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农采摘苹果 水稻机收割 记者 樊小帅 通讯员 夏蓓蓓
晨光熹微,富县直罗镇胡家坡村的贫困户赵正富已经在自家的稻田里忙活了起来。
“以前种玉米,一年下来也就赚个千八百块钱,日子过得紧巴巴的。”赵正富感慨道,“去年我的12亩水稻卖了3万多元,吃穿不愁,兜里还有余钱,日子过得有盼头啊!”
“村里像赵正富这样的致富户越来越多,年收入10万元以上的就有40户。”村支书赵玉亮说。
短短五年时间,胡家坡村的贫困发生率从19.2%降至0.83%,1500亩有机大米标准化生产示范区年产量达到825吨,年收入330万元,辐射带动直罗镇、张家湾镇、张村驿镇成为水稻生产基地,全县水稻面积达1.5万亩,年产值4310万元,带动2000余户农户从解决温饱走向致富小康,水稻种植日趋成为县域川道地区脱贫增收的特色主导产业。
“产业扶贫是最直接、最有效的办法,也是增强贫困地区造血功能、帮助群众就地就业的长远之计”“把现代特色农业这篇文章做好”……“十三五”开局之年,脱贫攻坚的号角在全国范围内吹响,扶贫产业发展成为脱贫攻坚战的重中之重,这就为富县的脱贫攻坚工作指明了方向。
一系列强有力的政策举措落地生根,一连串特色产业在富县拔节成长,54个贫困村都有了主导产业,96%的贫困人口参与富民产业,日子越过越红火。
发展扶贫产业,重在群众受益,难在持续稳定。
地处世界苹果优生区,富县的37万亩苹果产业成为全县农民的致富命脉。近年来,随着全国苹果种植面积和产量的日益增加,苹果供给侧也发生着微妙的变化。为寻求瓶颈突破,富县大力实施苹果“提质增效”工程,先后创建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国家良好农业规范(GAP)认证示范县、国家级出口水果(苹果)质量安全示范区,现已认证良好农业苹果基地25.2万亩、绿色苹果基地17万亩、有机苹果基地2万亩。
在高塬果业合作社,数以千计色泽鲜亮、大小均匀的早熟苹果沿着4.0智能选果线徐徐前进。
“智能选果线分拣,既能保证苹果在大小、重量、色泽和含糖量上保持最大程度的一致性,还能识别霉心病,这是人工分拣无法实现的。”合作社理事长孔建军介绍道,“产业后整理就是在生产、加工、冷藏冷运、销售等环节来提高苹果的附加值,再把附加值的利润在全产业链上进行合理分配,以达到良性循环。”
这只是多年来富县农业发展秉承高质量发展理念的“冰山一角”,“提质增效”和“产业后整理”成为苹果产业发展的“左膀右臂”,让全县的苹果产业持续稳定发展。
目前,富县有66家果业龙头企业、96家果业专业合作社,4家出口企业,经营范围涵盖了农资经营、生产管理、果品加工、冷藏冷运、品牌营销等各个环节;现有冷(气调)库68座,年贮藏量20.85万吨,智能选果线9条,年分选能力达7.5万吨;在全国大中城市建有苹果专卖店和销售窗口85个、集散交易市场24个,培育大型苹果电商35家,设计生产能力3万吨果汁加工厂1个、果筐厂10个、发泡网厂4个;与世纪联华、步步高、中石油集团、夏商集团等33家知名商超和企业建立了苹果订单关系;直播带货、商超对接、友好结对……一系列推介,让富县产地的“延安苹果”走出陕西,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发展扶贫产业,找准路子是关键。
马太平是张村驿镇党家河村的贫困户,7月份的时候,他家的35箱中蜂就被蜜之源中蜂养殖专业合作社以4元每斤的价格收购了200斤,收入8000元。
“赶年底还能摇一次蜂蜜卖,今年收入上万元了!”马太平高兴地说。
地处子午岭腹地,林茂草丰,三季有花,日照充足,蜜源丰富——依靠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张村驿镇党家河村瞅准了中蜂养殖产业。
宣传引导、政策扶持、技术指导、保底回收、直播带货……一系列举措的落实,使得党家河村中蜂养殖产业从零起步,发展到现在的6610箱。其中,带动贫困户27户,养殖中蜂1647箱,年产蜜9吨,产值130万元。带动张村驿镇乃至全县的中蜂产业快速形成,养殖规模达到5万箱,为村集体经济和川道群众增收,乃至全县的贫困户脱贫致富打开了一扇大门。
在富县,塬上“多乡一业”发展苹果,37.1万亩果园年产值达30亿元,成为富县的优势产业,川道“一村一品”发展烟、稻、畜、蜂,把特色产业做优。蔬菜面积3.9万亩、总产量11.7万吨;烤烟1.25万亩,总产量1479吨;规模畜禽养殖场220个,牲畜饲养量16.87万头(只)……全县4128户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都有1至2项增收产业,产业链完成了“横向”和“纵向”的延伸,为贫困群众蹚出了一条致富路。
5年扶贫路,兴产业、为群众,深耕于农村,富县也给全县人民交了一份满意的答卷。
“脱贫攻坚五年,全县贫困户人均年收入从2014年的3453元增加至2019年的9262元。”富县扶贫局局长周述勤说,“在册贫困户4863户15157人,已脱贫4263户14148人,贫困发生率从2015年的10.34%降至0.8%,2018年底实现了全县整体脱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