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王军
“陕北的山来陕北的水,你看青山绿水实在是美……”在距离志丹县城20公里外的麻子沟村婚礼现场,热闹的陕北说书把新风尚唱进群众心坎里。此时,在50公里外的赵沟门村委会院子里,尽管烈日当头,村民们还是积极参加着村上的“新时代乡贤会”志愿服务队组织的活动。
一场场立足基层、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把党的理论政策送到群众家门口;一个个感人肺腑的红色故事,唤醒了人们心中的红色记忆;一次次暖心的志愿服务,拉近了干部与群众心与心之间的距离。
作为全国首批50个新时代文明实践试点县、第二批500个试点县和第三批10个重点联系县,志丹县相继探索推出八大特色志愿服务项目,唱响了文明实践最强音。
“百姓小喇叭”响起来
群众思想“强”起来
“嗒嘀嗒、嗒嘀嗒,百姓小喇叭开始广播啦!”7月17日傍晚,在顺宁镇保娃沟门村广播站里,值班播音员刘生梅对着麦克风,用轻柔的语调开始了当天的播音。
这是志丹县在深入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中推出的“百姓小喇叭”志愿服务项目。他们把新思想编写成贴近群众生活、易于理解的播音稿,户户推荐1名志愿者,每天下午6时30分开始,播放半个小时。群众在村头、地头、炕头就能接受新思想教育,真正打通了心理、学理、道理上的最后一公里。
“陕北农村山大沟深,群众居住分散,村庄空心化严重,如何开展农民教育,起初我们也很头疼。”顺宁镇新时代文明实践所所长曹殿东说,“面对问题,我们推出了‘百姓小喇叭’志愿服务项目,拓展延伸了基层宣传阵地。只要小喇叭一响,群众不需聚合,随时随地就可接受新思想熏陶,真正做到生产生活和学习教育‘两不误’,实现群众教育全面化、常态化。”
“我识字不多,加上年龄大了,眼花看不见,但是耳朵灵得很。”今年79岁的任佰玲奶奶是“百姓小喇叭”最忠实的“粉丝”,每天都会准时准点收听节目。“这个小喇叭传来了习近平总书记对我们农民的关心,也传来了各种党的好政策。”
“文明大篷车”转起来
群众面貌“靓”起来
“以前我们开展农民教育,部门单位条块分割,工作内容互不搭界,运行成本高,群众也不买账。”永宁镇新时代文明实践所所长李峰说,“文明大篷车”整合普法宣传车、农业科技直通车、科普大篷车、文艺舞台车、流动图书车、流动餐车等服务功能于一体,“流动式”走进农村婚嫁庆典、集市节会,“组合式”开展表演节目、发放资料、播放电影、移风易俗等服务,实现运行低成本、效果可持续。
义正镇花石安村年轻后生吕博,提起前几天自己结婚的事乐得合不拢嘴。“婚礼上给我们送新思想、送祝福、送书法作品,我觉得很有意义。”他指着挂在婚房正中墙壁上写的“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书法作品笑着说,“结婚以后,我们小两口一定勤劳致富、勤俭持家,撸起袖子加油干,要把日子过得比蜜甜。”
“从早饭到酒席上的菜品和烟酒都有明确标准,一桌宴席标准不超过480元,不请婚庆公司。村民们也都在算账,以这样的标准算下来,过一宗事情节省2万元不是问题。按照标准过事的家户,还会被镇上表彰为‘移风易俗示范户’,奖励现金500元。大家看到了实惠,自然就愿意接受。”义正镇新时代文明实践所所长曹林波说。
“红色故事会”讲起来
群众精神“振”起来
“文明实践试点工作开展以来,我们也遇到一些问题,比如宣讲志愿者机关干部多、‘百姓名嘴’少、群众互动参与少。”旦八镇新时代文明实践所所长杨成贵说,“红色故事会既用活了红色资源,又有效地解决了这些难题。”
旦八镇吊坪村驻村干部薛彩晶介绍,该村的“红色故事会”以政治素质好、群众基础深、宣讲能力强的村民为骨干,孵化培育一支覆盖广、靠得住、撤不走的新思想“百姓名嘴”宣讲队,采取“一个故事或者若干个故事解读一段习语金句”的形式,整理编撰刘志丹、知青励志、孝老爱亲、移风易俗等故事内容,实现了用“红色小故事”阐释“新思想大道理”的目标。
在吊坪村几孔石窑洞前,61岁的志愿者曹耀恩身着红马甲,声情并茂地讲述着刘志丹、曹力如等革命先辈开展工作的故事。故事虽短,但在场的村民却听得非常认真。“我听完以后很受启发,对家乡也有了新的认识。”该村大学生陈灵霞感慨地说。
“新时代乡贤会”动起来
群众光景“好”起来
“在农村,一些地方天价彩礼、厚葬薄养等不良风俗害苦了群众。要实现‘好人好事有人夸,坏人坏事有人抓,新风正气传得开,陈规陋习必须改’的良好风俗习惯,‘新时代乡贤会’的作用很重要。”金丁镇赵沟门乡贤志愿者赵连山说。
“我们充分发挥乡贤德高望重、明礼诚信、崇德扬善、教化乡里、凝心聚力、造福桑梓的作用,发动乡贤带头,积极倡导婚事新办、喜事小办、丧事简办、余事不办等新风良俗。”金丁镇新时代文明实践所所长谢鸿这样形容“新时代乡贤会”。
“看着挂满枝头的苹果,我的心里甭提有多高兴了。”在志丹县双河镇麻子沟村张畔果园地块,66岁“致富乡贤”左怀知正在地里忙活个不停。
“这干山梁种庄稼连饭都吃不饱。”回想过去,村里的果业大户柳玉德感慨道,“多亏了他,我们村里才能发展起这400多亩果园。”
“像老左这样有思想、懂政策、境界高的乡贤,带领群众学习新思想,发展致富产业,让老百姓既富脑袋,又富口袋。”麻子沟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站长高亚萍说。
“百姓大舞台”搭起来
群众生活“乐”起来
“以前我们下乡演出,对不上老百姓的口味和喜好,他们不捧场、不买单。”志丹县民间说唱志愿服务队队长王玉成深有感触地说:“现在我们志愿服务队招募了许多群众演员,经过简单的学习培训后,让群众教给群众唱、群众带着群众跳,大家参与的积极性高了,身体锻炼了,心情也好了。”
“婆婆害病十五年,精心照料她无怨……”在杏河镇牛寨村“百姓大舞台”现场,陕北说书《道德模范胡生芳》演出后,赢得了现场群众阵阵掌声。
“这个节目真实感人,我看完很受启发。”村民牛辽英一边摆弄着自己的手机直播装备,一边说道,“胡生芳是我们县人人都知道的好媳妇,县上每年敲锣打鼓给像她这样的好人模范送荣誉。我把这个节目播出去,让更多的人都能看到,都受教育。”
“‘百姓大舞台’是政府来搭台,群众来表演,真正实现了老百姓自编自演、自娱自乐、自议自评、自育自强,是群众快乐的大舞台。”杏河镇新时代文明实践所所长王春说。
“新时代夜校”办起来
群众素质“提”起来
过去,由于进城农民城里没人管、村里管不着,要进行思想教育难度较大。
“我们社区进城农民多且集中,针对他们白天忙、晚上闲的特点,我们探索推出‘新时代夜校’。”志丹县东武沟社区主任尚进霞说。
“哪里人口聚居多,哪里就是主阵地。”保安街道办新时代文明实践所所长杨文富微笑着说:“我们以人口聚居较多的城镇社区、川道村、城郊村为重点,办起‘新时代夜校’,有效解决这些进城‘新市民’教育缺失的问题。”
初秋傍晚,蒙蒙细雨中,在东武沟社区党员活动室内挤满了来自附近小区的居民。东武沟社区“新时代夜校”正在上课,现场氛围热烈。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不仅是治国的大道理,也是我们做人做事的新准则。”东武沟社区居民孙有红说:“这种用身边人身边事阐释新思想的方式确实新颖。”
“农民家庭会”谈起来
群众共识“聚”起来
“‘农民家庭会’就是好。平日里娃娃们都在外打拼,要坐在一起聚聚的机会都很少。现在有了这个会,大家坐在一起,不少事情都解决了。”双河镇向阳沟村民李帮忠高兴地介绍着,驻村第一书记、村支书、村里几个有名望的老人都来参加他的家庭会。
李帮忠的家中,红砖铺设的地面平整干净,红瓦白墙的院落整齐划一,屋内墙壁正中挂着一幅温馨和睦的全家福,边框两边清楚地印着李氏家训——“老老实实工作,堂堂正正做人。”
当夜幕渐渐落下时,李帮忠家客厅的灯亮了起来。晚上8时左右,李帮忠家的“农民家庭会”正式开始。“父母活着好好孝敬,那才有用。”二儿媳曹国梅说。
大儿子李锦治接过话茬,“我也有儿女,孝敬父母既是履行我们的责任,更是为孩子们树立好榜样。”
“我们通过组织村民定期召开讲家史、写家谱、传家训、立家规、重家教、理家事、传家书、建家业、树家风的‘农民家庭会’,促进了主流价值的传播、家庭和睦、邻里和谐,群众的思想觉悟、道德水准有了明显提升。”双河镇新时代文明实践所所长曹光辉语重心长地说。
“文明小站”建起来
群众幸福“实”起来
提起“文明小站”,志丹县中心街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站长王延利就面露喜色。“我们整合各种资源,创新方式方法,在商户门店和窗口单位启动‘文明小站’志愿服务项目,让商户店员和企业窗口工作人员在向居民提供购物、餐饮、缴费、洗衣等服务的同时,将新思想、新政策、新生活、新风尚融入其中,以真情暖人心,以服务聚民意,在日常服务中做好思想政治工作。”
朱女士是保安街道办中心街社区一家皮鞋专卖店的店长,她一边热情地招呼顾客,一边递给顾客一张印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店主联系卡”。“我以为走进了学校。店内移动音箱里播放着爱国歌曲,中间休息椅旁摆放着一些关于家风家训的书籍。”顾客李薇打趣地说,“在这附近的店里走一圈,不少金句我也会说上几句了。”
县委宣传部副部长曹新建介绍说,“文明小站”志愿服务项目把新思想传播与便民服务相融合,把城市管理与居民教育相融合,在推进城市管理网格化、智慧化、精细化中宣传教育居民群众,真正实现了“每一个大厅门店都是传播点,每一名服务人员都是志愿者”的目标。
“下一步,我们将以‘百姓小喇叭’‘文明大篷车’等八大特色项目为抓手,进一步调动各方力量、整合各类资源、强化支持保障、依托更多‘百姓名嘴’和乡土人才,全力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往深里走、往实里走、往心里走。”说起今后的工作,县委书记、县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主任李建强信心百倍、掷地有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