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2版
发布日期:
立足岗位,甘做一枚“螺丝钉”
——记市人民医院党委副书记郑彤
  记者 王学锋 通讯员 李艳
  在平时的工作中,郑彤总是默默耕耘、无我付出,像极了一枚扎根岗位的“螺丝钉”。回首他30年的从医路,孜孜不倦、任劳任怨,一生的热爱都被他毫无保留地奉献给了医学事业。
  整顿党员队伍
  2010年1月,郑彤开始担任市人民医院党委副书记,配合党政领导完成医院党建、团委、统一战线和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当时恰逢医院刚刚走完“军转民”之路,所以最难的是发展,但郑彤偏要咬定“青山”不放松。
  这场硬仗要从党员队伍的整顿和建设说起。有了单位这个“铁饭碗”,一些人就不自觉地养成了纪律散漫、办事拖拉的习惯,党性也就淡了。为了纠正这个问题,郑彤想了很多法子,也试了很多法子。他发现找党员一对一地“谈谈心”,管用;放开手让这些“有点问题”的党员去做点事,更管用。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郑彤管理的3个党支部中,五官党支部获得了“五星级党支部”,业务职能党支部评上了“市级先进基层党组织”,妇儿党支部书记李爱明管理的妇产科三病区不光是市级“三八红旗集体”,还是市级“巾帼文明岗”。
  完善基础设施
  1999年,医院从部队移交延安市政府管理,郑彤被任命为延安市人民医院主管后勤的副院长。在医院从部队化向社会化转变的进程中,如何实现后勤工作的最高效率、最人性化,郑彤觉得改革要从洗涤和保洁工作抓起。从招标、考察、试用到采纳,经过层层筛选、步步考核,医院的洗涤和保洁最终实现了社会化的服务模式。
  2000年8月,医院规划再建一座20层的外科大楼,立过两次三等功的郑彤被选为工程主管。能唱“黑脸”,绝不怕惹人,是他一贯的行事作风。心思缜密、雷厉风行,是施工企业对他的一致评判。在工程建设中,施工质量和施工进度更是得到大家的认可。全市的工程建设施工现场观摩会在市人民医院召开,医院工程建设也获得了“省级文明工地”。
  但接下来的事更让郑彤着急,将来楼内的医疗设备从何而来,购置设备的钱要从哪里来呢?那时正值非典,但得知国家有利用外国政府贷款引进医疗设备的政策时,他二话不说多次往返西安、广西、北京等地。就这样,498万欧元的外国政府贷款也到位了,同期价值4000多万元人民币的医疗设备成功引进,同步实现了医院大楼的竣工使用和医疗设备的购置到位,使得医院第一时间开展起了相关医疗工作。
  默默无私奉献
  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市人民医院率先在全市成立了首个“青年突击队”,郑彤主持了当天的授旗仪式。45名共产党员、青年团员激昂宣誓,在疫病面前毫不退缩。
  其实疫情暴发的时候,他不光自己第一时间写下了“请战书”,还倡导各个党支部、各位青年党员积极投身前线。在小组讨论的动员会上,他讲到“圣地育我一颗心,我为圣地献青春”,而这句话也伴随了他的工作生涯。
  早在2008年9月,甲型H1N1禽流感病毒流行,郑彤临危受命,承担筹备延安市第二人民医院启动前的后勤保障工作。当时医院刚刚临时启动,缺医少药,经费短缺。但从医院启动到胜利抗击疫情,他负责的后勤保障组从来没掉过链子。——整整5个月,他大多时候不是在二院,就是在采购的路上,却很少回家。而那时,他儿子正是高三。
  医院的精准扶贫由他牵头,同时,他还负责2户因病致贫的农民。所以他每年春、秋疾病高发期,都会组织医院的“白求恩医疗小分队”去定点义诊。每次到扶贫点子长市余家坪镇羊马河村,他不光送医药,还自费买些贫困户需要的东西送过去。2019年,他帮扶的农户刘建新和李丙红正式脱贫了,其中李丙红家还率先跟人合作在村里办起了猪厂。
  “小事”也不落下
  2012年,市人民医院与中国医科大学实现跨区域联合办院,郑彤接到的第一个任务是中国医科大学柳树店旧址的修复和重建。柳树店位于延安北郊,距离延安市人民医院10公里。郑彤害怕耽误日常的工作,总是下班和周末往返于医院和柳树店。就是这10公里,他来来回回跑了几十趟,修复工作丝毫没落下;也正是这10公里,搭建起了中国医科大学与医院合作的第一座“桥梁”。
  而更多的时候,郑彤更愿意默默地去做,默默地去编织他内心对医学的深厚情谊。这些年,他无偿献了很多次血,每年都在400毫升以上。只要单位有个生病的、困难的,他都第一时间捐款捐物,还带队去慰问职工家属。这些细微的、不太被人在意的“小事”,郑彤做得滋滋有味。
  在郑彤履职期间,市人民医院共产党员发展壮大到384名,共建成11个党支部和5个党总支。同时,他主管的医院统一战线工作也从未停下,牢固凝聚了农工党、民盟、民建、民革等4个民主党派的108名有志之士。医院先后获得“全国创先争优先进基层党组织”“全省创先争优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国卫生系统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等殊荣。
  今年10月,在“全国敬老文明号”“全国文明单位”的名单上,延安市人民医院两次上榜,这正是郑彤主抓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