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曲黄河波浪滚,奔腾万里水流长。
近年来,延安强化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巩固退耕还林还草成果,加大水、大气、土壤污染治理力度。同时,加强黄河文化遗产保护,打造黄河文化旅游带,大力弘扬黄河文化,不断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修复和流域高质量发展。
环保脱贫相结合特色产业富农民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没有农村的小康,特别是没有贫困地区的小康,就没有全面小康。陕西省生态环境厅定点帮扶子长市史家畔便民服务中心丹头村已经有7个年头。7年间,丹头村从一个山坡地成片撂荒的小村庄,变成了整村建档立卡贫困户56户150人稳定脱贫的特色产业村。
自丹头村驻村扶贫工作开展以来,陕西省生态环境厅驻村工作队结合丹头村实际,大力宣传“阳山果、川道棚、沟道畜”的产业发展思路,从一开始不到200亩发展到目前3910亩的千亩山地苹果示范园,现已成为丹头村最大的产业。在农民增收方面,驻村工作队按照“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的发展思路,让贫困群众一份土地有了三份收入,即土地流转有了租金、就近务工有了薪金、合作经营有了股金。贫困户闫高娃妻子常年卧病,儿子外出打工,留一个孙子在家,他既要照顾妻子,又要接送孙子上学,通过村党支部牵线,他把3.2亩的土地流转给了合作社,成了合作社的股东,每年在果园的收入达2.8万元。为了支持丹头村发展生态循环农业,陕西省生态环境厅先后投资30万元,为养殖户安装粪污处理设施设备4套。
“作为一名大学生村官,我是2013年来到了丹头村,在这里开展扶贫工作以来,我的经验是:我来干、你来看;你分红、他眼红。刚开始的时候没人做所以我带头,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探索了很多的方式方法,使农民从一个旁观者,变成了参与者及合伙人,现在我们可以说是领着农民来致富。”大学生村官刘强强在接受采访时说。
除了大力发展优势产业,驻村第一书记吴忠涛还专门介绍了驻村工作队的脱贫经验。受地理条件所限,陕北农村多数都是露天旱厕,夏天臭味难闻,雨天粪污横流,严重影响村民生活品质。驻村工作队充分发挥行业优势,将生态环保专业知识与脱贫攻坚工作相结合,大力开展“厕所革命”。投资30万元新建生态环保公厕2座,投资150万余元为村民新建双瓮漏斗型生态环保厕所130座,并配备垃圾清运车、吸污车和可移动式垃圾桶等设施设备,有效提升丹头村人居环境。同时建设运营全省首个农村危险废物兑换超市。“村民们可以将生产生活中所产生的废旧农药瓶、废机油、地膜等有害垃圾送到这里,根据我们墙上的兑换规则兑换毛巾、牙刷、洗衣粉等生活用品。”吴忠涛说,村民们积极性很高,兑换用品有时候还会供不应求。
扶志扶智斩穷根。驻村工作队多方协调筹资20万元,成立丹头村教育扶贫基金,支持所有户籍在丹头的大学新生完成学业,目前已发放三期教育扶贫基金5.25万元,支持48人完成学业。驻村工作队发挥所有驻村队员均具有博士学位的优势,积极向贫困群众子女宣讲个人学习成长经历和学习方法等内容,激励引导他们自强自立、刻苦学习,用知识改变命运。
为帮助村留守老人实现“老有所养”,丰富他们的精神生活,陕西省生态环境厅投资30余万元建设提供免费就餐、休闲娱乐、健康检查和精神慰藉等综合性日间照料服务的丹头村互助幸福院,积极探索农村社区低成本养老模式。
村民们提起丹头村的变化可谓是喜上眉梢,纷纷表示现在生活水平提升了,村里的设施环境越来越好了,日子越过越好了。据悉,自2014年对口帮扶子长市史家畔便民服务中心丹头村以来,省生态环境厅党组高度重视驻村扶贫工作,驻村工作队紧紧围绕“两不愁三保障”目标,扎实开展“八个一批”,努力实现“党建强、产业兴、脱贫赢、民风易”目标。通过建设光伏发电站、蔬菜大棚、发展养猪场、建设沼气池、修建便民桥、安装太阳能路灯等举措,有效壮大了村集体的经济实力,进一步巩固了脱贫攻坚成果。
统筹治理再造陕北“好江南”
在黄河治理的近几十年间,地处陕北黄土高原腹地的圣地延安,通过“生态保护为先、统筹治理为要、传承文化为魂、高质量发展为本,以‘增绿’为黄河流域生态空间治理之本”,成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域。
深秋时节,南泥湾国家湿地公园里,汾川河清澈的水面倒映出沙芦草的倩影,白骨顶鸡、鸳鸯、野鸭等珍禽嬉戏觅食,悠然自得,俨然一幅“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山水画。南泥湾国家湿地公园位于黄河一级支流汾川河的源头区,是黄土高原上第一个国家级湿地公园。在南泥湾国家湿地公园的修复和建设中,延安市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实施汾川河流域河道治理、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等系统工程。现累计恢复稻田1500亩、植被509亩、修复湿地330亩、建设荷塘125亩,地表水水质达到Ⅲ类。如今的南泥湾开发区林草覆盖率达87%,水质优良、气温适宜、降雨充沛,成为名副其实的“陕北好江南”。
退耕还林是延安保护黄河生态的又一项创举。早在1997年延安市吴起县率先在全国启动退耕还林工程。截至目前,延安市13个县(市、区),累计造林2248.19万亩,以年均百万亩的速度向前推进。同时,2261.64万亩天然次生林得到有效保护,2016年、2017年,延安成功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国家园林城市。森林覆盖率由1999年的3.5%提高到2019年的53.07%;植被覆盖率由46%提高到81.3%,增加了35.3%;水土流失总面积减少6716.2平方公里,降低了23%;年入黄河泥沙由2.6亿吨降为0.31亿吨;沙尘天气由27.2次/年减少为2.7次/年;城区空气“优良”天数由238天增加到315天;年平均降雨量达到550毫米左右。
黄龙印象圪崂陕北诗意田园
黄龙县位于陕西省中北部、延安市东南缘。黄龙县生态资源得天独厚,森林覆盖率87%,林草覆盖率高达92%,植物1012种,动物225种,其中以褐马鸡为代表的国家级保护动物6种。空气负氧离子含量平均可达到6000个/立方厘米,每年7月至9月最高可达到1.5万~1.8万个/立方厘米。年均水资源量1.54亿立方米,是全省重要的水源涵养地和水土保持区。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生态旅游是黄龙县的战略支柱产业,旅游产业的蓬勃发展,将更多的城乡居民嵌入生态旅游产业链。一个个美丽乡村,坐落在青山绿水间。汽车驶进神峪川,一个个充满朴素文化氛围的山间村庄,就像画轴一样逐渐展现眼前。老人们悠闲地在村头聊天,孩童无忧无虑地耍闹,石块间隙长满了绿草,村前流水,村后青山,古朴村落诗情画意油然而生。神峪川的圪崂村,依托生态自然优势,在不大拆大建、保留原貌的基础上,进行了统一规划,“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打造望得见蓝天白云、看得见绿水青山、记得住乡愁的“印象圪崂”诗意田园村庄。(来源:《陕西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