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日的太阳暖暖地照在黄土高坡上,零零星星未收尽的红枣挂在枝头。这些深山枣林一度无人愿意经营,如今在36岁的刘海荣手中又重新变成了“摇钱树”。
刘海荣的家乡山西临县有上千年的红枣种植历史,目前已发展到82万亩,有37.26万名枣农。5年前,这里曾上演过“枣贱伤农”的一幕。每斤红枣1毛多钱仍无人问津,很多村民只能用红枣喂羊、烧火,有的甚至砍掉种了多年的枣树。
“传统木枣已经跟不上需求,要想重振临县红枣业,必须从供给侧想办法。”临县红枣产业局副局长王君说。
从2016年开始,临县对红枣产业进行大规模提质增效,在引进新品种的同时,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推动电商发展,深挖枣林新经济。
这种新思路让刘海荣看到了更大的发展空间。他流转了600亩枣林进行改良,县政府每亩补贴500元,并在枣林下种苜蓿养羊。
这段时间,刘海荣一直忙着和村民在山上修蓄水池。“去年种的300亩苜蓿已经收割,养羊规模也增加到600只,要想继续扩大规模没水不行。”他说,苜蓿加红枣不仅解决了封山禁牧带来的养殖难题,而且羊肉品质高,每斤价格能高出1元多。
“县里正在推广枣林养鸡,我打算明年也投放7000只鸡苗。”刘海荣说。
尽管山上的枣树已经落叶,但在临县开阳村村民高金禄的大棚里,新鲜的红枣依然挂在枝头。2018年,他和十几户村民一起搞起了大棚枣,在老枣树上嫁接鲜食品种。个头大的红枣10颗就能达到1斤,1斤能卖到20元。
“今年是第一年挂果,已经收入2万多元。7亩枣林到了盛果期,一年挣10万元难度不大。”高金禄说。
开展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来,这样的枣林新事在临县不断涌现。
几年前,雷碛乡双井沟村村民李国荣看见地里的枣树就发愁,不仅红枣难卖,还影响庄稼生长。他说,想不到现在枣树叶子成了“宝贝”。
2015年,当地一家企业开始研发枣芽茶,去年正式投产,并通过“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收购枣芽。绿茶用的枣芽每公斤收购价120元至200元,红茶用的枣芽每公斤收购均价8元左右。
“枣芽能采3个多月,只要人勤快,挣1万多元钱不成问题,比卖枣强。”李国荣说。
如今,临县枣芽茶年产量已经达到800吨,可带动4500多名农民增收。临县红枣产业链条也越拉越长,实现了红枣销售、枣芽茶、枣花蜜、枣木香菇、红枣饲料、饮料加工和林下经济等在内的立体化布局。
“过去5年,我们成立了中国工程院院士牵头的红枣工作站,提质增效38万余亩,引进新品种76个,不断孕育出新的红枣经济。”王君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