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刘阳摄 蓝天白云映衬下的延安革命纪念馆广场 记者 刘阳摄 美丽的南泥湾湿地公园 碧波荡漾的南泥湾水库 记者 刘阳摄 黄土高原上的清洁油井 群山掩映中的工厂 记者 郑鹏 通讯员 张森宝 贾雲卿
“退”来色彩嬗变,鼓起农民腰包
深秋的季节,延安的山山峁峁、沟沟壑壑,没有了夏日的苍翠,只有漫山遍野红得像血、黄得像金的树叶。秋风一吹,树叶在空中翩翩起舞,煞是好看,延安俨然成了一幅美丽的画卷。曾经因红色享誉世界的延安,如今又因绿色生态而为人们津津乐道。
“十三五”以来,延安市委、市政府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围绕改善生态环境、增进人民福祉、打造宜居宜游宜业的绿色生态延安这一目标,坚持生态建设和污染治理并重,持续加大投入,领导延安人民大力开展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显著成就。“对照过去我认不出了你,母亲延安换新衣。”诗人贺敬之在《回延安》中写下的美好诗句,已悄然变成了现实。
行走在安塞区金明街道办雷坪塔村的山林里,秋风徐徐而来,树影婆娑,空气中淡淡的落叶味道让人觉得格外清爽。忽然有被惊起的野鸡飞过,斑斓的羽毛在空中划出一道美丽的颜色。这一切让人很难相信正置身于陕北黄土高原。
“雷坪塔,沟垴洼,水土流失年成瞎。地老天荒梁峁秃,糜谷旱得拧麻花。”当地流传的一段话,道尽了雷坪塔村曾经恶劣的生态环境和老百姓生活的艰辛与凄苦。
1981年春天,张莲莲开始在雷坪塔村上山种树,30多年来,张莲莲一家人共植树20余万株,为1750余亩荒山披上了“绿装”。2015年,张莲莲的儿子搞起了林下养鸡产业,2016年,张莲莲一家人开办了莲花鸡饭店,带350名当地群众脱贫致富,当年就实现销售收入520万元。
吴起县南沟村位于白于山腹地,经过近几十年的努力,南沟村实施退耕还林面积达29127.8亩,通过综合治理,流域内林草覆盖率达到92%。2018年南沟村依托退耕还林成果和独特的自然资源优势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业,建成生态度假村,当年底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4613元。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今年7月1日,南沟村举办了第一次全体村民分红大会,将共计32万余元的红利分到了每个村民的手中。
据统计,目前延安市累计实施退耕还林面积1077万亩,占全市国土面积的19.4%,占全国退耕面积的2.1%,陕西省的26.7%,森林覆盖率达到53.07%,使陕西绿色版图向北推移400公里,黄土高原由“黄”转“绿”色彩嬗变。延安退耕还林是全国退耕还林和生态建设的一面旗帜,践行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文明理念,为全球生态治理提供了“延安样本”。
“治”出水清岸绿,见得鱼翔浅底
10月中旬,延河裕丰大桥附近的河道内出现了8只白鹭,它们时而结伴飞翔,时而独自觅食。白鹭和河道公园内锻炼的市民形成了一道绝佳的生态风景线。
延安大学生命科学院教授徐世才说,白鹭主要以各种小型鱼类为食,对水质要求较高,它的出现与我市水污染治理取得的成效密不可分。
就在离裕丰桥不远的210国道阳柳桥的山水林田湖生态保护修复项目段,经市污水处理厂处理后排放的尾水,一部分通过此项目的人工湿地自然净化后再流入河道,延河水质在这种双管齐下的净化模式中得到了进一步改善。
白鹭、人工湿地这些以前在黄土高原难得一见,如今却是常态的景象,是延安市向污水宣战、治出圣地河流一片清的成果之一。
为了让延安市民能有一泓清水,2018年以来延安市委、市政府敲响了向水环境宣战、保护母亲河的战鼓。制定了先全面治污后系统治河、先建设地下管涵后建设护坡搞绿化、先整治主河道后整治支流、先建好主管网后延伸支线管网、先治理人口稠密河段后治理周边区域的“五先五后”治水措施。
市委、市政府按照“刚性治标、系统治本”的治水思路,积极落实“控污、截污、清污、减污、治污”五大工程,先后印发了《关于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实施意见》《关于打赢水污染防治攻坚战行动方案》《延安市污染防治补偿办法》等一系列文件,延安市人大常务委员会通过《延安市延河流域水污染防治条例》于今年11月1日起施行,举全市之力打好水污染防治攻坚战。
目前,延安共建成日处理能力2000方及以上的城镇污水处理厂19座,其中市级3座,县级13座,乡镇级3座,日处理能力达22.4万方,全市城镇污水处理率由2015年底的80%提高到现在的94%。
截至今年9月份,全市6个国考断面中,Ⅰ~Ⅲ类水质断面4个,Ⅳ类水质断面2个。
“守”住圣地蓝天,绘就健康生活
四川游客马琴一下火车就被延安的美景吸引,抬头仰望是“蓝格盈盈的天”,闭目呼吸是“凉格爽爽的空气”。
漫步在延安街头,马琴感觉惬意极了。她不停地用手机拍着,不停地向家乡的朋友分享着延安湛蓝的天空。用她的话说就是“圣地蓝”,已经让她爱上了延安城。
曾经,以油煤工业为主的延安,大气污染严重影响着人民群众的健康生活。多年来,延安市按照“追根溯源、抑尘净气、分类施治、跟踪督查”的治理思路,在减煤、控车、抑尘、治源、禁燃、增绿方面集中发力,全力打好“蓝天保卫战”。
冬季燃煤是空气污染的一个重要因素,延安市不断优化煤种,推广清洁型煤,市上重新划定城市限煤区、禁煤区和高污染燃料禁燃区,引导市民选用优质煤,清理非指定煤、杂物4497吨。扩大集中供热范围,大唐热电厂和南区集中供热工程的建成投用,使市政集中供热面积达到1276万平方米,城区用煤量控制在每年15万吨以内;加大燃煤锅炉拆改和燃气锅炉低氮燃烧改造,城区清洁型煤炉具达到28672台。
2019年,在全市大气污染治理取得较好成绩的前提下,市委、市政府不断提高精细化治理水平,引进了“一市一策”驻点跟踪科研团队,对发现的200余处大气污染问题及时提出整改和管控建议,用科学手段助力全市打好“蓝天保卫战”。
市生态环境部门探索大气污染治理“生态环境+公检法”联动执法的新路径,市检察院全程参与全市大气环境专项执法检查,有效解决了一批突出大气污染问题,对违法排污企业起到了震慑作用。
在延安市积极实施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战略下,“圣地蓝”已经从新闻热词变成了百姓生活的常态。城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由2015年的282天增加到2019年的323天,改善程度全国第12位,空气质量综合考核、PM2.5单项指标考核均居全省第一。截至今年9月底,城区空气优良天数达到253天,同比增加18天。幸福感多多,获得感满满的延安人已经不在朋友圈晒“圣地蓝”了。
“划”定生态红线,建成幸福家园
延安柴松省级自然保护区在富县境内有24万亩。每年500毫升的降雨量,让这里密林遍布。在保护区经过复绿整治的“和五井”油井原址上,厚度达20厘米的水泥盖上刻着“2017年9月10日封”。“和五井”曾是这片保护区内单产最高的一口油井,日出油达30吨。据介绍,整个保护区内有井场67宗253口井,2017年就封固了40宗117口井。
继2018年在延安子午岭林区拍摄到华北豹后,今年6月份和10月份,延安再次拍摄到野生华北豹母豹与幼崽的视频影像,华北豹在延安已多次被拍到,说明华北豹种群在延安得到了很好的保护,数量在稳定增长。子午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已经成为中国境内发现的豹密度最高区域。
目前,延安市已编制完成《延安市生态保护红线划定方案》,初步划定生态保护红线面积8524.23平方公里,占全市面积23.01%,完成7个自然保护区的勘界工作。对自然保护区内百余口油井进行了永久封堵并恢复植被。全市建设生态环境修复试点20处,完成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98平方公里。实施全市50平方公里以上237条河流沟道,41座大中型水库等水利工程划界工作。
石油和煤炭作为延安的主要能源产业在带来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带来了污染的风险防控点。如何保护好祖辈留下的黄土地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道考题。
“十三五”以来,延安市通过重点推动土壤详查工作,摸清固体废物产生量、落实企业土壤污染防治责任,推进清洁井场、矿井建设、实施钻井废弃物集中处置,定期开展重点整治行动,实现油气开发企业“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清洁生产,土壤污染防治取得阶段性突破。
“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十三五”以来,延安230万干部群众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指引下,发扬延安精神,奋力作为,让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路子越走越宽,延安大地水更绿、山更青、空气更清新。
接下来,延安将牢牢抓住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战略实施机遇,落实以“三线一单”为核心的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明确生态环境保护、污染排放控制、环境风险防控、资源开发利用等管控要求,在坚持生态保护的前提下,发展合适的产业,用延安精神持续创新绿色发展,将生态“颜值”变为绿色“产值”,将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打造绿色发展延安样板,让延安人民生活得更幸福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