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杨庄科村一角 ①错落有致的大拱棚 ②游客前来参观善邻馆 ③干群动手齐种树 ④村里的文化墙 ●道路旁的宣传牌 ●王树春在分拣西红柿(资料照片) 记者 彭琛 实习生 肖雯琦 通讯员 范筱霞
时光荏苒,如今的杨庄科村,一幅多彩的幸福画卷徐徐展开:从闭塞落后到四通八达,从过度索取到与山共美,从基本温饱到追逐梦想,杨庄科村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动实践中摆脱贫困/迈向小康。
1 产业扶贫“走在前”
眼下进入大棚蔬菜管理的关键时期,站在乡间小道放眼望去,一座座大拱棚整齐排列,菜农们正忙着采摘、分拣、装箱,不一会儿工夫,一框框菠菜就被装上了小货车,运往延安及周边市场。
“你看,这是我今年种的菠菜,不仅颜色好,味道也不赖,而且刚摘下的菠菜新鲜,拉到延安也好卖。”杨庄科村村民王树春话语间又装好了一箱。看着一家人在大棚里忙碌着,王树春感慨地说:“现在真是赶上了好时代,不然真不知道我们一家人该怎么办。”
据了解,2006年,王树春的妻子因病去世,他也从粮站下岗,家里还有年迈的丈母娘和患有残疾的儿子和儿媳妇需要照顾,生活一下子跌入了“深渊”。2014年,王树春被村“两委”识别为建档立卡贫困户。2017年,劳山乡党委、乡政府考虑到杨庄科村距离延安市区较近,发展大棚蔬菜具有良好的地理优势,于是在杨庄科村建起占地300亩、长50米、宽9米的钢架竹竿结构大拱棚220座,并先后邀请县、乡蔬菜技术员为村民们讲解蔬菜种植技术。
同年,县审计局局长魏新怀包扶了王树春的儿子王亚东,考虑到其视力和听力有些障碍,就通过电脑自学了简单的手语,想帮助他发展拱棚产业,王树春也积极鼓励儿子重拾生活信心。“过去传统种玉米,一亩地最多收入500多元,可是现在种大拱棚不一样,一座拱棚就能收入过万元。”魏新怀说。为了让王树春一家顺利种上大棚,魏新怀又请来县里的蔬菜技术员手把手给他们教西红柿种植技术。经过技术员耐心指点,2017年年底,王树春家建成了3座大拱棚。“还是种大棚效益高,当年我们棚均收入5000余元。”王树春感慨地说。
为了帮助村民延长大拱棚的使用寿命,帮扶干部又联系相关部门改造了村里32座钢架竹木结构大拱棚。同时,为了进一步帮助村民拓宽西红柿销售渠道,2018年春季,劳山乡党委书记和乡长分头对延安周边市场进行考察,最终决定在桥沟农贸市场租赁两间门面房,方便村民随时上去售卖,还为村民提供冷库,方便其储存。
如何让贫困群众增加自我致富的本领,确保脱贫效果的持续性,杨庄科村不断探索新的发展思路,将扶贫、扶志、扶智相结合,依托当地优越的地理优势发展产业,打造户户有产业的新势头,大力激发贫困户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
“以前光想着地不能撂荒,不忙的时候出去打工,可一年到头来,日子过得紧巴巴,现在土地以每亩200元的价格流转出去,不仅有土地流转的钱,还可以在家门前以每天150元的方式打零工,身上再不缺零花钱了。”今年42岁的杨庄科村村民李明明兴奋地说。在发展产业的同时,从2017年开始,包村单位又每年免费为贫困户发放猪仔或20只雏鸡,在村民精心的养殖下,实现了增收。
2 基础设施“打底气”
“有了人行便道就是安逸,下雨天脚上不沾泥巴,也不用担心路滑摔跟头。”秋收时节,杨庄科村村民万秀梅走出家门,沿着铺砖的人行便道去地里干活。
今年62岁的万秀梅是土生土长的杨庄科村人,村里这几年的变化让她觉得日子越过越有奔头了,过去她住在石窑洞里,生活极为不便。“以前遇到下暴雨,穿着雨鞋都出不了门,现在好了我们不仅建起了标准化的厨房,而且还修了卫生间和圈舍,虽然住在农村,但是生活设施和城里没啥差别了。现在政府的帮扶力度这么大,生活条件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生活真是‘芝麻开花节节高’。”万秀梅不禁感叹道。
近年来,为了方便村民出行,包村部门根据“一事一议”项目,协调建成10余公里的进户铺砖小路。针对第三村民小组部分群众冬季吃水困难的问题,包村干部帮忙协调水务部门,对淤积严重的水井进行了清理加固,并解决了水塔长期渗漏的问题。看着村里600亩山地果园路坡陡、物资运输困难,包村部门和乡政府协调果业部门对山地果园道路进行了平整维修,另辟新路,解决了产业发展中道路不畅问题。
“现在每天干完农活回到家里,我都会在手机上学习跳广场舞,等我学的差不多了,我就可以 到村里和大家一起跳了。”今年38岁的杨庄科村民李梅边兴致勃勃地打开手机学着舞步。
杨庄科村村头到村尾大约3.8公里,村民在农闲时,没有固定的休闲放松场所。2019年,劳山乡政府为解决此问题,先后为村民修建起了4个小广场,解决了村民没地方去的问题。现如今,小小的广场承载了村民们的欢歌笑语,越来越多的村民加入到了广场舞的队伍。
“以前,卖完菜回家天已经黑了,就靠一把手电筒照明,心里多多少少有些害怕,正当我每天发愁时,村里装上了路灯,再也不用担心卖完菜天太黑了。”杨庄科村村民李建梅激动地说。经了解,2016年至2018年,包村单位及乡政府和相关部门积极协调,为杨庄科村安装了60盏太阳能路灯,照亮了村民回家的路。
“我是外嫁过来的,在这个村生活了50多年,近年来村里的基础设施大为改善,生活条件也好了很多,我们经常会约一些左邻右舍在院子里聊天。”今年79岁的朱婆婆告诉记者,村里有村规民约,邻里之间都十分和睦,有什么困难大家都互相帮助,现在村里打牌赌博的没有了,看书跳舞的多了。
与此同时,在今年4月份,争取、落实公益性岗位叶志英、曹爱琴等4名保洁员及护河员、绿化养护员等公益岗位人数 21人,已经全部上岗工作,公益性岗位的实施解决了贫困户生活困难的同时,还促进了环境日常管理的规范化。
3 乡风文明“提亮点”
“以前常听爷爷奶奶给我们讲村里老一辈英雄故事,今天到了善邻馆让我有了更加直观的感受,烈士刘汉祥、烈士惠光前……他们为革命不怕牺牲、不怕苦不怕累、无私奉献的精神,永远是杨庄科村宝贵精神财富。”11月6日杨庄科村村民杨建参观完善邻馆感慨地说。
为了让杨庄科村的雅风良俗世代传承,激励年轻一代见贤思齐, 2019年,在县委宣传部、县妇联、县文化局的指导下,乡上投资90余万元,在村委会的院子里建起了面积130平方米的善邻馆,着力打造陕北第一善邻馆。此馆分别由“风雨沧桑杨庄科”“勤劳致富兴产业”“科教文化两发展”“远亲不如近邻”“孝老爱亲传美德”及“美水之乡好家风”等6个篇章组成,通过图片、文字集中展示了杨庄科老一辈革命家,近、现代杰出人物和当下身边居民自己的家规家训,先后吸引了各部门各单位的人来参观。“走进善邻馆,就被一个个善邻故事和一条条好的家训家风深深地吸引,通过善邻馆不仅了解了杨庄科村的历史,还了解了杨庄科家风家训,一条条箴言名句让人肃然起敬、发人深省。”县科协齐红芸说。一起前来参观的还有石门镇和平村妇女主任,她说:“通过这次参观与学习,使我更明白作为一个人妻、人母、人婆的职责,也就是说有个好的家风家训会影响几代人的生活。”
今年69岁的马海莲,不仅要照顾好94岁的公公,还要照顾好自己带孙子。据邻居们介绍,马海莲10个孙子,个外孙几乎都是她拉扯大的。她的精神感染了周边的村民,许多人主动将父母接到身边照顾,村民间走动也更加频繁,互帮互助的氛围愈发浓厚。
“我们将人居环境与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活动相结合,组织群众积极参与实践活动,并建立红黑榜进行公示,每季度开展一次评比,不仅让村民们的居住环境大变样,还让村民们都养成了爱护环境的好习惯。”乡党委副书记高明阳说。
今年48岁的村支部书记钟二娃,在每天上班路上都会随手捡垃圾,柴草垛下、玉米田里、路边水沟……总能看到他忙碌的身影。渐渐地,村里涌现出了很多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群众志愿者,村里的风气也越来越好了。
如今,杨庄科村不仅颜值高,文明内涵也提高了。村上先后创办“爱心超市”,同时还评选“十星级”文明户34户、“好婆婆”6户、“好媳妇”6户、脱贫致富明星2户。“通过充分发挥村民自治组织的作用,不仅改变了村里脏乱差的环境,还解决了部分村民懒散的问题,真正实现了村庄换新颜村民换新貌。”第一书记王志鹏说。
现在,杨庄科村民的腰包鼓了、环境美了、生活也越来越幸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