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立时代潮头 记录伟大时代
延安市融媒体中心党委书记、主任 侯忠义
今天,我们欢聚一堂,共同迎接第个记者节。作为参加新闻工作一年多的一名“新兵”,有这样一个学习和受教育的机会,我感到非常荣幸。今年,市委宣传部第一次设立了“清凉山新闻奖”特别奖,这是对新闻工作者坚守初心的褒奖。借此机会,向获得“清凉山新闻奖”的每一位同仁致敬,向你们学习,祝贺你们!
我们身处一个伟大的时代,作为新闻工作者,在这一特殊的节日里,更感责任重大、使命光荣。第21个记者节的主题是“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推动媒体深度融合发展”。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公报中,在“十四五”规划建议中明确提出“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实施全媒体传播工程,做强新型主流媒体,建强用好县级融媒体中心。”这充分说明市委决策媒体融合改革的科学性、精准性,也体现了对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的全力贯彻落实。作为市融媒体中心的一员,我深切感受到殷切的期待和沉甸甸的责任。如何在融合的浪潮中勇立潮头,在变革中创新发展,全力书写媒体深度融合的延安答卷,这更需要我们做出响亮的回答。
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市委宣传部的全面指导下,市融媒体中心改革焕发出新的活力,让我们信心更足、劲头更大。延安大地上丰富多彩的创新实践,给我们提供了强大的动力和广阔的空间。延安有“清凉山”,党的新闻事业从这里出发,无论是从历史传承,还是初心坚守和实践创新,延安都有丰富的新闻资源,让我们大有可为,也必须大有作为。下面,我谈三点体会:
一、新闻工作者要勇立时代潮头,记录伟大时代,努力做“智者”。要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在基础性、战略性工作上下功夫,在关键处、要害处下功夫,在工作质量和水平上下功夫,推动宣传思想工作不断强起来。市融媒体中心改革以来,取得了不少成绩,但仍感觉到活力还不够,精品还不多。今天,很多家人荣获“清凉山新闻奖”,成为新的标杆,成为大家学习的榜样,相信在他们的带动下,中心家人们会采编出更多的好作品、更多的精品。作为市融媒体中心新闻人,必须以主力军的担当,全面挺进主战场,以更强的新闻敏感,在众声喧哗中发现“最大亮点”,推出比别人“快一拍、高一眼、深一层”有料有趣有内涵的新闻产品,生产群众更喜爱的内容,建构群众离不开的渠道,占领新兴传播阵地,守好舆论阵地。推进媒体融合,要追求速度,但速度仅仅是基础,更重要的是高度和深度。有了速度没有高度,生产的作品是废品;有了速度没有深度,生产的作品是次品;所以我们既要追求速度,更要追求高度、深度,这才是我们追求的目标。
二、新闻工作者要勇立时代潮头,记录伟大时代,积极当“行者”。“行者”的核心就是“四力”建设。作为新闻工作者,要当好“四力”践行者,把每一次采访作为一张考卷,让每一篇作品都成为精品。要不断深入思考,如何在练“脚力”中站稳立场,在练“眼力”中明辨是非,在练“脑力”中参深悟透,在练“笔力”中讴歌伟大时代,积极担当,深入践行初心使命,走好全媒体时代群众路线,全力把新闻写进群众的心坎里,全力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飞入寻常百姓家”、走进千家万户。
三、新闻工作者要勇立时代潮头,记录伟大时代,乐当“痴者”。作为新闻工作者,没有对事业的痴和爱,成不了好记者,干不成大事业。也就是说,干好新闻事业离不开一个“痴”字。一“痴”天下无难事。新时代,宣传思想工作专业性更强、技术活更多,好比老百姓的一句话,“没有金刚钻,别揽瓷器活”。推进媒体融合,技术上、操作上虽然程序化、简单化,但是创意和创新这把“金刚钻”更得狠下功夫磨炼。我们必须强化学习意识,增强“八种本领”,锤炼“七种能力”,在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中找准坐标定位、牢记职责使命,不断解决好“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这个根本问题,这也是新闻工作者需要用心用情用功去书写、诠释和实践的时代课题。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深入地向群众学习、为群众服务、为群众讴歌,才能书写出更多沾泥土、带露珠、冒热气的好作品。学用新思想,奋进新时代,展现新作为。我们要不断汲取真理力量、信念力量、实践力量,让心灵深处《父老乡亲》的旋律更强劲,让追赶超越的斗志更昂扬。
“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生逢伟大时代,作为党的新闻工作者,我们一定会时刻铭记新闻人的职责和使命,始终做到心中有信仰、脚下有力量,心中有群众、脚下有泥土,以坚定者、奋进者、创新者姿态,大力推进融合创新发展,用实实在在的行动和业绩,向党和人民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为谱写新时代延安追赶超越新篇章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用敬业和专业服务好这一片红色热土
陕西日报社延安记者站站长 张权伟
前不久,单位派我到延安驻站。接到通知的那一刻,我既感到无比荣幸,又深觉压力巨大。延安是革命圣地,清凉山是党的新闻事业的摇篮,能在这里做驻站记者,从红色之都汲取营养,对于一个党报记者而言无疑将是一段弥足珍贵的经历,但也正因为如此,我更深感自己职责重大。
来到延安一周,所见所闻对于我而言都是新鲜的。 在洛川县,我尝到了甘甜可口的大苹果,看到了一辆辆满载而出的卡车,感受到了苹果产业后整理的无限潜力;在富县,我站在山坡上放眼望去,目光所及之处全是树木,多年的植树造林让这里由“黄”变“绿”,成为真正的“好江南”;在延长县,我走在油田伴生气资源循环利用项目车间,听着专家讲解各种各样的技术革新,真正理解了高质量发展这一理念的核心要义……
岁月不居,唯石能言。短短一周时间,所见所闻便让我深切感受到,在历经数十年发展后,延安早已不是过去那个延安,她成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代名词。可是,在每一个地方,在每一次与这里的人民交流之后,我又能意识到,延安依然是那个延安,依然是我们心中熟知的革命圣地,依然是让人一想到便热血沸腾的红色热土。
由此而论,延安是真正意义上的新闻“富矿”,是值得每一个记者倾注真心、俯下身子来探访的地方。用我们的敬业,去面对每一次采访,抵达最鲜活的故事现场,挖掘最真实可爱的人民;用我们的专业,去完成每一次写作,写出最鲜活的人和事,写出最有情感的时代之声。
明年我们将迎来建党100周年的神圣时刻,在这样一个历史节点上,能有幸参与其中的新闻报道,何其有幸!如何在陕西日报这样一个省级党报平台上宣传好新时代的延安精神,也成为我驻站工作中需要长久思考与践行的事情。
因为爱与责任,所以无悔坚守
延安市融媒体中心图文编辑部主任 张吉祥
非常感谢组织给了我这份荣誉。能够获得这份荣誉,心里既高兴又不安。自己仅仅是普普通通的一名新闻老兵,只是长期在编采岗位上工作,占了工作时间长的优势。
前年,我带县区部同事去延川采访冯山云,他的布堆画被中国美术馆收藏,被誉为黄土地上的毕加索。他的一段话我印象非常深刻。他说自己一辈子到现在,早就不是在剪一棵树、一条河、一群人了。从20多岁开始,一直思考、探索、实践,一幅幅剪纸、一张张布堆画早就融入了生活、融入了喜怒哀乐,成为自己生命的一部分了。拿起剪刀已经是一种习惯、一种使命了。
是啊,新闻工作何尝不是这样呢?对我来说,大学毕业,当了几年老师,然后一头撞进延安报社20多年,有20年都在编辑岗位工作,经历了“光与电”“数与网”一次又一次传媒变革,不管是被动还是主动,都默默地坚守下来,都踏踏实实、认认真真地走来。今天,在媒体转型融合势不可挡的大潮中,仍然坚守在传统纸媒编辑岗位上,或许也是因为这样一种习惯。也正是这种习惯,让每一个深夜的每一次推敲哪怕仅只是一个标点的论证都变得有意义起来。
夜深人静,“党代会”“人代会”“文传会”“艺术节”“十九届五中全会”……一场场硬仗、一次次战役,当午夜三四点在版样上签下“清样”两字的时候,当一份份还算靠谱、带着墨香的报纸飞向读者手中的时候,一份欣慰和愉悦在心中轻轻荡漾。
“所爱隔山海,山海亦可平。”作为一名新闻老兵,我会珍惜组织给我的这份荣誉,我会时刻坚守党媒人初心,传承党媒基因,无愧于清凉山下新闻人。尽管APP风行、抖音快手潮涌,但高品质的新闻将永远熠熠生辉。
新闻注定是一条要长跑的路,一则报道一篇消息不足以改变生活什么;但许许多多充满真、善、美的新闻作品汇聚在一起,我们的世界一定会变得更好。让我们不念过往,不畏将来,直面挑战,奋力搏击,用心讲好延安故事,忠诚做党和人民的喉舌,为美好的明天贡献我们的一切。
与新闻一起成长
西部网记者 张明鸣
生长在这个伟大变革的时代,我很庆幸自己是一名新闻记者,见证并记录着眼中“圣地延安”经济社会的发展变化,尤其是作为一名土生土长的延安人,能把家乡的百姓生活、经济建设、改革创新通过自己的镜头和笔头在新闻网络平台传播出来,这本身就是一种幸福!
80年代初期,我的父亲是延安日报社的特约记者,我也深受父亲的影响,一颗想当记者的种子深埋于心,一份传承、一个信念,没想到多年以后我从一名新闻播音员成长为一名新闻记者,非常荣幸地见证并记录着延安发展的大事小情。
2016年底,我光荣地接到任务到西部网延安站工作,一股骄傲及幸福的感觉油然而生。几年来,延安站的工作让我觉得充实而紧张,每天都是从上个活动现场赶往下一个采访目的地,总感觉时间不够用,来延安近5年时间,我有幸参与了第十一届中国艺术节、连续两届的延安文化传承博览会、延安鲁艺80周年庆典活动以及延安新区5年来的建设发展等一系列的重大活动,让我感叹延安发展的同时,又骄傲地与它一起成长。
在新的历史时期,在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来临之际,作为一名记者应当自觉担当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记录伟大时代,讲好延安故事,推出有思想、有温度、有情感、有品质的作品,把习近平总书记的勉励和关怀转化为立足岗位作贡献的干劲和行动,转化为推动新时代追赶超越的实际成效。
学习宣传贯彻好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是全市新闻宣传战线的重要政治任务。我们要深刻学习领会重要指示精神,树牢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全力以赴做好新闻宣传工作;坚持守正创新,推动媒体融合发展。要把群众观贯彻到宣传思想工作各方面各环节,向群众学习、为群众服务、为群众讴歌,更好地组织群众、宣传群众、凝聚群众、服务群众,为加快延安城市又好又快建设营造良好氛围。
学习,我们一直在路上
宝塔区融媒体中心副主任 付靖雅
2011年,我进入宝塔区委宣传部外宣办工作,正式开始了我的新闻生涯。
记得2013年,延安遭遇水灾,宝塔区受灾情况尤为严重。疏散群众、抢救财物、解救被困群众……奋战在一线的干部,积极参与抢险的群众层出不穷,那段时间,我们做得最多的工作,就是真实的记录这些感人的瞬间。水灾过后,我参与了《七月七月》画册的编辑工作,在整理资料和照片的时候,再一次看到那些场面,不禁泪流满面,那本画册,几乎是含着泪完成的。事后,我常常问自己,作为一名新闻工作者,不仅仅要面对幸福和美好,还有泪水、苦楚、愤怒……
2017年,我们跟新华网APP合作,推出宝塔频道,那是我最早接触到新媒体工作,这一年,对我们来说很艰难。公众号、微信、大鱼号、百家号、微博、动图、海报、H5、抖音、快手……新平台的更新速度远超我们的学习速度,一切都是从零开始,我们在摸索中成长。
2020年年初,新冠疫情暴发,我接到单位通知,要连夜推送宝塔防疫的《一号通告》。在第一时间拿到通告后,我才真正意识到疫情的严重程度,为防控一线的干部群众进行了详细报道。那段时间,我们新闻的点击量直线上升,我们的宣传报道也为疫情防控工作提供了有力支撑。随后,针对宝塔区开展的其他活动,我们根据经验,改变了以往的报道方式,及早预热,现场直播,事后回顾,前中后三个阶段不同方式的宣传,为活动营造了极好的氛围,也让我们宝塔区融媒体中心摸索出了一条转型发展的道路。
回想从业近十年的经历,成长多于迷惘,信心大于困惑。从报纸转移到手机,从传统媒体转变为新媒体,改变两个字始终贯穿着我们这个行业。在触手可及的未来里,我将始终坚持对新闻的执着与热爱,精益求精、守正创新,踏踏实实把每项工作做实做好。
推进深度融合 全面激发活力 黄陵县融媒体中心主任 雷蔡锁
黄陵县融媒体中心作为县级新闻生产发布运营的主阵地,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陕西日报创刊80周年重要指示精神为主线,以为黄陵传声立言为方向,以推进融合发展为目标,扎实做实做细各项工作。
一是坚持导向为魂,在舆论引导上贴近群众。我们牢牢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舆论导向、价值取向,充分发挥新闻媒体风向标作用,通过理念、内容、形式、方法、手段等创新,有机整合各种媒介资源,构筑起广播、电视、报纸、网站、微信、微博、APP及社群,“八位一体”全媒体矩阵,用一件件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沾泥土、带露珠、冒热气的新闻产品讲述黄陵故事、提升黄陵形象。
二是坚持内容为王,在宣传内容上贴近群众。坚持“一体策划、一次采集、多种生成、多元传播、全域覆盖”的融媒传播模式,建立“策、采、编、发集中调度和报、网、微、端多元发布”的工作机制。积极顺应群众对信息多样化的需求,深耕本土、狠抓精品。优化提升电视、广播、黄陵通讯等传统传媒,做强做优“爱黄陵”APP并拓展其便民服务功能,切实实现“新闻+服务+互动+直播”的全媒体功能,6.8万受众通过“爱黄陵”APP可实时看电视、听广播、读报纸,群众“指尖上的服务窗口”初步实现。
三是坚持创新为要,在宣传方式上贴近群众。面对新时代背景下的媒体传播方式的多样化,我们在宣传技巧上更加注重春风化雨、“滴灌”渗透,在表达方式上更加接地气、贴民情。我们立足“陕西黄陵、中国黄陵、世界黄陵”的定位,结合黄陵融媒的工作使命,加强与全球顶尖媒体和全国主流媒体平台的深度合作,讲好中华根脉与时代传承发展的故事,逐步形成“黄陵首发、百城响应、全球传播”的格局,努力做到在中国文化中有延安形象,在文化自信中彰显黄陵力量。
今后,我们将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陕西日报创刊80周年的重要指示,建好用好融媒体中心,多倾听群众的心声,多反映百姓的呼声,多关注民情民意民愿,为建设“两富两美”新黄陵继续营造浓厚的舆论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