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4版
发布日期:
“千年张载德耀云岩”学术研讨会发言摘要
张子二十八代孙、张载全国宗亲会会长 张世敏
壶口景区管理局原副局长 王天翔
西北大学哲学学院副教授 曹振明
张载思想弘扬推广者 马苏彬
宝鸡市关学文化促进会党支部书记、主席 闫恒星
  宋儒张载“横渠四句”的出处与解读
  张子二十八代孙、张载全国宗亲会会长 张世敏
  关于宋儒横渠先生的“四为”句有三种版本,一是横渠语录:“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二是经学理窟:“为天地立道,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三是拾遗:“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去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清代《宋元学案》《横渠学案》就是以语录为版本而流传至今。这四句话的背景笔者认为:北宋中期,儒家衰落,有个大臣名叫张方平,他当时给王安石写了一封信。信的主要内容是讨论“儒门淡泊、收拾不住,天下英才归佛门”怎么办?这一话题导致了长达十余年的辩论,连朝中文彦博、欧阳修等名臣都参与其中。宋代新儒学包括横渠四句就是在这种情况下诞生的。
  最早讨论“横渠四句”的是朱熹和他的弟子。有弟子问老师朱熹:“用为天地立道好还是用立心好?”对曰:“用立心好。”朱熹接着说:“立心就是立天理。”弟子对曰:“何以见得?”朱熹答道:“立心就是立天理。”他还举例说道:“一夫一妻是天理,三妻四室为人欲。”有弟子又问:“为往圣继绝学者横渠认为只有七人,为何没有孔孟?是否孔孟就成了继绝学者也?”对曰:“是也!为往圣者七人,乃是横渠以道自任,功夫所得。”
  南宋时期,爱国将领、大诗人辛弃疾考进士时就是用“横渠四句”考中的。宋代进士考试共考两场,第一场是策试,主考六经,由教育大臣任主考官。第二场是由皇帝主持殿试,殿试的内容是怎样治理这个国家、怎样管理这个社会等等。辛弃疾是在第二场殿试中用“横渠四句”考中了进士。再看现代,毛泽东青年时期在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毕业时的作文题目是《心之力》,毛泽东在文中就应用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等语句和“横渠四句”,反复论证国家兴衰存亡的原因。满分是100分,老师杨汝昌给他得了105分。这篇作文影响很大,在长沙流传了好几年。
  朱熹的解说是正确的。天地是没有心的,人是有心的。人为万物之灵,灵就灵在人能思维,所以人有心。
  “横渠四句”第一句“天地立心”就是指把人的思维能力发展到最高限度,使天地间的规律得到最高理解。第二句为“生民立命”。孔子讲知天命、庄子讲顺命,孟子讲正命和安身立命。横渠接着孟子的立命思想往下讲,就是要为民众安身立命,使民众对自己的命运做出正面选择,不但要立好命,还要正确对待命,以积极的态度掌握好自己的命运。第三句“往圣继绝学”。朱熹的解说是非常正确的。张载以继绝学的积极入世态度上接圣贤,下传后世。其内涵不但包括儒家文化,而且还包括整个华夏文化的优秀传统。第四句“万世开太平”。什么叫天下太平?那就是孔孟所说的少有所学、中有所用、老有所养。所以开太平有两种含义:一是社会安定,百姓生活美满;二是百姓财富均平,达到人人平等。横渠两种思想都有,这就是他所追求的理想社会。
  从南宋至今,无数仁人志士都把“横渠四句”作为自己的远大理想和政治抱负来追求,甚至作为我们中华民族的远大理想和抱负而应用,可见“横渠四句”意义重大、历久弥新。
  宜川——张载“敦本善俗”教化思想的躬行之地
  壶口景区管理局原副局长 王天翔
  从张载年谱我们得知:宋仁宗嘉祐二年(1057年)张载三十八岁,与苏轼、苏辙一起考中进士,先受任祁州司法参军(今河北省葶城东北),不久便迁任丹州云岩县令(今陕西省宜川县云岩镇)。嘉祐三年(1058年),张载又旋调朝中任著作佐郎。(协助修史的官员)这说明张载在宜川任云岩县令不过一年左右的时间,但就在这么短的任期内,张载政事以“敦本善俗”为先,做了许多实事好事,对以后宜川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民俗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具有非常重要的历史意义。那么,张载在宜川究竟做了哪些事呢?
  敦本固农,引进关中先进的农业耕作技术。张载在任云岩县令的时候,发现当地的农业生产十分落后,于是他发布政令,播种之后必须实施田间管理:培土、耘锄、施肥、除草,天旱时,有条件的地方还要灌溉。张载还经常到田间地头躬身力行,给予指导。同时,他还从关中引进新农具等。由于当时云岩地广人稀,为了扩大耕地,张载还从关中迁移了一大批没有土地的农民,既增加了人口耕地,又输入了先进的农作技术。在张载的强力政令推行下,当时的云岩县人口增长,耕地扩大,农业产量提高,呈现出一派繁荣景象。
  崇文重教,兴学传经。张载在云岩,为传道授业,多方奔走,筹措资金,在虎峪寺(俗称上寺)为云岩县兴办了第一所免费学堂,叫作“崇圣书院”,后来又在“萨诃寺”(俗称下寺)开办了个县学,为穷苦子弟提供了读书机会。同时,还在云岩县衙大门外建了个“翠微亭”,张载在这三个地方,定期讲经,传授他的“关学”思想。
  为使“敦本善俗”的施政纲领落到实处,张载策划制定了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使得政通令达。张载在施政时,必先遍览地方文献,延请尊长询问,了解当地民俗风尚,然后制定方略一一施行。他在云岩治理县政时,就是做了大量调查研究之后,确立了“敦本为先,教化为主,善俗为务,以辅政事”的施政纲领。县衙一有新的规定、布告,张载就召集乡绅耆老开会,深入浅出地讲解这项政令的意义、目的、落实办法,让他们深刻领会理解,并反复叮咛到会的人,让他们转告乡民。为推行德政,提倡尊老爱幼的社会风尚,每月初一,张载都要召集乡里老人到县衙聚会。并常设酒食款待,席间询问民间疾苦,了解民情。
  保境安民,剿匪缉盗,心系民瘼,恫瘝在抱。当时云岩县周围山中常有盗匪啸聚山林,出没无常,不时劫掠乡民,人民群众苦不堪言。为绝匪患,张载从全县抽调了五六十名青壮年农民集聚县城,由县衙都头、团练集中进行操练,并事先派人暗中侦查土匪的窝巢所在,然后突然袭击围剿,随之一举歼灭。有了安全稳定的社会环境和良好秩序,云岩境内呈现出一派人民安居乐业、经济繁荣昌盛的景象。
  躬行亲为,为实践“善俗”的理念而鞠躬尽瘁。“以礼为教”是张载“关学”的一大特色。作为教育家的张载,除了在云岩的讲堂上传授他的“关学”理论外,为把他“规范伦理”中的“礼论”落实到社会实践中去,他还专门组织人员在“翠微亭”演示各种礼仪,让大家学习。
  横渠遗风对宜川后世的影响。在宜川,历代出现了不少以张载为楷模颇有建树的有为官吏,有些还被史册载为“循吏”或“名宦”。如:金代的王若虚,元代的李宥,明代的张绎、张伦、符仕,清代的范式金、吴炳、路学宏、樊增祥,民国时的邹均礼、黑宪章等。这些“名宦”施政方略、驭民手段虽各有不同,但有一个共同点,就是自觉或不自觉地把“关学”重使命、崇道德,求真务实,经世致用,崇尚气节的精神都一一承继了下来并诉诸实践。
  张载还给宜川留下了“尚文重教,尊重知识,崇敬人才”的社会风气和文化底蕴。陕北素有“文出两川”之说,一川指延川,另一川就是宜川。至今,宜川之所以能号称“文化大县”“教育强县”,从历史渊源纵向分析,与北宋胡瑗、张载两位大儒在宜川兴教办学,以先进理念教化民众有着非常重要的关系。宜川人民把胡瑗、张载等先贤当做神祇来供奉,充分体现了宜川民众尊重知识、崇敬人才的文化心态。历代的仕宦墨客写了不少赞颂张载的诗词,以抒敬仰之情。尚文重教的优良传统在宜川历史上曾创造过诸多闪光的地域文化,是值得我们今天继续传承发扬光大的。
  张载思想的特点和地位
  西北大学哲学学院副教授 曹振明
  张载是我国北宋著名思想家,理学重要开创者、奠基者和代表人物,“关学”学派创始人,在理学思想和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在更加准确地理解和把握张载的思想时,有几个方面的问题需要引起我们的注意。
  一是开创和奠基理学的“自得”之学。张载非常强调“自得”的学术方法,他的思想正是以儒家经典为根本依据,在批判和吸收佛、道等思想的基础上,经过“俯而读,仰而思”“未始须臾息”的艰苦探索之后,创立的自成一体的理论体系。张载的思想实际上是“自得”之学。
  但自北宋以来,就有人提出张载思想“源出自程氏(二程)”的说法,最终导致张载在理学中的地位遭到贬低。这种说法可能与张载、二程的弟子吕大临和二程的弟子杨时、游酢等有关。其实,张载思想“源出自程氏(二程)”的说法并不符合历史事实,张载在理学的形成发展中应有更加恰当和突出的地位。
  一方面,二程并不赞成“源出自程氏(二程)”的说法。他们明确指出:“表叔(张载)平生议论,谓颐兄弟有同处则可,若谓学于颐兄弟,则无是事。倾年属与叔(即吕大临)删去,不谓尚存斯,言几于无忌惮。”二程认为可以说张载与其论过学、与其学说有相似之处,但是倘若说张载从学于二程,则是没有道理和依据的。因而,张载思想源自于二程洛学,应是二程后学(包括朱熹)对二程的溢美之词。
  另一方面,张载的思想对理学确有十分突出的开创和奠基之功,而且被二程和朱熹所继承和发挥。理学许多的基本范畴和核心命题,如“天地之性”“气质之性”“穷神知化”“穷理尽性”“知礼成性”“心统性情”“民胞物与”,乃至“天理”等,均由张载开创。而这些基本范畴和核心命题,被二程、朱熹继承发挥,构成了理学的基本内核。
  二是自然本原和价值本原合一的“气本”。与其他理学家相比,张载的哲学思想在学术界中引起的争议最大,其中最关键的是如何更好地理解和把握张载哲学思想中的“太虚即气”的思想内涵问题。目前,有些学者将张载的哲学思想定位为“气本”论,但有些学者持反对意见,认为若将张载的哲学思想定位为“气本”论的话,是降低了张载哲学思想的高度而将其贬低到了“形而下”层面。
  在张载看来,“太虚即气”是自然本原和价值本原的合一体。倘若将张载以气为本的宇宙本体论贬斥为“形而下”之列,就会遮蔽张载“气本”理论中丰富深刻的“形而上”内涵,就不能真正揭示出张载“气本”思想的整体意蕴。这似乎印证了张载的先见之明:“惟是有无相接与形不形处知之为难。”明代以来,理学中逐渐兴起了一股反思程朱理学“理本”论的思潮(至明清之际达到高峰),张载“以气为本”的哲学思想重新引起学人的关注和重视,理学由此在一定程度上展现出复归张载思想的发展趋向。
  三是“学政不二”的系统整体。在对张载思想的以往研究中,学人们比较关注的是张载在哲学思想上的创新,但哲学思想并非张载思想的全部内容,并不足以全面反映张载思想的整体意涵。
  张载生活在北宋中叶,有着强烈的经世情怀和治世抱负。少年时,张载就喜欢谈论兵事,“慨然以功名自许”。经过多年的探索,张载发现,要真正实现“万世太平”的治世理想,必须从“天地、礼乐、鬼神至大之事”的“义理之学”入手,由此形成了以“学政不二”为特质的思想旨趣。传颂不已的“横渠四句”——“为天地立心,为生命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亦正是对张载“学政不二”思想意涵的集中表达。
  张载“勇于造道”,致力于重新发明儒家经典的“义理之学”“道学”。他的“义理之学”不仅仅是以“道德性命”为核心的“性与天道”之学,还包含对治国理政和社会政治蓝图的思考设计即“政术”的内容,而且“政术”必须遵循和契合“性与天道”的内在本性与普遍法则,表现出欲以儒家经典所蕴含的“性与天道”来指导和组织社会政治的强烈诉求。
  张载的“学政不二”思想诉求,也决定了张载并不尚空谈,而是表现出“以学为行”“学贵于用”的鲜明气象。纵观张载的一生,不管是为官从政,还是隐居田野,他确实将自己的“义理之学”化为“以学为行”的社会政治实践,并矢志不渝地带领弟子身体力行,将“学政不二”思想意涵表现得淋漓尽致。
  “敦本善俗”在张载思想中的普世价值
  张载思想弘扬推广者 马苏彬
  今年是中国北宋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张载诞辰1000周年。千来年张载的诸多“关学”理念及命题一直引领和指导着世人的思想及行为。与普罗大众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则是他倡导并践行的“敦本善俗”的思想操守。而此思想的发端形成和践履笃行,就是张载在云岩县(今陕西省宜川县云岩镇)做县令时形成的思想结晶。
  1057年,38岁的张载进士及第,被北宋朝廷派往河北祁州(今河北省安国市)做司法参军(县级司法局长),由于办事认真且政绩突出,被朝廷提拔为陕西云岩县令。张载初到云岩,发现地贫民困,政令不通,孝道不济。当地百姓生活极其困顿,导致很多老人难以得到赡养。张载经过深入的民间调查后,认为这是云岩县官府与老百姓沟通不畅,不了解民情所致,且在弘扬孝老事亲方面缺乏应有的标杆楷模,没有形成榜样及带动效应。于是张载便在云岩县施行德政,具体的做法是每月初一邀请云岩县内德高望重的长者前来县衙,县令张载亲自与乡老们拉家常、问民情,其间也准备了薄宴款待老人们。通过和老人们交流沟通,张载了解了云岩县存在的问题,命人记录下来,并迅速安排人员逐一落实解决,将县府的告令及时传达给各位长老。所以凡是张载发布的政令,都会在很短的时间内传遍整个云岩县,且人人都会遵守并施行。以此,张载经过几年的治理,云岩县民风大变,孝老事亲,形成了一个良好的社会风尚。也是因此,云岩县盗讼违法现象连年下降,开荒耕种和商业交易上升,一时政通人和,云岩大治。这便是张载“敦本善俗”治理云岩的德政故事,而宜川云岩即是“敦本善俗”这一关学思想命题的发端之地。
  从认知角度上讲,“敦本善俗”的意思为敦厚善良,崇尚根本,结合当地民风民情,重视道德教化,为良好的社会风尚起到规范和标杆带动作用。九百多年前,张载在云岩县极好地践行了这一“关学”思想主张。而纵观圣人一生,其道济天下的治世胸怀始终伴随这一朴素的价值观在前行。回归横渠故里后,张载带领乡人实验“井田制”,建立宗法礼德,创新素质教育,推行乡规民约等,无一不是在“敦本善俗”的基础上逐步践行。
  时光跨越千年,在今天脱贫攻坚即将实现全面小康的历史转折期,这种“敦本善俗”所起到的使命担当和普世价值依然重要。
  一个人立身处世,无厚道不能取信于他人;一个组织要发展,必须严于律己、信守承诺,否则将陷入困境;而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复兴,靠的就是以民生民命为主的家国情怀,靠的就是惟德惟规、立心立命的济世担当。对于校园读书的学子,我们应积极推行素质教育与孩子们的灵魂接轨,使学生们健康成长;在经济大发展的背后,我们应不忘根本,严防死守环境污染造成的严重后果;面对老年群体的逐年增多,我们应倡导社会各方力量积极作为,为孝老事亲树立榜样。张载在《西铭》中写道:“乾称父,坤称母……凡天下弊、窿、残、疾,茕、独、鳏、寡,皆吾兄弟之颠连而无告者也。”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关心关爱老人,关爱社会弱势群体,就是我们应尽的最大孝道和爱心,也是爱人爱己的最大体现。
  如果按照张载当年所提出并践行的“敦本善俗”的道德教化愿景,去管理自我、家庭、公司或者单位,那么,作为中国这片热土上的每一位炎黄子孙,将会为早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写下自己浓墨重彩的一笔。这是你的幸福,也是我的幸福,更是全体中国人乃至整个世界的幸福。
  让我们做一个“敦本善俗”的人,让我们将这种厚道质朴的普世情怀,在张载先生那振聋发聩的思想名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号角声中笃志前行,追寻最美的人生幸福。
  “关学”文化的时代价值
  宝鸡市关学文化促进会党支部书记、主席 闫恒星
  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个政党和民众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积极践行,并对其文化的生命力持有的坚定信心。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阐述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意义和路径,他指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北宋大儒张载创立的“关学”是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尤其是他“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志向和传统,千年传承,经久不衰。
  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文化不可或缺、不可替代。文化总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融入经济、政治、社会和生态文明之中,成为经济发展的“助推器”、政治文明的“基因库”、社会和谐的“黏合剂”、生态文明的“导航仪”。
  “为天地立心”,是一种价值追求。天地本来是没有心的,人类是天地间的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创造者,自从有了人类就有了文明、有了社会秩序、有了精神家园,有了人民安居乐业的生活。中国共产党是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坚定捍卫者,党员称号是一份荣誉,更是一种责任,它象征着思想觉悟更高、组织纪律更高,理想信念更高。
  “为生民立命”,作服务群众的表率。儒家将外在与内在统一结合起来,将天与人、顺应自然与自强进取结合起来。党员要强纪律、讲奉献,作群众表率。“治国必先治党,治党务必从严。”
  “民为邦本,本固邦宁”,优秀传统文化学习教育面向全体党员,是推动党内教育从“关键少数”向广大党员拓展、从集中性教育向经常性教育延伸的重要举措,要求每一个党支部、每一名党员都要学实做实。中央八项规定、“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两学一做”“学习教育”,让领导干部带头走正路、干正事、扬正气,激发全社会形成崇德向善的氛围。
  “为往圣继绝学”,是中华文明的根脉延续。为往圣继绝学,并不是要接续一般意义的中国学统,而是接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之学统。党员要有本领,更好为民服务,从完成党的执政使命看,我们迫切需要有一支政治上靠得住、工作上有本事、作风上过得硬的党员领导干部队伍,迫切需要有一支能在各方面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的党员队伍,只有这样,我们党才能担负起领导时代发展的重任,才能够作好美德传承的表率。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中华文明源远流长,无数仁人志士用毕生经历和学识,为我们留下了丰富的优秀传统文化,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习近平总书记在多次重要讲话中都强调优秀传统文化在人格塑造、防腐拒变、修身齐家、民族团结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为万世开太平”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建立长治久安的人类秩序,我们要放眼于世界和未来,把人民情怀、国家情怀、天下情怀有机结合,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决胜全面小康社会实现中国梦而奋斗,为我们展现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美好画卷。领导者因有圣人之德,才得以实现大道,党员干部要有作为,才能引领群众奔小康。
  “关学”是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学习和传承“关学”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广大党员必须明确自己的时代使命和历史责任,本着对自己负责,对民族负责,对国家负责的态度,为社会公众树立良好的先锋模范形象,努力做讲政治、有信念,讲规矩、有纪律,讲道德、有品行,讲奉献、有作为的合格党员,通过一代又一代的不懈努力和传承,让新时代文化自信的信念融入民族文化基因中,植根于中华民族性格中,不断开拓创新、发扬光大,为中华民族的“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永续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