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5版
发布日期:
点燃增收致富“新引擎”
——志丹县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加快乡村振兴纪实
    ●游客在采摘园体验生活
劳动服务队成员在村集体果园劳作
村民发展起香菇种植产业
    ●入股贫困户现场领取分红
    ●建档立卡户田树光通过小额信贷发展起养牛产业
  通讯员 高庆荣 记者 王锋
  八月的阳光宛若琉璃般华丽且轻柔地拥抱大地,翠绿的果园中被秋色点缀出几滴红斑,红彤彤的苹果在秋风的拂动下摇曳着,洁白的云朵叠印在忙碌的身影里,抚摸着耕耘的喜悦……
  “我们集体到果园干活,互相学习了不少经验,也得到很多果农的认可,每个果农都有很大的进步。”志丹县永宁镇寺崾先村劳务服务队成员杨春刚说,“在家的果农,他们把自己的家务活干完,还可以参加到我们这个合作社干活。干一天还有100块钱的收入,自己家里的果树管理、农活家务也不耽误。”
  此刻在果园里忙碌的村民,就是寺崾先村劳务服务队的成员,这支服务队主要承担全村集体果园的修剪、除草、施肥、拉枝等技术指导及日常劳务管理,是这个村集体经济的基础保障。
  为了多元化拓宽村集体经济、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寺崾先村依托村集体合作组织这一平台,将村上无法外出务工的村民集中起来,“组团”创收,成立了寺崾先村劳务服务队,开展劳务服务业务。这样做,不仅将闲散的劳动力变成了资源,也为各类市场主体提供劳务有偿服务,丰富了村集体经济的创收途径。
  近年来,志丹县把培育新型经营主体作为巩固提升脱贫攻坚成效的重要抓手,紧紧抓住利益联结这个“牛鼻子”,通过发挥新型经营主体的带动作用,不断点燃贫困户增收致富“新引擎”。 
  架起“金桥” 助力贫困户致富
  “2015年镇政府为我贴息担保5万元贷款,我买了12头牛发展产业,去年把小额贷款都还了,现在还有13头牛,把这群牛一直养好繁殖下去,光景就会越来越好了。”田树光满是喜悦地说。
  田树光是志丹县双河镇吴家湾村建档立卡户,妻子和女儿均患有先天性心脏病。2015年根据他的发展意愿,由镇村干部帮助协调,贷款5万元发展了养牛产业。目前,他的养牛产业带来的经济收入一年比一年可观,这不仅激发了内生发展动力,还有效改善了家庭生产生活条件。
  而贫困群众诚实、勤劳、守信的信用评价体系也是打消银行发放贷款的最大顾虑。镇村干部通过多种监督引导方式,架起贫困群众与银行之间的“金桥”,让贫困群众在家门口就能轻松获得扶贫小额信贷来发展产业,实现增收致富。
  “目前,我们村共有建档立卡户17户38人,享受小额信贷的有10户,贷款金额32.5万元。为防止建档立卡户抱有侥幸心理,将钱乱花,我们时时跟踪指导他们发展产业。目前除去2户‘五保户’,剩余的15户建档立卡户做到了产业全覆盖,真正让他们达到了有产业、能致富。”双河镇吴家湾村第一书记郭印龙说。
  据了解,金融扶贫工作开展以来,志丹县双河镇共发放金融扶贫贷款63户202万元,解决了部分贫困户产业发展资金短缺的问题,共发展苹果、核桃、杏树种植273.9亩,发展小规模家庭养殖29户,发展第三产业4户,入股陕果集团4户,有力促进了贫困群众的产业发展。镇村干部与双河信用社密切配合,采取多种方式方法开展贷款催缴工作,引导贫困群众树立诚信意识、信用意识,按期还款,目前,202万元贷款已全部还清。
  双河镇这种独具特色的金融扶贫模式只是志丹县金融扶贫工作的一个缩影。近年来,志丹县创新金融产业扶贫机制,积极探索扶贫小额信贷新路子,大力开展贫困群众“免抵押、免担保”信用贷款,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金融扶贫模式,有力促进了扶贫产业健康发展。先后制定出台了《加快农村土地流转的实施意见》《激励扶持现代农业全面提升的十条措施》等一系列指导性、规范性文件,为新型经营主体发展营造了良好的外部政策环境。县财政每年列支7000万元专门支持以苹果为主的农业产业发展,拨付800万元、协调金融机构授信贷款3000万元用于支持陕果集团等农业龙头企业发展产业。通过民营企业带办、能人领办、单位帮办、农户联办培育专业合作社365家,通过技能培训、职业认证、颁证登记、指导监管培育家庭农场1020家,通过以商招商、精准招商引进陕果集团、北京惠农合等龙头企业8家,全县各类经营主体达到3000户。2018年奖励364户产业大户1309万元,2019年奖励465户产业大户1316万元。陕果集团建成2万亩高标准示范果园,新希望集团建成10万头种猪繁育基地,陕西鹏翔食品有限公司与北京杰威品牌咨询有限公司合作,打造了年产3000吨“圣情难忘”全国知名品牌黄酒。
   建起“产业工厂” 村民家门口把钱挣
  览田园风光,享绿色生活。在顺宁镇有一个能让人畅享田园生活的好去处——保娃沟门村集体经济蔬菜采摘园。保娃沟门村以“支部+乡村旅游”发展模式,建起村集体经济蔬菜采摘园。通过绿色、无公害蔬菜种植,向城乡居民提供田园观光、农耕体验和休闲采摘服务。
  “我听朋友说保娃沟门村有一个蔬菜采摘园,今天没事就上来看看。蔬菜品种多,真的挺好的,都是天然无公害的绿色蔬菜。暑假的时候跟家人朋友可以体验一下田园风光,还可以采摘一些新鲜蔬菜。”游客邓婷欣喜地说道。
  蔬菜采摘园只是保娃沟门村集体经济乡村旅游项目中的一部分。近年来,该村借助地理区位优势,依托水上乐园、水塘垂钓等休闲娱乐产业,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在村集体经济发展壮大的同时,产生的经济效益通过收益分红的模式让困难群众从中受益,建档立卡户在家门口打工,顾家挣钱两不误,同时还解决了村里部分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
  2019年,保娃沟门村被确定为全县集体经济发展试点示范村,重点项目有序实施,累计实现村集体收入12.3万元,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的动能。
  “从16岁起,我的梦想就是养猪,那个时候家里条件不好,投资不起,我就东奔西跑的,卖过饼子、烧烤,也看过井。2019年,在甘肃宁县南义包了一个猪场,养了270余头猪。今年,我又建了两个棚,养了500余头猪,后边还将增建一个母猪棚、一个保育棚。到今年年底,猪的储存量要达到1500头,预计收入500万元。”义正镇稠树梁村生猪养殖大户高宏智对他的养猪事业充满了信心。
  高宏智的生猪养殖越干越红火,致富道路也越走越宽敞。村民高金旗也趁热打铁,回家发展起了果畜循环经济,用养殖的150余头生猪的猪粪培育壮大20余亩自建樱桃树。目前,他家的樱桃树长势喜人,生猪的销售前景也十分可观。
  “2018年种樱桃树20余亩,开始樱桃也不怎么长,好像是地没劲。然后经过思考,最后决定养猪。如果把猪养上,把粪给樱桃树上上,它可能会长得好一点。通过实践,把猪粪上到樱桃地,树长得还比较旺。今年下来,预计可能丰收。这样的话,我们就准备把猪也养好,樱桃树也种好,经济互相利用都比较好。”义正镇稠树梁村果畜养殖户高金旗信心满满地说道。
  大户的示范带动,使稠树梁村党支部牢牢把握住了村集体经济的主导权,并把党支部工作全面融入产业发展、促进农民和集体增收之中。
  志丹县把改革作为破解农村生产要素分散和农业效益低下问题的主抓手,探索创新农村经营新方式,全面提升农业产业的组织化、规模化程度。
  目前,该县仅村集体经济流转土地1400余亩,建成苹果园9208.39亩,发展中药材等特色种植5185亩,109个村实现了集体经济全覆盖。全县流转土地及果园达到了13万亩以上,不但全面盘活了土地资源,而且彻底解决了农民无能力经营问题。同时,针对农民缺技术、缺资金问题,依靠龙头企业和大户带动,吸纳农民务工解决短期收入问题;着眼长远,探索推行龙头企业委托管理,进行反向代管、反向承包、反向入股,实现群众利益最大化。全县建起陕果集团2万亩苹果等15个“三变”改革基地,吸收3273户果农和361户贫困户入股联营,带动5000多名农民就近务工。陕果集团推行“企业+合作社+基地+贫困户”的模式,将全部劳务用工交由合作社和农民承担,每年提供6.5万人次务工就业岗位,支付劳务费用800多万元。连续5年每年为162户建档立卡户分红3000元,连续12年每年为土地流转户每亩分红135元,吸纳326户农户入股联营,带动200户贫困户稳定脱贫,帮助农民在家门口建起了“产业工厂”。
  发展特色养殖业 村民搭上致富顺风车
  近日,顺宁镇入股任华农民专业合作社的8户贫困户再次迎来分红,每位村民手里拿着分到的8000元,脸上露出幸福的笑容。
  2019年以来,任华合作社分别在红石峁、金崖根承包农户闲置大棚,吸纳、带动贫困户发展西瓜、小瓜、蔬菜等大棚产业。贫困群众通过产业扶贫资金、小额贷款资金等方式,每人入股合作社1.5万元,每年可分红8000元,3年可获红利2.4万元。
  自开展“集体经济+公司+合作社+能人+贫困户”模式的产业扶贫工作以来,顺宁镇通过多渠道发力,积极引导和支持了63户贫困户与食用菌产业园区、张志明羊场、解开莲苹果合作社、陕果集团以及村集体经济等诸多市场主体建立了合作关系,贫困人口经营性收入提高了12个百分点,着力解决了有能力无产业和自我发展能力弱的贫困户增收问题,实现了能人大户带动发展的目标,让贫困户零风险投资经营,确保群众长效脱贫不返贫,助力脱贫攻坚战。
  在永宁镇柏林村湖羊养殖场,村支部副书记李兵正忙着打扫羊圈,给羊群喂食。“2018年,柏林村将发展特色养殖业作为破解‘空壳村’的有效路径,盘活村中资源,投资15万元建成了占地2亩的湖羊养殖场,年可产羊羔50余只,年出栏40余只。”李兵说,“2018年8月份建起的这个羊场,买湖羊30只,到2019年发展到60多只。2019年秋季八九月份,给我们带来了3万元的收入。”
  除此之外,柏林村还按照县委关于村集体经济“1551工程”发展目标,通过招商引资项目,引进了东方新希望集团千头养猪场,预计在9月份建成投产。目前,柏林村初步确定了以养殖场为基地,以养殖能手为示范,扩大特色养殖队伍的村集体经济发展方向,在壮大村集体经济造血功能的同时,让村民搭上致富的顺风车。
  志丹县坚持行政推动、政策撬动、机制带动、整体联动的“四轮驱动”产业发展策略,全力打造苹果为主导、设施蔬菜和养殖辅助的“一主两翼多元”产业新格局,大力推广“金融+新型经营主体+贫困户”“新型经营主体+村集体经济”“企业+贫困户”“能人+贫困户”等模式,实行订单收购、保护价收购、加价补贴等政策,建立起投入扶持、风险保障、二次返利等利益共享机制,有效促进了产业壮大、企业发展、农户增收。
  陕果集团志丹分公司与161户贫困户达成5年(2018年-2022年)合作协议,采取“现金入股、逐年分红”的方式,合作的贫困户一次性向陕果集团志丹分公司注入资金1万元(由政府补贴),公司负责生产运营,贫困户只入股不参与公司经营,公司从2018年至2022年逐年返还红利和本金。
  据统计,全县591户贫困户通过利益联结机制嵌入经营主体获得稳定收入,并全部跨越脱贫线。志丹县永宁镇崾子川村依托永宁山景区资源,成立崾子川油用牡丹合作社,与北京惠农合油用牡丹开发公司签订合作协议,农民将6129.4亩疏林地入股,开发油用牡丹,达成5∶5分红的利益股权。同时,将劳动力资源入股合作社,合作社与企业达成长期用工协议,形成劳动力资源股权。
  培育新型农民 夯实发展基石
  素质高、技能强、会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是新型经营主体发展的基石。
  “我计划种植的西红柿正在播种。这个培训正当其时,不仅让我学到了实用的蔬菜种植技术知识,更重要的是对这一产业发展认识有了新的提升,帮助我成为一名名副其实的新型职业农民。”刚刚结束十余天优质蔬菜种植培训的顺宁镇白草台村蔬菜种植大户段荣富深有感触地说。
  段荣富所说的优质蔬菜种植培训,是志丹县今年在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项目中,加快培育农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的一个缩影。
  志丹县依托农村实用人才、职业技能培训、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等农民培训项目的实施,大力开展技术技能和经营管理知识培训,为新型经营主体的发展夯实人才基础。
  志丹县先后制定出台了《志丹县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认定管理办法》《志丹县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考试考核工作实施方案》等扶持政策,精准选择种养殖大户、家庭农场主、农民专业合作社骨干、农机手、农资经销人员、果树修剪人员和农村创业大中专毕业生、返乡农民工、复转军人等素质高、文化基础好、学习愿望浓、创业意愿强、从业稳定性高的农村一线实用人才,推行固定课堂、田间课堂、流动课堂、空中课堂“四大教学课堂”,达到在学中干,在干中学,使他们真正成为促进农业现代化、集约化发展的主力军。目前,全县已通过职业农民资格认定407人,其中高级资格5人,中级资格164人,初级资格238人。
  漫步在乡村里,看到农村人家,把土坯房翻修成气派的砖房,屋里铺上地板砖,宽大的液晶电视摆放在客厅中央,干净舒适的房间装饰得十分漂亮,农民们的脸上绽放着笑容。聊天中,他们侃侃而谈,讲述着生活中的故事,展望未来的好日子。幸福是用双手奋斗出来的,今天的农村不再是贫穷的代名词,在新时代,农村将是绿水青山的生态农村,是富裕、美丽、怡情、可爱的农村。在打赢脱贫攻坚战、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刻,志丹县将努力加快新型经营主体培育,确保群众持续增收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