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皖秦(右)查看李建红家人参果生长情况 通讯员 李文振 记者 雷荣
“我想让王湾村的村民住上新房子,挣上新票子,过上好日子。”说起自己的愿望,彭皖秦毫不掩藏自己的“贪婪”。
彭皖秦出身贫寒,从小深受父母的影响,刚满18岁就跟随父亲在建筑工地上打杂,搬砖、挖土、铲水泥……
那些年,养就了彭皖秦吃苦耐劳、为人厚道、艰苦朴素的品质,也让他懂得了很多道理,“只要爱一种事业,专一项工作,就一定能有收获”。
穷苦的孩子不认命。在一路摸爬滚打后,32岁的彭皖秦成立了宜川秦锦建筑有限责任公司,成了十里八乡有名的“大老板”。致富之后,彭皖秦不忘乡里、热心公益、帮贫济困,竭尽所能,帮助丹州街道办王湾村村民脱贫致富,谱写了“饮水思源”和“励志脱贫”的动人故事。
“延安爱心大使”“西部十佳骄子”“陕西十大诚信人物”……提及每一个荣誉,彭皖秦内心十分平静,“帮扶贫困村是履行自己的社会责任,帮助贫困群众会让自己的人生更有意义。”
情系桑梓 造福乡里
“以前种玉米和打零工赚的钱,加起来也不到1万元。今年我家的大棚收入就有8万多元。”宜川县丹州街道办王湾村村民李建红家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与彭皖秦的帮助分不开。
2015年脱贫攻坚战打响,彭皖秦参与了“万企帮万村”的精准扶贫行动,与王湾村建立帮扶关系。
然而,来到这个距离县城只有10公里的村子时,彭皖秦十分惊讶:“这里十分贫穷,没有产业,农作物也只有玉米,年轻人大部分外出打工,留在村里多是老人。大多数村民居住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建造的土窑洞内,环境恶劣且存在安全隐患。”
起初,彭皖秦只是给村民们送一些米面油,但发现解决不了根本问题。后来,彭皖秦多次实地走访村子,想找出贫困病根子。他认识到,要改变王湾村贫穷落后的面貌,要发展经济效益更好的新产业,还亟需改善他们的住房条件及基础设施。
经过多次与宜川县农业、林业、水利等部门以及丹州街道办、王湾村“两委”班子探讨,专门赴西安、咸阳甚至山西、河南等地考察,彭皖秦确定了“以棚强农、以畜富民、以游兴业”的产业发展模式。
2016年开始,彭皖秦通过整合土地资源、争取项目支持、推广设施农业等方式,先后为王湾村开发建成了瓜菜大棚采摘园110棚,又在棚区前打造了“月亮湾生态休闲山庄”,以垂钓、烧烤、水上乐园等项目吸引了许多游客。
“为了不给村民带来负担,在政策补助的基础上,我给每棚补贴了3200元。”彭皖秦说。
村民李建红告诉记者,夏季人多时,他每天的收入高达2000元,大棚瓜果不愁卖。
看着村民还住着危窑,彭皖秦决定利用企业优势,建设特色民俗新居。2017年11月,王湾村48户村民搬入新家。崭新的墙体和院落,独立的厨房和卫生间。“这套100平方米的房子,我们只花了1万元就住进来了。”村民张玉成说,他在老窑洞里住了大半辈子,从来没想过还能住上这么好的房子。
致富思源 富而思进
彭皖秦富起来了,但是他并没有忘了自己是农民的儿子。多年来,彭皖秦从未欠过工人一份工资,向工人们承诺的工资待遇,事无巨细全部按时兑现。逢年过节,酷暑寒冬,他不忘向辛劳在一线的工人们发放节日礼品和降温保暖品,还组织员工外出旅游。
不忘恩情,回馈社会。2008年汶川地震发生后,彭皖秦捐赠1万元用于抗震救灾;2011年、2012年集义镇石台寺山林发生火灾,他出资2万余元,第一时间带领员工扑火救灾、搭建帐篷;2013年,宜川县遭受了特大暴雨,他捐赠3万多元物资,组织工人搭建应急帐篷50顶,顺利解决500人的临时安置问题,并为英旺乡赠送3万余元的米面油、牛奶、方便面、矿泉水等生活用品;2013年11月,他带领150余人在云岩镇呼家河村,历经5天5夜抢修灾后重建房;2014年起,看望慰问丹州街道办牛家塬村杨金荣夫妇和脑瘫养女,帮助“特殊家庭”解决生活难题;2015年重阳节,为壶口镇下山村10户孤寡老人送上1万元慰问金;2017年春节,向丹州街道办王湾村48户贫困村民送去9600元的米面油;2019年,他无私资助两名贫困家庭的大学生,鼓励他们安心学习、早日成才……
“致富思源,富而思进。”这是彭皖秦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他告诉记者,“一个人富了不算富,全村一起富才是真的富。以后,我会不忘初心,继续为群众提供帮助和扶持,做好他们的带头人,引领更多贫困群众走上致富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