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1版
发布日期:
打造新时代多元共治乡村振兴新格局
——甘泉县全面推进乡村治理联动联创工作纪实
  通讯员 张波 李帅
  乡村振兴和脱贫攻坚是两大国家战略,具有目标统一性和举措的互补性。在脱贫攻坚的基础上接续乡村振兴战略不仅是高质量稳定脱贫的重要路径,更是贫困地区全面实现乡村振兴目标的重要制度保障。
  如何构建良好社会秩序,建设共建、共治、共享的乡村治理格局,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构建美丽家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成为摆在各级党员干部面前的大事。
  面对群众的期盼和时代的大考,今年初,甘泉县委、县政府坚持问题导向、需求导向,在广泛调研、听取各方意见的基础上,结合全县农业农村工作实际,将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在全市率先开展乡村治理联动联创工作,全面提升脱贫攻坚质量,全面提高乡村治理能力水平和干部群众素养,全面强化均衡协调发展,实现了群众利益均衡,趟出了一条新时代多元共治的乡村振兴甘泉之路。
  新思想入心入脑,让内生动力更足
  6月12日,甘泉县“传播新思想扶志助脱贫”2020年第二季度“学思堂”志愿实践活动在该县劳山乡林沟村服务中心正式启动。
  今年来,甘泉县围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大众化、普及化目标,深入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建好文明实践基地,唱响叫亮“学思堂”,建立新思想“进村入户”新机制,着力培养一批“理论上的明白人”,挖掘一批“政策宣讲带头人”,组织一批“会讲故事的人”。他们充分发挥党员教育帮带作用,建立党员联户制度,善于用群众语言,以通俗易懂、深入浅出的方式,采取“一把钥匙开一把锁”的办法,精准搞宣讲、送政策,让群众愿意听、听得懂、能领会、好落实,推动新思想入心入脑。
  其间,多方联动,扎实推进扶志扶智工作,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编印“新思想入户口袋书《平语近人》”两册,共1.7万册,全部发放到群众手中。“学思堂”开展道德讲堂50场次、法制教育54场次、政策宣传48场次,受益群众5000多人。组织各类媒体宣传报道扶贫新闻信息400余条,让贫困群众学有榜样、超有动力,实现了由“要我脱贫”向“我要脱贫”转变。
  同时,为解决贫困群众不会干的问题,整合全县培训资源,开展产业技能和实用技术培训,累计开展培训70场次,培训1446人次,使贫困户真正掌握1至2门致富技能,提高了“造血”能力。全县共建成“爱心超市”、垃圾兑换银行各61个,累计兑换物品2.54万件,惠及5300人,有效激发了贫困群众的内生动力,真正形成了“勤劳改变生活,积分改变习惯”的新风尚。全县各村都组建起“道德评议委员会”和“红白理事会”,设立了“红黑榜”和“善行义举榜”,开展“致富带头人”和“脱贫之星”等评选活动,组织“脱贫攻坚”文艺下乡36场次,惠及群众1.3万余人,营造了“脱贫光荣”的良好社会氛围。
   脱贫攻坚联帮连动,让群众收入稳步增收
  “去年,我种了3000棒香菇,头茬就卖了1.2万元,之后每隔20天左右就可以销售一批,收入比种玉米强多了。今年我种了4000棒,收入肯定会更好。”香菇种植户王玲信心满满地说。
  王玲曾经是甘泉县美水街道办王庄村贫困户。近两年,在政府的扶持下,发展起了香菇种植业,不仅脱了贫,日子也一天天好起来了。
  甘泉县始终把产业扶贫作为群众增收之本,根据各村各户的不同情况,大力实施产业到户惠农富农工程,量体裁衣配置产业发展,全县贫困户产业覆盖率实现100%。
  他们积极探索“各类主体+贫困村(户)”模式,形成“两带两帮”联动机制,即企业带村、合作社带户、帮技术指导、帮产销衔接。通过引进陕果集团、大陕北果业、荣华集团,支持鼓励甘泉旅游集团公司、劳山鸡业、八千里豆业等11家新型经营主体,创新推出土地入股、代建代管、保底分红、带动就业等多种利益联结机制,将贫困群众牢牢嵌入到产业链中。以“甘泉大峡谷”开发为契机,积极探索休闲康养、特色美食、民俗体验等旅游新业态,通过休闲采摘、开办农家乐、劳务输出等形式,辐射带动102户贫困户发展第三产业,69户贫困户就业创业,125户贫困户享受集体经济分红。
  针对贫困户发展产业缺少资金实际,该县制定出台了《甘泉县农业产业建设暨巩固脱贫成果扶持办法》,累计兑现2976户贫困户补助资金3176.12万元、非贫困户资金5007.69万元。同时,加大小额信贷投放力度,累计发放小额信贷资金1220批4942.26万元,全县无逾期现象发生。成立互助资金协会54个,为贫困群众发放互助资金1341万元,覆盖贫困户1497户,有效解决了贫困群众发展产业资金不足的难题。
  该县创新扶贫资金使用方式,结合“三变”改革,建立了“党支部+合作社+贫困户”“公司+合作社+贫困户”“园区+合作社+贫困户”等模式,为全县39个贫困村注入1170万元,通过“折股量化、保底分红”的方式,入股专业合作社,扶持带动贫困户695户,户均每年增收1370元。
  依托“原味甘泉”公用品牌,组织消费扶贫专场活动5次,各类社交媒体宣传销售信息130次,宣传展示农产品37种。在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全县农产品直销期间,发挥第一书记联盟作用,线上线下齐发力,帮助销售各类蔬菜近500吨,价值700余万元,拓宽了贫困群众农产品销路,真正让群众产出的农产品卖得快、卖得好、能赚钱。
  为最大限度减少贫困群众支出,甘泉县还全面做实就业、教育、医疗等惠民举措,累计开发公益性岗位988个,全县贫困劳动力自主创业402人,转移就业3340人。建成社区工厂、扶贫基地11家,吸纳贫困劳动力68人。加大教育扶贫力度,累计投资1.7亿元,新建改造中小学18所,极大改善了办学条件。扎实推进“一联两帮”,落实1378名教师联系1378名贫困学生,累计发放各类补助金1626.96万元,惠及各级各类贫困学生达2.859万人次,贫困户学生资助覆盖率达到100%,全县无辍学现象发生。组建59支医疗专家团队,建成标准化卫生室55个,贫困村全覆盖,贫困户基本医保和大病保险参保率达到100%。组建巡回诊疗服务队,利用流动医院为偏远乡村提供优质医疗卫生服务,与西安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延大附院、西安市中医医院建立起对口支援关系,有力地提升了诊疗水平,有效减少了贫困户外出就医支出。全县建档立卡贫困户住院1077人次,总费用855.44万元,累计报销719.40万元。
  人居环境全面完善,让乡村更加宜居宜业
  “房前屋后私搭乱建、柴草堆不见了;河道淤泥、垃圾、蚊虫苍蝇不见了,现在咱村里的环境越来越好了,傍晚时我们还可以去新修的广场跳广场舞,大家的精气神也越来越足了。”看着村里的变化闫家湾村村民王艳军竖起大拇指。
  近年来,甘泉县不断强化组织保障,坚决把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作为推进乡村治理联动联创的重要抓手,列入全县重点工作来推动。县委、县政府落实了“县领导包乡,乡干部包村,村干部包户”的三级包保制度,进一步明确责任分工,分解目标任务。
  扎实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坚决打击野生动物捕杀交易滥食现象,严格执行病死家畜家禽无害化处理,从源头上阻断病媒传播。建立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管护机制,做到有人管、有人修。严格落实“四包两禁止”,公共区域无随意乱搭乱建、乱堆乱放、乱贴乱画现象;村庄内外道路两侧、河道沟渠无杂物和垃圾堆放,生活垃圾得到有效处理;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和村庄绿化覆盖率逐步提高。河长责任制全面落实,黑臭水体和污水横流基本消除。因地制宜建设美丽乡村,不搞大拆大建,防止千篇一律,做到了既整洁美观又留住乡情乡愁。
  目前,全县各部门单位共计栽植绿化树木23990株,修剪道路两侧树木83000余株,清理道路两旁边沟杂草186.8公里,动员农户拆除乱搭乱建235处,清理乱堆乱放548处。开展进村入户宣传教育18044人次,动员干部群众12748人次,发动农民群众投工投劳11639人次,动用大型机械350台次,清理残垣断壁195处。新增垃圾转运箱(桶)327个,清理农村生活垃圾2842吨,清理河道388千米,清理沟塘(沟渠)505条次,清理畜禽养殖粪污等农业生产废弃物1044吨,种植花草358亩,新建改建无害化卫生厕所107座。
  与此同时,该县持续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强力推进城乡联动联创治理,全面改善村容村貌。先后整合移民搬迁等项目资金5877.23万元,建成集中移民安置点3个,352户1089人喜迁新居,农村危房改造全部完成,“两房”建设全面达标。建成农村安全饮水工程229处、移动基站173处、改造电网169.3公里,纳入养护农村公路453.72公里。同时,全程安装智能消毒设备和水质检测设备,安全饮水达到“双百”要求。
  截至目前,全县安全饮水、通村道路、电力入户率全部达到100%,通村客车实现全覆盖。建成乡村振兴综合示范点7个,建设成以下寺湾镇张家沟地质文化村、劳山乡杨庄科善邻第一村、桥镇乡闫家湾省级美丽宜居示范村为代表的典型示范村3个,评选出“净美庭院”示范户850户。以村带户、以户促村,全面提升乡村治理水平,助力乡村振兴发展。
  如今,甘泉县城乡基础设施、生活环境、生活方式协调发展,群众收入水平、生活质量、文明素质大幅提升,全县乡村实现了美丽“蝶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