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1版
发布日期:
大型全媒体行动《我们的黄河》系列报道之四
黄河岸边的绿色守望
记者 雷晓燕 樊小帅
●丰收的喜悦写在椒农的脸上
  金秋时节,黄河岸边的延长县雷赤镇凉水岸村姹紫嫣红、五彩缤纷。
  走进凉水岸村,漫山遍野的花椒树和波澜不惊的黄河水相映生辉,成为一道靓丽的风景。然而在20年前,这周围都是一片荒凉。
  “八九十年代,因为崎岖不平的地形和干旱的气候,村子里只能种些庄稼,一年下来往往只能填饱肚子。”凉水岸村村主任王继明告诉记者。
  1999年,延安实施退耕还林工程,在黄土高原上掀起一场波澜壮阔的“绿色革命”,凉水岸村也不例外。
  二十载荒坡植绿,凉水岸村将所有的耕地全部栽上了花椒,并依托花椒产业摆脱了贫困,如今的花椒树不但扮靓了山野,更点亮了凉水岸村民的希望之光。
  冯志强:种下花椒树,引来“金凤凰”
  清晨,凉水岸梁峁上的山林被晨曦染得金黄。
  57岁的村民冯志强起了个大早,开着面包车,载着采摘花椒的工人,来到自家的花椒地。
  “这片花椒有50多亩。”顺着冯志强手指的方向,只见火红的花椒挂满枝头,随着风摇摆,像是在欢迎远方的来客。 
  每天看看花椒树,冯志强心里就踏实。这一望,便是20年。
  地无三尺平,产粮不够半年吃;有福的生活在州城府县,没福的生活在黄河两岸……这是对凉水岸人过去生活困境的生动描述。
  “过去我们村里每家就种些红薯、花生、棉花等作物,勉强维持着生活。”提起过去的生活,冯志强感慨地说。
  1999年,冯志强响应退耕还林政策,开始大面积栽种花椒。不愿冯志强在自留地里大量栽种花椒的老父亲对他说:“好娃哩!你栽那么多花椒树干什么?那只是个调料,栽上几棵就够了,又不能当饭吃。”
  尽管如此,在冯志强的坚持下,自留地还是全部栽上了花椒树,刚开始头两年见不了效,也让冯志强心生犹豫。但当种下的树一点点长大,他心里的希望也随之越长越大。
  冯志强悉心照料自家的花椒树,修剪、浇水、施肥……功夫不负有心人,到了挂果期,树上结满了饱满圆润的花椒。冯志强当年就得到了不菲的收入。
  人种下了树,树也留住了人。在冯志强的呵护下,小树长大,大树成荫。
  “过去,没有栽花椒树的时候,山上全是光秃秃的,因为村民要砍柴火烧。有了花椒树后,树枝每年都要修剪,修剪下的树枝一年都烧不完。从那以后,山一年比一年绿,生态环境也越来越好。”如今,冯志强家花椒树早已连成了一片,生活也由温饱变成小康。
  黄河养育了凉水岸,凉水岸也护卫着黄河。昔日的荒山,如今葱葱郁郁、鸟语花香。
  如今的凉水岸,所有的山坡和沟洼全都被高高低低的花椒林覆盖着。每一个农家院里都晒着刚采收的花椒,像一块块红地毯似的,浓郁的花椒清香飘荡在小村的上空。
  “自从种上花椒,你最大的变化是什么?”记者问道。
  “一张张崭新的钞票比什么都有说服力。我家花椒去年收入7万元,家里还有32头猪,空闲的时候我打酸枣还收入了2万元,到年底所有收入大概有15万元,这日子是越来越有盼头。”冯志强挺直了身子,“我们的大红袍花椒颗粒饱满、皮厚肉丰、色泽鲜艳,大家直夸我们村的花椒好,倍儿有面子。”
  冯志强的骄傲,实至名归。2019年年底,凉水岸村的花椒树已达5000余亩,全村收入达600余万元,户均3万元,人均1.5万元。其中,10万元以上的就有5户。
   冯志军:直播带货小镜头圆了大梦想
  “大家好好吃。咱们有来自山西的、延川的,能遇到一块就是缘分,今天咱们要到另一块地摘花椒,大家要注意安全。吃饱了,咱们再出发……”冯志军一边招呼着雇来采花椒的工人吃饭,一边热情地说着。
  今年,冯志军利用快手APP,雇来了7个采摘花椒的工人。
  “我在刷快手的时候,看到冯志军发布的要雇采摘花椒的工人,我便和他取得联系,到今天已经22天了。”家住延川大禹街道办的贺贵珍高兴地说,“采摘一斤花椒2.5元,一天能挣120多元。”
  吃过饭后,冯志军便开着自家的面包车拉着工人们向地里驶去。走进自家的花椒地,他熟练地架起了手机,打开快手开始了直播:“大家好,我是来自陕西省延安市延长县的椒民,今年我们的花椒大丰收,需要花椒的大哥大姐们请给兄弟点个赞,留个言,我给大家包邮配送。”面对镜头,冯志军显得自信满满,落落大方。
  “我们家40多亩花椒,往年最多的时候卖过八九万元。”冯志军掰着指头开始算账,“如果花椒每斤能卖30至35元,能收入六七万元,如果每斤35至40多元,就能多收入一两万。在快手上每斤能卖40多元,比外来收购的高出10多元。现在我已经在快手上卖了近2万余元了。”
  “以后还会把花椒产业往大发展。同时,打算搞养殖业来增加收入……”如今,冯志军不仅从土窑搬进了平房里,也在县城买了楼房,日子过得有滋有味。
  “接下来,我给大家清唱一段,走了一道梁又一道梁,那一道道梁上有摘椒的人,今年花椒大丰收,颗粒大来满山红……”吃过晚饭后,冯志军又唱起了自编的歌曲,歌声高亢嘹亮,好似他红火的日子一般。
   冯书洋:沿黄公路成了致富路
  金秋时节,凉水岸境内的沿黄公路两侧的花椒园里,一粒粒浑圆饱满的花椒散发着清香,沁人心脾。
  “路通了以后,外地的客商都来了,今年花椒通货价格每斤就是30至35元,比过去价格高了很多。”今年58岁的村民冯书洋一边忙着采摘花椒,一边告诉记者。
  “花椒的市场行情一直很好,但是前几年我们的花椒就是卖不上好价钱。因为交通不便,运输成本高,导致收购价格很低。”冯书洋告诉记者,过去,村里都是羊肠小道,大车和三轮车根本无法通行,每年到了花椒成熟的季节,村民们都要一担担地把花椒担回家里,费力又费时。
  兴修道路成了当务之急。2016年初,修路工队进驻凉水岸村。历时一月,工程竣工,凉水岸欢呼声、鞭炮声响彻黄河岸边……
  喜事一件接着一件。在凉水岸村民翘首期盼中,2017年,沿黄公路建成通车了。这个闭塞的村子与外界的连接变得四通八达。
  “沿黄公路通车后,一到秋天,来凉水岸收购花椒的客商络绎不绝,花椒的价格自然提高了。”王继明说:“现在客商们开着车到家门口来收购花椒,价格上还是咱说了算,客商给的价格低了我们就不卖。”
  便捷的交通不仅带动了当地花椒产业的发展,也给村民打工就业提供了平台。如今,每逢秋季采摘花椒时,也是凉水岸最热闹的时候。漫山遍野的人采椒,成为凉水岸村的一大景观。
  青山环抱,绿水相依,是凉水岸群众奔小康的“底气”。
  伴随着山更绿、水更清、空气更好,休闲旅游、文化旅游等“生态+”产业也在凉水岸村蓬勃兴起。
  凉水岸村成立了黄河古渡文化旅游开发公司,依靠黄河文化资源,发展起了文化旅游产业,不仅开起了农家乐,还先后举办了黄河儿女过大年、农民文化艺术节等活动。
  同时,依托大面积的花椒资源,按照“公司+农户+合作社”的运作模式,修建5间厂房,购买110台烘干机,加工花椒,延伸花椒产业链条,开发旅游产品,今年预计产量可达10万公斤。
  黄土坡上披新绿,产业发展富村民。岁月流转,昔日光秃秃的黄土坡,竟变为凉水岸人的致富地。村民通过栽种花椒树,既美了凉水岸的“被子”,还增加了手里的“票子”。
  “真是印证了总书记的那句话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如今的凉水岸村不仅环境变好了,路修好了,网络也覆盖了,而且村民收入也提高了,村民也可以用快手和抖音来招聘采椒工人和买卖花椒了。现在的日子可谓芝麻开花节节高,今后日子会更好。”王继明信心满满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