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仓堡镇肉驴养殖基地 电子商务平台收购贫困户南瓜 白豹镇王湾村村民正在装袋外运南瓜 周湾镇小口则村万亩葵花基地 通讯员 康彦创 刘建鹏 记者 王锋
2020年是脱贫攻坚决战决胜之年,如何让贫困群众稳定脱贫,吴起县的做法是让每名贫困群众都要走出长期稳定增收的路子。
五年来,吴起举全县之力,接续奋斗,探索形成了“一业”奠基、“两补”增劲、“三促”助力、“四带”领跑、“五网”兜底的“12345”增收模式,聚焦收入、分类施策,创造多元化的增收渠道,让全县广大贫困群众走上了增收致富的康庄大道。
时下,走进退耕还林后的吴起县的山川涧滩、镇街村组,随时随地能看到忙碌在果园里的果农、大棚地里的菜农、养殖场里养殖能手和山林里来回巡回的护林人……
他们每个人手里都有活计,心中都有憧憬。
“一业”奠基:苹果鼓了果农“口袋”
一排排的苹果树布满梯田,满树的苹果红透了脸,闻着香味让人垂涎欲滴,看着果园心生憧憬。
正在果园内忙碌的建档立卡户齐丕宏脸上露出藏不住的微笑。齐丕宏是吴起县长官庙梁岔村村民,2015年开始发展山地苹果产业,2018年脱贫,如今成天忙在果园的齐丕宏忙中偷乐,逢人就说:“党的扶贫产业政策真的好!2019年,我家苹果套袋4.1万个,收入约4万多元,今年能套苹果袋约4.8万多个,和去年相比套袋更多,收入比去年肯定还要高。”
脱贫攻坚,吴起县始终把产业兴旺作为巩固脱贫、振兴乡村的治本之策。2015年以来,县上抢抓延安山地苹果产业北扩的趋势,大力发展山地苹果,推动苹果产业发展与脱贫攻坚深度融合,突出经营主体带动,采取“龙头企业+合作社+贫困户”模式,把全县的贫困户镶嵌在10万亩山地苹果的大产业中,镶嵌在苹果产业的后整理中,为贫困户建立长效稳定致富增收产业,实现“苹果红了口袋鼓”的致富愿望。
“两补”增劲:绿水青山生出真金白银
20年的退耕还林,让吴起大地实现了由黄到绿的历史性转变。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2015年,吴起县创新推出了生态护林员就业脱贫、林业项目倾斜脱贫、林业产业增收脱贫、造林绿化劳务脱贫、生态补偿帮助脱贫五大生态扶贫举措,让生态修复成了扶贫新抓手。
据了解,围绕生态扶贫举措,吴起县先后聘用护林员960人次,组织2184户建档立卡户实施新一轮退耕还林项目,每年户均补贴1880元;创办家庭林场5家,带动413名贫困人口年均劳务增收2000余元;860户农户发展林下经济,拓宽了增收渠道。同时,各村将集体公益林优先承包给1005户弱劳重点户进行管理管护,每户每年额外补偿1989元。
生态扶贫举措让广大贫困群众享受到了看得见、摸得着的收益红利。产业扶贫和就业扶贫让更多的贫困群众有了长效增收渠道,实现稳定脱贫致富。
“家里养猪每头补助1200元,今年养了10头猪崽,1头母猪补助3000元,现在猪崽长势很好,估计年底能收入5万-6万元,除过饲料和其他费用,净收入也在4万元以上。”靠发展种养结合脱贫的庙沟镇走马城村建档立卡户李俊斌说。
2015年以来,吴起县每年出台补助标准相对较高的产业扶持政策,支持发展产业和就业创业。
“凭本事吃饭,让帮扶对象能拥有一项养家糊口的看家本领比给多少钱都强。”吴起就业中心主任王炬堡在介绍就业扶贫的时候说。
一人就业,全家脱贫。吴起县通过开发公益岗、技能培训、转移就业,社区工厂吸纳等措施,累计使3801人实现转移就业。
给想奋斗的帮扶对象搭建各类就业平台,政府建立机制,建档立卡户在市外转移就业的给予交通补贴300元-500元,参加就业创业免费培训的给予每天50元生活补助,实现创业的给予一次性3000元补贴,对外出参加驾驶、烹饪、美发等60余个专业的学费进行全额补贴等。开发各类扶贫公益岗913个,技能培训5163人次,自主创业99人,建成就业扶贫基地11家、社区工厂8家,实现有条件的贫困家庭至少有1人就业。
“三促”助力:山里货变身钱串串
消费扶贫是社会力量参与脱贫攻坚的重要途径。吴起县采取“多口入、一口出”方式,利用消费、电商、内生动力三重促进,带动贫困群众增收。
“张宏旭今年种香谷8亩,养猪5头;马胜龙种香谷10亩……”,长官庙镇梁岔村驻村队队员冯正的记事簿详细记载着村里每一户种养情况和对接的销售消费单位的订单。对于冯正来说,消费扶贫已经是他几年来驻村工作的重要部分,他曾拍着胸口向村里乡亲保证过,只要大伙努力干,无论是种还是养,只要手里有山里特产,就不要愁销路。
仅2019年,冯正所在的民生银行一年就帮助长官庙镇梁岔村销售农产品19万元。
2017年“国家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项目成功在吴起落户,有力助推了电子商务业的发展,吴起建成占地4000余平方米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中心和电商快递物流园区,建立镇级电商服务中心9处、村级电商服务站点58处(其中贫困村33处),对帮助贫困户销售农特产品达到1万元以上的,按销售额度的10%予以补助电商运行费。
目前,全县涌现出了张星、乔和玉等一批有诚信、知感恩、肯奉献、助脱贫的青年创业能手。项目实施以来,累计销售930多户贫困户农产品450万元,带动贫困户每户增收约5000元。
扶贫先扶志、治穷必扶智。吴起把提升群众内生动力作为治根之策,大力弘扬延安精神、长征精神,采取晒帮扶措施、晒脱贫成效、展脱贫风采、树模范榜样,变“要我脱贫”为“我要脱贫”。
“四带”领跑:产业实体带出“好光景”
“四带”领跑就是经济实体带贫,即:国有企业带动、光伏产业带动、集体经济带动、能人大户带动。
在吴起县,不仅仅有光伏企业,还有陕果集团、圆方集团等国企带动1000多户建档立卡户入股分红,个别镇村的集体经济、产业大户同样也带动建档立卡户发家致富。
周湾镇周湾村马圈沟组建档立卡户杜建飞,是周湾镇的蓝湖绿禾公司员工,每月收入2000多元,而且他每年都享受脱贫攻坚产业项目收益分红,自己的小日子越过越红火,这是村集体经济带动的生动缩影。
相关数字显示:吴起县国有企业每年为全县1005户弱劳重点户帮扶资金251万元,光伏帮扶740多万元,全县91个村集体经济把不会经营、无力经营、享受不上政策的贫困群众组织起来,通过托管、代管、入股分红等形式增加收入,实现持续增收。诸如李树和、康全鑫、齐祥福、高起东等85户能人大户通过“企业+、家庭林场+、家庭农场+、合作社+、种养殖大户+”等形式带动510户贫困户参与发展,户均年增收4500元。
“五网”兜底:把困难群众生活“兜起来”
今年78岁的刘建光夫妇年老多病,无劳动能力,2016年从农村搬进县城的新楼房,将自己的土地流转给村集体,每年固定分红800元,还享受残疾人补助、光伏分红、生态效益补偿等。
“像我这样的人,如今也能住上楼房,是生在好时代了。”刘建光一句简单的话,道出了兜底扶贫政策给群众兜牢民生底线。
2018年年底,吴起县实现整体脱贫后,还有933户无劳保障户,面对这些“难啃的硬骨头”,吴起县积极推行“幸福五网兜底”工作法,走出一条“‘一网’保基本、‘四网’增福祉”的兜底扶贫新路子。落实基础政策保障,织牢稳定脱贫“基础网”,让特殊群体实现“两不愁三保障”目标;推行政企分红模式,实现稳定增收“红利网”。将全县933户无劳保障户全部纳入光伏分红和生态效益补偿范围。落实产业政策激励,构筑稳定致富“信心网”。积极鼓励兜底户发展切合自身实际的产业;推行资源入股分红,形成抱团发展“集体网”,鼓励兜底户以土地、资源、互助资金贷款等形式入股村集体经济,实现抱团发展,共同富裕;激发社会奉献爱心,营造全民关注的“社会网”,把社会各方力量调动起来,相互整合,共同为贫困户提供有效帮助。
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脱贫攻坚以来,吴起县聚焦增收,因人施策,制定出“12345”扶贫硬核举措,不断增加贫困群众收入,增进福利福祉,在全面小康的道路上不让一人掉队正在成为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