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7版
发布日期:
富县寺仙镇群防群治共筑平安稳定乡村——
化解矛盾多元化 服务群众零距离
通讯员 白治宏
  富县寺仙镇辖区面积128平方公里,12个行政村45个村民小组,人口约1万。面对地广人稀、技防缺失、管控难度较大等实际困难,寺仙镇党委在网格化管理的基础上,以多元化化解矛盾、全方位守护平安、零距离服务群众为目标,结合寺仙镇实际探索出“三个一”群防群治工作机制,即一支队伍、一个微群、一位民警,由镇村干部、派出所民警和人民群众携起手来,共筑平安稳定乡村。
  一支队伍,村民组成巡防队
  基层公安警力不足一直是乡村治安的主要难题。今年以来,寺仙镇党委和派出所负责人多次深入村组,积极探索农村群防群治工作模式。经多方协调努力终于建立起一支98人的巡防队伍,村级巡防员发挥“人熟、地熟、事熟”的优势,在扫黑除恶专项斗争线索摸排、打击盗抢骗、黄赌毒违法犯罪、矛盾纠纷排查、一标三实信息采集、重点人员管理、防范电信网络诈骗宣传等方面,发挥了强大的战斗力。
  前不久,寺仙镇雷家塬村巡防员在村内发现该村精神疾病患者雷某提刀乱逛,于是,一边跟随此人,一边迅速通过村级微信群向寺仙镇派出所包村民警反映。派出所民警到达现场后立即安排部署该村巡防力量和其他民警进行堵截,根据提供的线索,不到10分钟便将该人员控制,当天下午通过联系镇救助站将该人员妥善地送往延安市救治,及时排除了一起安全隐患。
  到了秋收季节后,极易发生盗窃违法犯罪,驻村民警联合村级巡防队采用夜间巡逻的方式,巡逻路线集中在乡村之间,通过夜间警示巡逻,及时发现违法犯罪苗头,有效威慑犯罪分子,提高村民的安全感,守护乡村的平安。
  一个微信群,村组都有微信群
  为达到信息互通、便捷服务的目的,驻村干部和派出所民警分别加入12个行政村村民微信群,同时建立1个巡防队微信交流群,实现辖区交流全覆盖。信息秒回复,“线上+线下”同推进,让群众真正感受到服务不掉线。
  出生证、新生儿上户口、办理身份证、户籍业务、养老业务……提前在微信群咨询、预约,办理省时又省力。前不久,现头行政村的张某因为有精神方面的疾病需要办理残疾证,而他又无法自行到派出所办理残疾证,微信群里的驻村民警了解情况后,立即联系户籍民警到张某家中为其办理了残疾证,并在残疾证出来后,第一时间送到了张某家人的手中。它已经不单单是一个微信群,而是成了警民干群连心桥。
  一名民警,实行民警包村制
  为深入推进平安乡村治理,派出所创新提出,将以前的社区片警改为现在的驻村民警,一个民警或辅警包抓一个村子,实行民警包村制。该驻村民警负责掌握社情民意、收集基础信息、化解矛盾纠纷、上门代办服务。
  驻村民警有四大优势,一是通过“一村一警”密切掌握各村的治安动态,强化日常矛盾纠纷排查,及时掌握预警性情报信息等不安定因素。二是民辅警开展经常性入户走访,串百家门、知百家情,群众逐渐把民警当朋友、当亲人,共议乡村基层治安工作。三是推出代办服务,为群众“跑腿”。对于需要帮助的村民尤其是困难群体需要的户口、各种证明等,驻村民警主动收集所需材料,往返村所,让群众少跑腿或者不跑腿也能办成事。四是民警主导,巡防队参与的警群防控网具有权威性和执法性,可以“攻克”更多乡村难点。
  近日,现头村村民小组巡防员通过微信群反映村民因土地纠纷发生争执,驻村民警、巡防员、村干部启用“两说一联”便民服务机制,耐心做双方思想工作,最后在农田里当场达成调解协议,邻里双方握手言和。
  民警雷杰说,“担任驻村民警后,村民与我们的关系更加融洽,也更愿意相信我们,配合我们的工作,这使得很多矛盾可以化解在萌芽阶段。”
  今年以来,寺仙镇通过活用“一支队伍+一个微群+一名民警”的群防群治模式,化解各类矛盾纠纷25起,联合巡防32次,开展各类宣传21次。村民之间偶发的打架案件截至目前仅有2起;“两抢一盗”案件零发案。寺仙镇刑事案件发案数同比下降40%,其中侵财案件发案数比去年下降100%,治安案件发案数下降50%,辖区治安状况稳定,群众安全生产、平安生活得到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