给你真切的欢迎,深情而有温度的包容。
  记忆的指针回拨到上世纪的年代。
  那个时期的三四十年代,中华民族遭遇日本鬼子的野蛮侵略,狼烟四起,千里河山千疮百孔,华北大地竟然放不下一张可以安睡的床。国家的危亡、民族的尊严悬于一线,犹如人间炼狱。
  孩子,是娘的心。“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境遇,让人民流离失所,妻离子散。一群一群的孩子离开父母,离开家乡,流落街头或流浪异乡。在乱世年头,烽火岁月,像鬼一样安顿性命。可当他们知道延安是全国唯一一块干净的土地后,这群十七八岁的大孩子,十二三岁的小孩子,不顾重重封锁和饥寒交迫,争着要去投奔革命,安放人生。他们忘记了路上的艰难困苦,忘记了强盗和敌人的威吓,咬紧牙关,唱着“打断骨头连着筋,爬也要爬到延安城”的志气歌,挺起正义的躯体,踩着两脚血泡,千里迢迢,跋山涉水,蹚过延河,住进枣园、杨家岭等地方,青春年华和无畏人生融进了中国的革命。
  大跃进年代,又是一个特殊的时期,一大批初中生、高中生响应“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在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号召,到农村去插队。青春晒得黑黝黝的,韶华紧跟时代摸爬滚打,拌着粪土在老支书、老房东的脚印里发芽成长。娘的心,牵肠挂肚。
  延河水是清澈的,是圣水。只要你的双脚踏进去,浮躁的心或落了尘土的思想就会得到淘洗和澄清。当年来延安投身革命的年轻人是喝着延河水、吃着小米饭成长起来的。当他们壮实了身板和脚板后,毅然奔赴抗日前线,杀敌立功,革命的青春在华北、晋察冀、鄂豫皖等地洒下热血。
  毕业于抗大、延大的马列主义战士,头脑里已经有了人民民主政府的雏形。他们扛着红旗挺进大别山、东北黑土地,他们深入桑干河,一个个像挺拔的白杨树,雄赳赳,气昂昂,屹立在解放区的大地上,为建立新中国扛枪打胜仗。
  知识青年是和共和国一起成长起来的,肩膀是有点稚嫩,但他们的心是红的,永向着党。延河边至今都流传着他们的故事,他们就这样呵护着这片圣土。
  扛着箱子,挂着行李包和书包,跟着乡亲走,或坐上老乡的驴拉车,唱着青春之歌住进大队部、知青院。放下铺盖和行李,就扛起老镢头,拾起放羊鞭,学种田,学插秧,学放牧。大冬天也不歇息,打坝,修梯田,办农场、牧场,建沼气池,学开拖拉机、汽车。组成先锋队,战天斗地,苦练红心。延安的乡亲们,是看着这些孩子长大的,不忍心这一群城市娃娃一辈子在农村待下去,让父母牵挂,一有招工招干、参军入伍指标,就慷慨地把自己儿女的名额让给他们,让他们去当兵、上大学、当工人。知青岁月,知青故事,也像庄稼一样,在黄土地种了好几茬。现在还有一些人留在这片土地上生活,成了真正的陕北人。知青们还经常回梁家河、赵家河、清平川、五羊川、王家湾、南泥湾、桃宝峪等村子,去看望乡亲们。他们与乡亲们一道,共同回味那受苦受罪受饿的艰苦年代,感叹着世事惊人的变迁,感念着乡亲们昔日无微不至的关怀。
  三
  随着时代变迁,延河里的草更高更绿了,花更多更艳了。在肥沃的历史泥土的孕育下,延安精神处处盛开着,如山丹丹开花红艳艳。
  延川乾坤湾的刘家山村,黄河边上的古村落,是红军东渡黄河回撤的地方。村子对面是山西的吕梁地区,曾是陕甘宁革命根据地的重要军事屏障。有历史资料记载,村子沟底黄河边上的清水关,曾是黄河渡口上的税务关卡,如今已建成了党员干部的廉政教育基地。村子里的窑洞是用黄河边上的碎石片插起来的,一层压一层,结实耐用,是庄户人家的殷实生活和厚实方正的品格的体现。前几年,退耕还林让山川植被恢复。但是由于虫害防治跟不上,使得黄河边上的千年枣产业受到冲击。枣农也开始流失,一院一院的地方空了。村子里留下来的都是老年人,他们拄着枣树棍,撑着这就要塌了的村。这几年,依着旅游扶贫开发及其道路、饮水条件的改善,黄河旅游快速升温,村民又慢慢回来了。他们经营起农家乐和红枣采摘园,他们的日子大变样了!八月枣红的时候,枣树林里笑声一片,当年丰收的情景得以重现。
  其实,还有更厚实的家当、更响亮的笑声凝结在360万亩大红苹果树上。小苹果,大产业,为延安的脱贫撑起一片蓝天。摆脱贫困的群众由衷地赞叹道:“延河水,越淌越清;苹果花,越开越稠。”
  肥沃的黄土地是延安的资源,如今披着绿色的衣裳,映照着红色的精神,光芒耀眼。延安风景如画,处处有小江南,到处如南泥湾。昔日的老镢头、铁铧犁、草筐子大都歇息在窑洞里。只是一些有故事的农具被请到了展览馆、博物馆用来见证历史,讲述奋斗。郝树才、杨步浩等边区劳动模范的故事代代相传,“气死牛”的精神还活着,激励着人们像牛一样劳动,像土地一样奉献。延安新的“十个没有”折射出实事求是、艰苦朴素、廉洁奉公的新时代“延安作风”。延安精神的“兴国之光”,照耀着千秋。“老百姓是天,老百姓是地,老百姓是共产党永远的挂念。”有了人民做坚强的后盾,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更加坚定,能够以战无不胜的钢铁意志面对一切风险挑战。
  “花篮的花儿香,听我来唱一唱。”走进南泥湾,九龙泉、桃宝峪、阳湾、南盘龙、松树林,到处鸟鸣山涧。水流石上,稻田阡陌,荷叶连天,蛙声一片。阳光、树林、花海、泉水,一步一景,一景一趣,都会给你编织出好心情。都会让你迈不开步,走不了心。当年又生产来又战斗的大生产记忆复活了,给你讲述着从烂泥湾到南泥湾花香的变化和稻香的变迁;讲述毛泽东、朱德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减轻群众负担的亲力亲为。三五九旅的犁铧磨得锃光瓦亮,挽着裤腿的人开犁十里陕北小江南;山头上竞赛的劳动号子此起彼伏,加劲生产为抗战;九龙泉旁劳动生产成果堆成了山,徐特立、吴玉章等“延安五老”都有诗词赞颂;毛泽东、朱德当年视察南泥湾,席地吃了一顿“丰收宴”……南泥湾大生产展馆的图片,都见证了这段岁月。
  今天的南泥湾,是一个追赶超越大发展的杰作,已经编织成了一个硕大的花篮,准备献给复兴的时代和继承光荣传统的延安人。南泥湾今天的精神主旨是绿色、劳动、创造,这是今日中国精神的具体写照,是共产党人永远不能失去的传家宝。它从土地中生长,又去滋养土地。
  探寻精神的人,一队一队佩戴着党徽、团徽,在当年大生产运动开垦的土地上敬重地走了过去,身后的历史推着作风和诺言向前进。
  学习南泥湾,南泥湾好风光。
  学习,是这个时代的主题。多元化、全球化、信息化时代,我们动作慢,就很难赶上去。即使跟上了,也会走得踉踉跄跄、磕磕碰碰的,会被历史擦伤,会看不明白未来,成为退潮后落在沙滩上的弃物,甚或是要被人奴役的族群。我们是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时刻要发出愤怒的吼声,要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前进!前进进!
  一个不善于学习的政党走不远。共产党历来重视学风建设。毛泽东说:“学习一定要学到底。”邓小平说:“要造成一种学习理论、学习实际的空气。不学习或不注意学习,忙于事务,思想就容易腐俗化,就要犯错误。”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党依靠学习创造了历史,更要依靠学习走向未来。”善于学习、严于学习、一学到底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特质。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代,面对改革进入深水区,发展进入攻坚期,各种矛盾叠加、风险隐患集聚的新情况、新问题,不断学习,坚定信念,增强本领,是我们冲破难关、战胜困难的底气所在,是我们赢得未来、引领未来的有力武器和根本方法。
  从早晨9点开始,延安新城的学习书院就挤满了人。参观学习的,温习功课的,忙里偷闲充电的,都静静地为成长修为夯土筑基。一直到灯火万家,月色下还有辩论者在娓娓阐述。一个学习的时代,一定步步向上;一个学习的民族,一定欣欣向荣。
  延河水,养育了共产党人;窑洞里的马列著作,点燃了油灯,催生了黎明,使得中国革命的伟大事业结出了丰硕成果。《为人民服务》《纪念白求恩》《愚公移山》《矛盾论》《实践论》等光辉著作,仍然是今天时代宏图的灵魂,是我们不懈奋斗的精神力量,是追逐中华民族复兴之梦源源不竭的动力。“延安作风”“延安样本”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光辉的照耀下,盛开出更加鲜艳的花朵。延安精神永放光芒!
  2018年,延安告别了绝对贫困,延川、宜川、延长三个国定贫困县实现了脱贫摘帽,693个贫困村退出贫困序列,19万余人摆脱贫困。226万延安儿女扭起大秧歌,唱响信天游,欢快地向小康生活迈进。
  延河水长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