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5版
发布日期:
脱贫之路 姐妹同行
——延长县凝聚巾帼力量谱写脱贫华章
    ●杨春莉(右二)为贫困妇女发放鸡苗
    ●高金玲在瓜棚打掐瓜芽
    ●常艳学习月嫂实用技能
    ●韩清云(中)给贫困妇女讲解果树管理要领
    ●刘晓静(右二)为育儿嫂培训班学员作示范
  记者 雷荣 通讯员 白延芳 贾寰 吴婧


  脱贫攻坚工作开展以来,延长县妇联充分发挥“联”字作用,突出精准,聚焦深度,从宣传教育、技能培训、平台搭建、政策引导、典型示范、项目推动等方面着力、发力、聚力,让全县广大贫困妇女得实惠、普受惠、长受惠,涌现出一批巾帼先进、脱贫典型、致富能手,在全县决战决胜脱贫攻坚中贡献了“她”力量,顶起了“半边天”。
  杨春莉:致富不忘众乡亲
  “虽然看好家庭农场带来的新机遇,但因为资金难题,我一直瞻前顾后,下不了决心。这下好了,我可以放心发展我的农场了。”杨春莉拿着5万元发展资金兴奋地勾画着自己农场的发展蓝图。
  今年33岁的杨春莉是延长县罗子山镇良俭村村民。2008年,杨春莉与丈夫冯鹏开始家庭养殖,2014年10月,她注册了延长县丰源果畜家庭农场,以种植果树、红薯和散养土鸡为主。
  由于缺乏资金,杨春莉的农场一直难以形成规模。正在一筹莫展之际,延长县妇联为她伸出了援助之手,积极协调产业发展资金。
  2015年至今,延长县妇联先后帮助她争取到30万元,帮助她发展产业,脱贫致富。“有了她们的帮助,我干起事来也更有信心。”杨春莉说道。
  在延长县妇联的帮助下,杨春莉的农场种植了苹果、梨、红薯等农特产品,种植面积150余亩,散养土鸡600余只,猪80余头,吸纳农户共计130余户。2019年,杨春莉的家庭农场收入突破了100万元;2020年,农场收入预计达120余万元。
  “没有别人的帮助,就没有我的今天。”脱贫致富的杨春莉并没有忘记邻里乡亲们。从2016年开始,杨春莉先后帮助附近140余名留守妇女发展散养土鸡、种植红薯和辣椒等特色产业,为良俭等村贫困群众发放鸡仔累计达1万余只、猪仔50余头;投资5万余元为呼延、良俭等村50户贫困群众发放400袋化肥,辐射带动周围贫困妇女实现脱贫致富梦。
   高金玲:日子越过越红火
  “没有想到,她能把整个家撑起来。”提起高金玲,村民都充满敬意。在延长县郑庄镇郭旗村,高金玲的事迹感动着每一个村民。
  今年58岁的高金玲,十几年前,丈夫马玉平因一次意外事故,导致腿部严重受伤,虽经全力抢救保住性命,但从此成为了残疾人。
  那一刻,家里的顶梁柱倒下了,高金玲感觉天就要塌了。那些年,一家人没有固定来源,主要靠高金玲打零工维持生活,生活十分困难。
  精准扶贫以来,高金玲和丈夫成为建档立卡贫困户,有了政府的帮助,高金玲觉得生活又有了希望。
  2017年,高金玲和丈夫商量,决定申请5万元扶贫贴息贷款承包一座大棚,种植西瓜,
  “有了这么好的扶贫政策,我们自身再努力一下,一定能把生活过好。”在高金玲看来,没有过不去的坎,只要靠自己勤劳的双手,一定能实现脱贫致富梦。
  然而,脱贫致富之路并不好走,虽然夫妻俩每天早出晚归吃了不少苦,但因为不懂西瓜种植管理技术,西瓜经常出现黄叶、不坐果、早衰等问题,成为空心瓜、裂瓜,她家大棚不仅没赚到钱还折了本。
  熟悉的人都知道,高金玲是个不认输、不服输的女强人,倔强的她没有因为眼前的困难而退却,而是从哪跌倒就从哪重新爬起来。
  不懂就问,不会就学。从此,高金玲积极参加县、镇组织的棚栽技术培训班,认真学习西瓜种植技术,她还经常向村上种植经验丰富的妇女请教。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半年多的学习总结,2018年,高金玲的大棚实现了大丰收。“除去本钱和大棚租赁费,纯收入5000多元,还小赚了一笔。”
  高金玲待人诚恳,为人老实,卖瓜从来不缺斤少两,价格还公道,生意越来越好,收入一天比一天高。2019年,高金玲的大棚纯收入达到2万余元。
  苦日子渐渐熬出了头,高金玲通过自己勤劳的双手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圆了脱贫致富梦,日子越过越红火,成了村上的“脱贫之星”。 
  常艳:从陪读到月嫂
  “家政服务技能培训让我掌握了一技之长,很快就找到活儿,现在一个月能挣3500多元。”延长县郑庄镇党屯村村民常艳高兴地说。
  常艳和丈夫是地地道道的庄稼人,为了让孩子好好读书,孩子一上小学她便来到延长县城,专心陪孩子读书。如今,孩子从小学升入初中后,她自己也终于腾出了身子。
  “闲着也不是个事,找个事儿干挣点钱,还能补贴家用。”孩子上初中住校后,常艳觉得自己应该找份工作。
  在农村,常艳是干活的一把好手,来到县城后,自己没有一技之长,只能在小饭馆当服务员。
  倔强的常艳不甘于现状,一心想学一门技术,改变现在的生活环境。当得知延长县妇联要举办家政服务技能培训班时,她毫不犹豫地报了名。
  在培训班,常艳认真听讲,很快便学到了新生儿护理等方面的专业知识,顺利拿到了资格证书,进入了家政服务公司,成为一名合格的“育儿嫂”。
  现在,常艳再也不用为找不到活儿干而发愁了。在县妇联的引导帮助下,常艳在县城帮助别人看护孩子,生活平淡而幸福。
  “平时看护别人家的孩子,周末看看自己孩子,挺好的。”常艳笑道。
  韩清云:黄河岸边“女果王”
  韩清云出生于普通农民家庭,从小目睹着父老乡亲每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一年到头却只能勉强解决温饱的贫穷生存状态,饱尝生活艰难的她,暗暗告诫自己一定要凭借勤劳过上富裕幸福的生活。
  18岁那年,韩清云孤身一人从老家延长县来到延安,做起了手工馍生意,开始了创业之路。那些年,韩清云尝尽了白手起家的苦头,不言放弃的她,在坚守中一步步成长。
  凭着诚信做人、良心做事,从传统手工馍到农特土产品销售,在商场摸爬滚打十余载后,韩清云终于“咸鱼翻身”。2016年,韩清云带着自己十余年的创业积蓄,回到家乡延长注册了卖货郎电子商务有限公司,投身电商行业。在延长县妇联的支持下,韩清云多次外出赴甘肃、山西等地学习考察苹果管理先进技术,并在全县进行试验推广。
  “2016年,引进了苹果免袋生产技术并试验推广;2017年,在下余佛村进行小面积免袋化种植试验。”韩清云说,“试验证明,这种技术不仅使苹果的果面光洁亮丽,而且口感非常好。”
  “苹果不套袋不但投入少而且省事儿,我家的10余亩果园往年不算人工投入,每年要投资1.3万元左右。”交口镇下乃木村贫困妇女曹凤莲兴高采烈地说,“今年才投资了6000余元,两个人轻轻松松就能管理好,空闲时间还可以给其他人套袋,这还是一笔不小的收入……”
  2018年,延长县举行“首届苹果王大赛”,韩清云的免套袋苹果一举获得“果王”称号。2019年,韩清云又在雷赤、黑家堡、七里村、罗子山等乡镇(街道)进一步扩大生产规模,并邀请果树管理专家及技术人员开展免套袋苹果管理技术培训50余期,累计培训果农上万人次。
  “苹果不套袋”,韩清云新技术一石激起千层浪,深受果农的欢迎,也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农林卫视、陕西科技报、延安市融媒体中心、延长县融媒体中心等媒体先后进行了全方位报道。一时间,韩清云在延长县乃至周边县区引起了轰动,前来她的果园参观、学习、交流的果农络绎不绝。
  2019年,韩清云将她的不套袋苹果种植示范园推广到交口、雷赤、七里村、黑家堡、罗子山等7个乡镇(街道),带动38名贫困妇女成为果树管理技术骨干。此外,韩清云还多次受邀赴宜川、安塞、志丹、子长、宜君等地为当地果农进行技术指导服务。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韩清云被延安市妇联授予2019年度延安市“科技致富女能手”荣誉称号,成为困难群众眼中的“女能人”。
  刘晓静:下岗女工的逆袭
  从一张桌子开始,从一部电话起步,到家喻户晓的舒源家政服务公司。
  多年来,下岗女工刘晓静将“小家政”做出“大文章”,凭借自身努力,建成延长县首个家政服务信息平台,成为延长县“巾帼脱贫行动”示范基地。
  一路走来,一路坎坷。刘晓静至今记得十几年前,从卷烟厂下岗后,面对上有年迈的父母、下有年幼的女儿,与几位同时下岗的女同事抱头痛哭的情景。
  1995年,延长县卷烟厂倒闭,刘晓静成了一名下岗工人。为了生存,只能自谋出路,刘晓静走街串巷卖过馒头,开过门市,卖过保险,其中辛酸不言而喻。2013年,一次偶然的机会,她得知延长县妇联举办家政服务培训班,便立即报名参加培训。
  在县妇联的扶持引导下,经过2年多的探索和积累,刘晓静学有所成。2015年,她投资80万元成立了延长县舒源家政服务公司,准备利用学到的知识大干一场。
  “创业刚开始,很多顾客对公司持怀疑态度,担心打扫卫生不干净、碰坏了东西,总是在旁边监督着。”刘晓静回忆着当初的艰难,“但我们还是用真心、细心,打动了客户,一步步赢得了信誉。”
  如今,经过5年来的发展积累,舒源家政服务公司年收入突破50万元。刘晓静也由当初无助的下岗女工,成长为引领女职工创业致富的领头雁。2019年,刘晓静组织开展家政服务培训6期,培训下岗贫困妇女700余人,帮助上百名下岗贫困妇女实现了就业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