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采摘下的柿子运回家 ●熟透的柿子,摘下就能吃 ●高安侠与丈夫采摘柿子 ●师春梅与丈夫看到丰收的柿子满心欢喜 ●手工削皮制作柿饼 ●柿子铺满整个院落 ●柿子晾晒好就可以“闷”了 ●高安侠与丈夫采摘完柿子相伴而行 青山隐隐点点红,穿云过雾泛波莹。遮阳蔽日仔细看,原是柿子染红彤。
11月13日,正值初冬,宜川县寿峰乡柿子树遍布山间。柿子树之上,远山如黛,天如蓝绸;柿子树旁,青瓦白墙,村庄安逸。
暖阳洒在卓里村村民高安侠家的院子里。记者见到她时,她正手摇着自制的家什,给刚刚摘下的柿子削皮。
“为啥要削皮呢?”记者问。
“要把这些柿子做成柿饼嘛,第一步就得把皮削哩。”高安侠笑着说,“再经过晾晒、捂水分、捏扁、析出糖分,过上大概一个月时间,柿饼就成了。”
据了解,卓里村有种植柿树、吃柿子、制柿饼的传统,几乎每家每户都有柿子树。高安侠家今年收了近200公斤柿子,她准备把这些柿子做成柿饼,既耐保存,口感也好。
“以前生活全靠这柿子,这些年大家慢慢地发展了其他产业。”高安侠说,现在她家也办起了小酒厂,去年收入10万元左右。虽然不再单独依靠柿子,但每年农闲时她都会打一些给孩子,再送一些给亲戚朋友。
“现在不少人都嫌做柿饼费事不想做了,但我还想做。我觉得,吃着自己做的柿饼,来年就能‘柿柿如意’嘛。”高安侠笑着说。
而离卓里村不远的桃枝村,村民师春梅正把削好皮的柿子串起来挂在墙上,接受着阳光的沐浴。
看到记者,师春梅赶忙招呼我们品尝她家的“红丹丹”柿子:“现在这个熟透了,吃着正美。”她介绍说,“红丹丹”品种个头小且软,不适宜做柿饼,而“牛心”个头大,稍硬,大都会用来制作。
师春梅今年收了近1000公斤柿子,她给记者算了一笔账:“2公斤柿子能做半公斤饼,这么算下来,今年我们大约能成近300公斤的饼。每公斤卖12元,差不多就是两三千元。现在我的苹果也卖了,有时间就做点柿饼,能多收入一点是一点。”加上苹果、核桃、花椒等,师春梅家今年大约能收入三四万元。
火红的柿子,映出了柿农红火的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