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喜军(右一)看望刘方有老人 ●刘喜军帮助村民发展产业 通讯员 刘志勋 记者 王锋
2016年8月,刘喜军受组织委派,从志丹县司法局来到吴堡便民服务中心李渠村,开始了他的驻村生涯。在将近4年的驻村帮扶工作中,刘喜军体验了心酸,也收获了快乐,深刻体会到:“村民的需求就是我们应该全心全意干好的工作。”
从“外来人”到“自己人”
“刚开始驻村,有对我客气的,有不理睬的,也有说风凉话的‘那就是下来图清闲的’‘下来镀金的’‘工作上你别指望那’。”刘喜军说,“听到这些,我心里真不是滋味,本来我一腔热血,准备在这片土地上好好干一番事业,可是这种情 况,落差太大,等于给我泼凉水。面对着山上一块块撂荒的土地,村里收入微薄的村民,我真有一种老虎吃天——无法下手的感觉。”
为迅速打开僵局,刘喜军向老支书老党员寻找办法,他们的答案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一切都会改变。”但是这时间究竟得多久,刘喜军等不起、也耗不起。对此,刘喜军愁得晚上睡不着觉,便把选派第一书记的文件挨字逐句的阅读,“普遍走访每户群众,摸清底子”让他瞬间眼前一亮。
是的,就从走访入手,毛泽东说过,“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利用一周时间,刘喜军挨家逐户,对群众的住房情况、生活条件、存在困难等进行详细摸排登记,并且和他们一块打扫卫生、栽果树、干其他农活,不怕脏、不怕累,遇到比较难干的活,刘喜军总是说“让他看”。每次集体干活,刘喜军都是领工的,对此,村民们对刘喜军有了新的认识:“我们之前小看刘书记了,好苦!干活比我们都厉害。”
就这样,渐渐地,村民没事到村部来和刘喜军聊天,因为刘喜军不太会做饭,隔三岔五就有村民叫他吃饭。“村民有困难到村部来找我或者打电话告诉我,不把我当外人了,我的工作开展的也顺利起来了。”刘喜军说。
一碗热气腾腾的饭 贫困户刘方有,今年已经88岁高龄,妻子去世好多年了,日子过得挺艰难。虽然他享受低保、高龄补贴等国家政策,但老人体弱多病,非常需要人来照顾。
回忆起村里的生活,刘喜军总有讲不完的故事,“刘方有就住在村部的隔壁,每逢饭时,我总是惦记着老人家,估计他还没有吃饭,估计他又应付的吃了点。于是饭做熟时,就给老人家端一碗饭,老人家端着热气腾腾的饭,非常感动。”
2017年4月16日中午,村民刘汉发给刘喜军打电话说王存发挖了他家的脑畔,看管还是不管。面对反映,刘喜军随即召集了山畔村民小组组长汪玉金及部分村民到争议地块进行实地了解,在了解过程中刘汪两家争吵激烈,几次都挥起掏地的镢头要砍人,都被当场劝阻住了。经过事主与村民叙述,刘家打窑的地盘属王存发的父亲40年前所给,由于王家的父亲现在已经去世,当时没有写下协议,是否将脑畔地块一并赠送现在说不清楚。
逐步理清事由的刘喜军告诉刘家:“如果王家当时不给你地盘,你就不可能有现在的住处,所以你对王家要怀有感恩的心。”并告诉王家:“暂且不追究地权问题,你挖地,破坏了水沟,如果将山上面下雨产生的洪水从刘家脑畔放下去,所造成的损失你将无法承担。”经过如此分析劝说之后,王家答应不再挖此地块,此矛盾得以化解。
“村民的矛盾无小事,如果小矛盾我们不及时调解,完全可能酿出大事端来。”刘喜军说。
产业发展是大事
2016年刚到李渠村时,当时村上只有450亩苹果。“我们的农村为什么贫困?就是因为收入太少,没有支柱产业,没有盘活土地资源。如今县委县政府大力支持发展苹果产业,我们要抓住这千载难逢的好机会,给自己干一番发家致富的大事业。”这样的话,刘喜军不知说了多少遍,但部分村民思想上一时转不过弯来,有的刚开始态度非常坚决,“要想在我的地里栽果树,除非把我打死!”面对困境,刘喜军和村干部一次又一次地去沟通,了解他们的顾虑,从未来收益等方面开导。如今苹果面积达到了1612亩,挂果园180亩,村集体果园54.8亩,100亩以上3户,50亩至100亩13户,20亩至50亩28户。
刘喜军说,“看着一棵棵果树苗茁壮成长,一块块果园形成规模,我感到我们的努力是值得的,这是造福李渠村的伟大事业。”
2018年11月,脱贫攻坚省交叉检查组到志丹县检查,从提前准备到检查结束用了十几天时间。这段时间刘喜军儿子得了肺炎,由他妻子带着在县医院吊液体,当交叉检查结束时,孩子病情加重,连饭都不好好吃,站都站不起来,看到这种情形,刘喜军心里难过极了。工作一忙完,他就和妻子连夜赶到陕西省儿童医院,吊了6天液体,孩子的病总算好了。回到志丹县后孩子又拉肚子拉的止不住,又在同济医院住院治疗了12天。“我驻村,照顾不上家,管不上孩子,家里所有的任务都落在你的肩上,要不我回来吧!”面对妻子、孩子,刘喜军有愧,但妻子却说:“既然组织选派你,你可不能让组织失望,不能半途而废,要坚持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