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5版
发布日期:2020年08月26日
龙城唱响幸福歌
—黄龙县脱贫攻坚工作纪实

游客在蔡家村森林康养基地游玩
    ●榆树河村垂钓大赛吸引全国各地游客
    ●江运祥查看中蜂生活情况
    ●村民在“讲学堂”学习养殖技术
  记者 雷荣 通讯员 张毛毛
  八月,黄龙迎来了最美的季节。万木葱郁、鸟语花香,多彩龙乡,馥郁芬芳。
  “接着……”“好嘞……”在瓦子街镇小寺庄村的甘蓝地里,石申梅和刘翠萍一个拿刀砍、一个拿筐装,一扔一接,动作熟练。
  “一天130元,我和老伴两个都来了。”石申梅是瓦子街镇元朵村人,一辈子操劳换来一身的病,她和老伴将26亩玉米地,按照每亩300元到400元的价格流转了10年。老两口一边收起了土地租金,一边在家门口打起了工。
  “外出打工已经不现实,在家打工还能照看孙子。”石申梅说,“一年至少能打工七八个月,仅这一项就能挣3万多元,比起之前种玉米强多了。”
  甘蓝地里,像石申梅一样,还有20名农民弯腰采摘着。依靠全县精准施策、久久为功的脱贫攻坚,黄龙县越来越多的贫困户成功摘掉“穷帽子”,走上致富路。 
  冷凉蔬菜成了火热产业
  晌午时分,炎日高照。郭建宏站在路边,看着眼前千亩蔬菜示范种植基地里工人不断穿梭,一棵棵露地菜被采摘、装车,不自觉地笑开了颜。
  “又是一个丰收年。”郭建宏说,“今年虽然受疫情影响,但是只要说黄龙本地产的蔬菜,消费者还是抢着买,销路不成问题。现在,每天能发两车菜,收入1万元左右。”
  郭建宏是瓦子街镇产业大户,从农民手中流转土地150余亩土地,高标准、高质量种植了甘蓝、白菜、白萝卜、茄子等蔬菜一年种植两茬、从年初卖到年尾,不仅自己赚钱了,还带动了周边群众。
  “优先雇用贫困户和周围的村民,不管天阴下雨,每天都有活干。”郭建宏说,去年仅工人工资就付了30多万元。
  “全镇发展蔬菜产业4000多亩、中药材1000多亩、设施大棚100多座,全年可提供务工岗位300多个。”瓦子街镇党委副书记王虎说,通过建立示范基地带动产业大户,产业大户带动贫困户,实现产业扶贫全覆盖,贫困户在家门口就业和创业,户均增收达到3000元以上。
  卫保堂是白马滩镇灵火村村民,家中共有8口人,他的弟弟因智力残疾需要长期治疗,一家人的日子过得比较艰难。2013年,他家被确定为建档立卡贫困户。
  为了改变现实,卫保堂养起了猪,但是由于没有掌握科学技术,养殖效益不好、收入差。在镇村干部和帮扶干部的帮助下,卫保堂申请到了5万元的小额补贴贷款,扩大了养殖规模。镇畜牧站工作人员也经常到他家中现场培训,传授技术。不久,卫保堂不仅脱了贫,还成了村里有名的致富能手,经常给养殖户讲解养猪技术。
  “去年猪肉行情好,我家纯收入10多万元。”卫保堂高兴地说,“我计划再贷上点贷款,把猪棚收拾一下,再多养些猪、再多赚一些钱。”
  脱贫攻坚,产业当先。黄龙县按照“生态立县、旅游带动、统筹城乡、全面小康”的产业扶贫战略,紧盯“4+X”产业全链条增收,大力实施“三抓一去一促”,以乡村振兴为总揽,以产业脱贫和生态农业后整理为重点,以农民增收为核心,打造多彩农业格局,拓宽农民致富渠道,实现了产业扶贫政策全面落实,农民持续增收。
  黄龙“肤施龙蟹”远近闻名,曾连续3年荣获“全国河蟹大赛金蟹奖”。现在黄龙很多人都掌握了大闸蟹养殖技术,并依靠大闸蟹实现发家致富。“总共放苗子4.3万只,按这个成活率计算,能出1.6万只成品蟹,一只蟹卖50元,大概就是卖个70万元~80万元吧。”黄龙县崾崄乡白城桥村大闸蟹养殖户李喜军高兴地说。目前,黄龙县共发展养蟹池塘110个,养殖面积461亩,年产商品蟹15万只,辐射全县7个乡镇,今年产值高达600多万元。
  黄龙县也是“中华蜜蜂之乡”。今年,全县养殖中蜂9万箱,生产蜂蜜1300吨,产值达到7300余万元,农民人均能增收2200元。“县上免费给蜂农发放蜂箱,对我们农村人养蜂帮助很大。我家养了150多箱中蜂,今年能产2000多公斤蜜,大概收入13万余元。”黄龙县中蜂养殖大户王昌银告诉记者。
  为进一步延伸产业链,黄龙县还开发了包括蜂蜜、巢蜜的在内的28种蜂产品,开发蜂蜜洗护产品10余种,实现了从农业产品向旅游产品的转变,既提高了产品附加值,又促进了农户增收。
  据统计,黄龙县现有产业发展能力建档立卡户1076户3174人,累计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125个、家庭农场239个,种植蔬菜73户124亩、苹果184户1228亩、核桃776户5392亩,养殖业241户。产业户每户都有一项以上长线产业,稳定增收、持续增收,实现了农村美、农民富、农业强的目标。 
  好风景带来好钱景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近年来,黄龙按照旅游与民俗、体育、公益相融合的思路,以赛事促发展、以赛事聚人气、以赛事树品牌,带动城区消费市场。
  8月1日,雨过天晴的黄龙县雾霭氤氲,空气清新。
  上午8点,“我要上全运——万途杯”黄龙垂钓系列赛在石堡镇榆树河村开赛,吸引了来自山西、河南、福建、甘肃等全国9个省市的201名选手。
  这是榆树河村举行的第6次垂钓比赛,比赛选手,慕名而来的游客、新闻媒体记者,将小山村挤得水泄不通。
  人越来越多,贫困户刘玉星越来越忙碌,越来越高兴。每次比赛,瞅到商机的刘玉星都在场地架起桌子、摆起地摊,卖点饮料小吃、水果特产,忙得不亦乐乎。
  “可以务工、也可以摆地摊,每天能挣500元左右。”刘玉星说,“去年效益不好,村上给贫困户一户300元,今年是按30%给我们提成分红。”46岁的村民仝宪龙是吉家河村村民,站在比赛选手的旁边,负责将钓上来的标鱼拿到裁判席进行登记;吉家河村村民刘全英则在场地来回转悠,负责卫生保洁。一天下来,每人可以挣到150元。
  “小鱼竿”钓得“小宝马”,小山村迎来“大发展”。依托生态资源和当地上古文化,榆树河村按照“文化+康养+产业+旅游”的思路,建成农旅综合体项目,成了垂钓者的开心乐园,并以宝马轿车、长城轿车等大奖吸引了全国钓友参赛,这让榆树河村越来越热闹、越来越出名。
  榆树河村由“静”变“动”,村子收入增多了,村民的分红也多了。“场地费变成村集体经济,约6000元工收入归个人;除此之外,我们开展‘赛事助农’活动,设立了移动小卖部、小吃摊位。每名游客按人均消费2000元算,每次赛事可带动近百万元收入。”榆树河村党支部书记杨存财说道。
  走进白马滩镇屹崂村,充满当地特色的乡村大舞台掩映着炊烟袅袅的村庄,原生态的石桌茅草亭、土墙皮下的黑褐色瓦罐、古朴洁净的院落,对游客们来说,在这里不仅有乡愁,更是诗和远方。
  乡土味道、乡村风貌,青山绿水、美丽乡愁。白马滩镇发挥神峪川景区的人文历史优势和圪崂传统村落的生态优势,打造“印象圪崂”田园休闲旅游度假村,使居民变旅游从业者、农产品变旅游商品、农村变景区(点),推动农旅融合发展新业态。实现了旅游产业成功转型,贫困群众整体脱贫退出。
  2019年,借助乡村大舞台,“印象圪崂”举办漂流艺术节、啤酒音乐节、廉政建设促脱贫晚会、广场舞大赛等系列文化活动30余场次,带动核桃、中蜂、羊肚菌等旅游产品持续俏销,农家乐、旅游客栈生意兴隆,累计接待游客48万人次,全村实现农旅总产值1200万元,其中旅游综合收入80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1万元,贫困户人均收入9878元。
  黄龙县不断丰富“旅游+文化”活动,举行“黄龙过大年”、芍药文化节、红叶节等系列活动;大力开发“旅游+研学”项目,“树顶漫步”成为首个自然科普研学基地,瓦子街烈士陵园为红色教育研学基地,举行非遗路——县域行“黄龙日”等活动;大力发展“旅游+体育”项目,成功举办森林冰雪节、延安黄龙超级越野跑活动、石门峡漂流艺术节、“中国·延安·黄龙”山地自行车超级越野挑战赛等活动;大力发展“旅游+互联网”活动,电视剧《初婚》在黄龙取景拍摄,成功举行“中国——黄龙”首届短视频+无人机航拍大赛,“全景黄龙”摄影大赛,星光大道冠军闫子西“玩转黄龙”网络直播等活动,让广大网友零距离感受黄龙的美景、美食和文化。
  目前,黄龙县已形成“全域、全景、全季、全业、全民”旅游发展新格局,助力全县新增脱贫116人,新增就业150人。 
  爱拼才会赢
  “来来来,坐坐坐,请大家品尝品尝我家的蜂蜜水。”8月1日,记者走进黄龙县圪坮乡苜渠村江运祥的家,江运祥便热情地招呼起来。
  “今年养了67箱中蜂,第一次就摇了800斤蜂蜜,已经卖了200斤。今日不同往时了,恓惶日子变成了甜蜜生活。”江运祥一边倒水,一边迫不及待地介绍起来。
  提起自己的变化,江运祥说要特别感谢村里的“板凳会”。自己身患左腿残疾、妻子患有精神病、孩子又在上学,仅靠广种薄收的玉米只能维持日常生活,要想脱贫致富何其艰难。
  “那个时候,真的不知道该怎么办,对生活没有了信心。”在江运祥最消沉、最无助的时候,是“板凳会”教给他养蜂技术、树立了致富信心,增添了生活勇气。
  “板凳会”也叫拉家常,傍晚时分、阴天、雨天,镇村干部和群众闲坐在一起,打开“话匣子”,提出“金点子”,鼓足“劲头子”。众人围绕村情民意,聊农话、讲政策、传技术、解民困,为村子脱贫发展出谋划策。
  “开始在院子里,后来大家慢慢地就移到了屋子里,名字也由‘板凳会’变成了‘讲学堂’。”村党支部书记荊发明介绍说,“第一书记、村干部、还有技术员都为大家宣传政策、传授技术。”
  在“讲学堂”,江运祥学到了中蜂养殖技术。第一年养殖5箱中蜂,后来增加到17箱,再到今年的67箱,收入一年比一年高,生活一天比一天好,不仅脱了贫,他家还被县上评为“最美庭院”。
  “两个儿子买了车、也成了家,老伴帮忙带孙子,我给周围蜂农指导养蜂技术,不忙的时候还在邻村打点零工。”江运祥说,生活要不得不靠,只要拼搏才会越过越好。
  “在脱贫摘帽之后,一些群众的自主发展产业劲头不足,存在‘等靠要’‘争当贫困户’的现象,成为巩固脱贫成果的拦路虎。”圪台乡副乡长张全国说,“全乡坚持扶贫与扶志相结合,通过推行‘一约四会’‘扶志六法’‘苜渠规’‘好人榜’‘共享厨房’‘便民超市’等举措,激发群众脱贫内生动力。”
  “别的困难没有,就是有些缺钱。”帮扶干部在黄龙县三岔镇长石头村入户调研时,建档立卡贫困户齐文喜一见面这样说道。
  帮扶干部听了很不是滋味,觉得老齐的思想认识有误区,便时常入户和他拉拉家常,讲讲脱贫典型、说说扶贫政策。慢慢地,齐文喜开始感到戴着“贫困帽”并不光荣,心里很不是滋味,觉得再也不能靠吃政府补贴过日子。
  有一天,老齐说出了想改变现状的想法,想重操养羊旧业。村干部立即行动,帮助他申请产业扶持资金购买羊羔。包村干部李宁成了老齐家中的常客,作为畜牧站的一员,无论是防疫知识还是护理羊羔要点,李宁都是倾囊相授。
  如今,老齐也算是养羊的半个专家了,说起养羊头头是道。“这叫舔砖,可以给羊补充微量元素,羊吃了之后能够长得又快又好。”他指着食槽旁的黄色石头向其他贫困户传授养羊小秘诀。2019年,老齐家的人均纯收入达到了1.4万元。
  随着家庭经济条件的改善,老齐脸上的笑容也越来越多了,致富的信心更足了。现如今,老齐不仅养羊,还养起了猪。
  齐文喜说:“今年猪价好,我要好好发展养殖业,明年也能奔小康。”看着茁壮成长的羊和猪,他感觉日子越来越有奔头了。
  黄龙县扶贫开发局局长王坤锋说:“通过产业拉动、就业促动、金融撬动、保障联动、机制推动,多措并举筑牢脱贫基础,以更宽的视野推动产业兴旺,以更高的标准改善民生福祉,以更新的理念激发内生动力,推动脱贫攻坚各项工作再上新台阶。”
  新时代、新征程。如今,在实现“脱贫路上不落一人”之后,黄龙县又向着“小康路上一个不少”的目标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