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起腰鼓时的刘占明 ●赵华英(左一)在腰鼓山下表演陕北说书 ●李福爱(左一)在作画 王建宁(右)以“峁圪垯”组合形式登上星光大道舞台 通讯员 马志青 记者 彭琛
安塞历史渊源流长,是保留、承传中华民族古老文化,特别是黄土文化最集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区域之一,被国家文化和旅游部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安塞腰鼓、剪纸、民歌、农民画和曲艺更是作为安塞响亮的五张“文化名片”享誉海内外。
目前,安塞全区现有国家级非遗保护项目2项6人,省级5项12人,市级12项14人,区级37项3人,他们在传承非遗的道路上坚守艺术初心,不断传承创新,让安塞民间文艺融入群众生活,走向华夏大地。
腰鼓 舞出精气神
安塞腰鼓源远流长,距今已有千年历史,其热情奔放的舞姿给人以英武、激越的感觉。
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安塞腰鼓)省级代表性传承人,刘占明被安塞人称为“安塞腰鼓总教头”。
说起安塞腰鼓,刘占明有一种与生俱来的热爱。“小时候村里会在春节前后组建临时腰鼓队,挨家挨户去‘沿门子’拜年。我的父亲当年是村里打腰鼓的好把式,是腰鼓队里站在第一排位置的头路鼓手。”刘占明说,从7岁起,他就跟在“沿门子”队伍后面学习打腰鼓,摆着胳膊踢着腿,目的是拜完年可以拿点花生糖果吃。那时候的刘占明从来没想过,自己这辈子就吃了腰鼓这碗“饭”。
15岁那年,刘占明进入安塞文艺宣传队,成为一名专业腰鼓手。自此,刘占明越打越喜欢,越打越上瘾,50多年从未间断过,可以说他几乎经历了安塞腰鼓走出黄土地,走向海外的全过程。从上世纪80年代在陈凯歌的电影《黄土地》里打腰鼓,到首届全国农民运动会、第十一届亚运会、1997年香港回归庆典、2019年春晚、国庆50周年庆典、国庆60周年庆典、国庆70周年庆典……他还带着安塞腰鼓队去过德国、美国、意大利、澳大利亚、泰国等多个国家演出。刘占明的舞台越来越大,腰鼓打得越来越响。
2005年,安塞成立了安塞腰鼓协会,刘占明任秘书长至今。“以前团队里农民多,现在各个行业从业人员都有,也有了统一的演出服装。”刘占明说,现在协会有2000多人,需要演出时基本就在这些人里挑选,协会里年轻人居多,因为打腰鼓需要体力。
“一个合格的腰鼓手,必须具备3个条件:强健的身体、精湛的鼓艺和优秀的品德。”刘占明说。安塞腰鼓有机糅合了秧歌和武术动作,在长期表演过程中,形成了刚劲激昂、剽悍豪放、气势磅礴、浑厚庄重等特点。表演时,鼓手摇头晃脑有股能劲,挥槌打鼓有股狠劲,踢腿有股蛮劲,转身有股猛劲,跳跃有股虎劲,全身使出一股牛劲,只有这样才能打好腰鼓。
今年60岁的刘占明腰不酸、腿不疼,精气神十足,有需要时他还活跃在各大舞台上,把腰鼓的传承和推广作为自己一生的事业。他把传统腰鼓表演形式归纳整理为38式套路,制成教材光碟进行教学。刘占明曾多次在全国各大歌舞团、部队、院校、企业传授安塞腰鼓技艺,也为许多外国友人教授过安塞腰鼓,还定期举办安塞腰鼓培训班,培训出1万多名当地腰鼓手,连同国内外腰鼓手共计5万多名。
作为安塞腰鼓非遗传承人,刘占明说,“安塞腰鼓是祖先流传下来的文化艺术瑰宝,我要用毕生的精力把它传播到更远的地方、传播给更多的人。”
说书 说出万千世事
“弹起三弦听我说,听我来把咱安塞夸一夸……”三弦铿锵响起,这个随口就能说、随口就能唱的“书匠”就是安塞远近闻名的赵华英。
今年58岁的赵华英是中国曲艺家协会会员、陕西省曲艺家协会理事、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促进会理事、延安市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陕北说书)代表性传承人、延安市曲艺家协会副主席,安塞区曲艺家协会主席。
从小爱唱爱跳、会吹笛子、会弹二胡的赵华英在学校里一直担任文艺委员,因为家里拿不出一个学期90斤粮食而退学回家务农。
1984年5月,陕北说书艺术家解明生到村上说书,想着自己会弹乐器再学弹三弦也不难,说书调子也简单,何不跟着解明去说书呢?心头一热,就提出拜解明生为师。解明生喜欢这个贫困家庭出身,谈吐不凡、有文化的年轻人,便痛快地答应了。
学艺3个月,人聪明、爱钻研的赵华英很快就出了师,后来,他便以走村串乡说书行艺维持生计。
1989年,解明生组建安塞县曲艺队,赵华英就跟着师傅跑前跑后地办起了曲艺队,慢慢有了一些名气。1991年,陕西音像出版社专门找到解明生和赵华英,为他们录制陕北说书《王贵与李香香》,赵华英担任主演兼琴师,受到了听众的喜爱。
但由于那时新的娱乐形式的出现和电影、电视的发展,曲艺队的市场快速萎缩,演员们的收入很不乐观。
2000年,安塞县委、县政府将曲艺队纳入事业单位,赵英华也把自己和曲艺队的命运捆绑在一起,开始了他在陕北说书艺术研究、探索和传承。
从2010年起,赵华英便四处奔波,协助解明生筹办安塞陕北说书研习所、筹备成立安塞曲艺家协会。2012年,他还主动跑去安塞区第二小学,为其创作的快板说书《校园风景线》在全区六一儿童节表演中大放光彩,渐渐地,曲艺也进入学生课堂,吸引学生学习曲艺。
2015年12月28日晚,“中国曲艺之乡”授牌仪式在安塞文化艺术中心剧场举行。这使得安塞成为了陕西唯一的“五乡”县区。
看着“中国曲艺之乡”的牌匾,赵华英内心激动不已。为了这个荣誉他已经很多天没有睡好觉了。2013年5月,赵华英着手为安塞申报“中国曲艺之乡”而撰写材料、搜集整理有关资料。虽然经常忙得顾不上家,但赵华英说:“为陕北说书这一自己痴爱的民间艺术,吃再多的苦,流再多的汗也是快乐和幸福的事。”
曲艺一头连着历史,一头连着现实,它既是群众喜闻乐见的表演艺术,又是一笔宝贵的文化遗产。“这几年我们根据全区的实际情况,累计举办曲艺培训班6期培训200人次,其中50多位草根曲艺人才脱颖而出,成为了全区曲艺骨干。”赵华英说。
在安塞区曲艺协会的积极组织带动下,全区曲艺社团如雨后春笋般迅速发展,目前民间曲艺社团组织数量达到13个,从艺人员达到129人。
目前,《赵华英艺术作品集》正在筹备中,为了将陕北说书这一璀璨的瑰宝“传”下去,他经常四处奔波,他说,“他钟爱陕北说书,情系陕北说书,愿意为此奉献终生。”
农民画 画出新生活 提起安塞农民画,不得不说起李福爱。
今年65岁的李福爱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农民画省级传承人,陕西省工艺美术大师,陕西省三秦文化研究会剪纸艺术委员会常务理事,陕西农民画协会会员,曾入选《中国民间名人录》。
“山曲儿好比没梁子斗,甚时候想唱甚时候有。”还没走进李福爱位于延安杨家岭革命旧址刘少奇故居旁的窑洞工作室,就被她原汁原味、饱含激情的陕北民歌所吸引,进去后,映入眼帘的是墙上挂满了生动形象的剪纸和惟妙惟肖的农民画,再往里看去,可以看到一位穿着红色外套的大姐一边唱着民歌一边作画,她就是李福爱。
要说李福爱如何从靠天吃饭的农民到现在吃上“艺术饭”的省级非遗传承人,这得从陕西省艺术馆副研究馆员陈山桥说起。
1988年冬天,时任安塞县文化馆馆长的陈山桥偶然间听了李福爱的歌声便被其吸引,他让李福爱试着临摹一副经典农民画作品《福虎》,心灵手巧的李福爱不一会儿工夫就完成了,还画得有模有样。1989年夏,李福爱走进安塞县文化馆举办的剪纸学习班,踏上了文艺道路。
“我第二次去学习班学的是农民画,心里想到什么就盘算着画出来。”李福爱说。她凭借自己熟悉的农村生活和民歌题材的优势,随手创作的《春播》在中国民族文化博览会上获得一等奖。虽然获了奖,但是李福爱心里还是觉得不踏实,光靠剪剪画画耽误时间不说也顶不上日子过。80年代末,一些外宾来安塞,李福爱为他们表演剪纸、画画,那天她卖了7块钱,这对当时一盒火柴1分钱的年代是个巨额数字。第一次尝到艺术带来甜头的李福爱对剪纸、画画才真正上劲了。
1994年,李福爱彻底扔了老撅头,成了“上班人”。那时候杨家岭革命旧址开设民间艺术窗口,李福爱的手艺和名气使她成为最佳人选。“刚开始只挣工资,我负责唱歌、剪纸、画画等工作,那时候一个月工资500多元,对我来说是个天文数字啊!后来旧址不收门票了,我也不挣工资了,就自己销售作品,收入也很丰厚。”李福爱美滋滋地说。
就这样,李福爱坚持了大半辈子。这个大字不识的农村妇女走遍了山南海北,还走出了国门:1999年9月,李福爱参加了由国务院新闻办公室组织举办的“九九巴黎中国文化周”,其作品受到世界各国专家学者及艺术家的高度赞扬,法国总统希拉克专门派秘书为她题词留念。2006年9月,李福爱又去印度参加展览。2010年参加了上海世博会,代表中国向世界展现黄土文化艺术的魅力。2013年10月作品《延安航天情》搭载神九飞天,后在“十全十美”中国书画名家精品展暨“红烛”慈善之夜拍卖晚宴竞标成功以30万人民币成交。
作为农民画传承人的李福爱桃李满天下。李福爱收到北京、南京、成都、西安、内蒙古等各地的邀请,为企业、社区、学校培训教学,她的足迹遍布全国各地,她的学生也遍布五湖四海。她也乐此不疲为大家教授技艺,她希望安塞农民画能传播到全国各地。
民歌 唱出好声音
安塞,是民歌的世界,民歌的海洋。安塞民歌昂扬着黄土地泥土的芳香,流淌着鼓乡儿女最饱满的激情。
作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陕北民歌)省级传承人、安塞青年民歌手的领军人物王建宁就是其中一个。
2013年,他和刘春风以“峁圪垯”组合形式,参加了央视“星光大道”,获得周赛冠军、月赛亚军、年度12强,在全国引起了一片反响,王建宁正在这时候名声大噪,他的事业也达到了另一个高度。
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1977年4月,王建宁出生于榆林清涧的一个贫寒家庭,初中还未毕业就因贫困而辍学。15岁时,担起了家里的重担,干了不少粗活累活,用他的话说:“待在家里种过地、到过新疆打过工……”
正是体味了生活里的酸甜苦辣,练就了王建宁不服输、不轻言放弃的性格。
王建宁从小就喜欢唱歌、喜欢艺术,17岁时,镇上办起了戏剧学校,招收秦腔学员,父母为他东拼西凑凑了1000元学费,让他去学唱戏。学戏第二年,由于自身的努力,再加上异于常人的天赋,王建宁便开始了实习演出,很快就成了剧团的台柱子,工资从最初的58元,到最高时期一个月800元,王建宁一唱就是7年。
这期间,他从来没停止过学习,只要没事就找老师给他教唱歌,聪明好学、有天分的王建宁很快就学会了唱民歌,并在领导和老师的帮助下学会了电子琴,为了练好自弹自唱,曾经“烧”坏了3个电子琴变压器。
后来,王建宁被一家酒厂“挖走”,那时候流行边唱歌边卖酒,此后的5年间,王建宁在演唱的过程中,一直在寻找展现自我的机会,还到延安、榆林、西安、北京、上海等地参加各种民歌比赛,获得了不少荣誉。那个时候,他在整个陕北地区已经小有名气了,成为了早期的“草根明星”。
2005年,安塞县曲艺队发现了王建宁的才艺,邀请他进入曲艺队,从此他与安塞便紧紧地连在一起,从艺生涯踏上了“快车道”。“从来没有后悔来安塞,相反,是安塞培养了我,成就了我。”王建宁感慨道。
独特的嗓音让王建宁圈粉无数。2009年,他推出第一张专辑《走西口的人儿回来了》;2013年参加星光大道,2015年5月在延安举办“纪念5·23讲话精神”王建宁个人演唱会,并拜西部歌王王向荣为师,并多次受邀参加央视各大综艺栏目做嘉宾和评委,并受邀去俄罗斯、澳大利亚、新西兰、越南、台湾等地演出,受到观众好评。
为将陕北民歌传承下去,2016年至2018年,王建宁先后在延安、靖边、榆林等地创办陕北民歌保护传承基地,先后培训学员1000余人次。
“梦回延安,梦你热腾腾的面团团,梦回延安,梦你红艳艳的山丹丹,梦回延安。”王建宁的民歌《梦回延安》发行后,被广泛传唱,他说,“不仅要唱好传统陕北民歌,更要让民歌唱出新时代的好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