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1版
发布日期:
为贫困群众筑起奔向小康的幸福路
——志丹县脱贫攻坚工作记略
  通讯员 刘元丽
  “六年前,日子落到了人后;六年后,日子走在了人前。”这话说的是63岁的康仲德老人。
  康仲德是志丹县金丁镇刘砭村村民,2014年被纳入贫困户。2015年,在帮扶干部的指导下,新建苹果园10亩,申请产业贷款养了8头牛。几年后,牛发展到15头,苹果园也开始初挂果。他还发起了“羊财”,养了60只湖羊。
  康仲德还上了贷款,修起了新房子,日子一天比一天好。
  提起这几年的变化,康仲德的心里满是感激:“感谢党的好政策,在我最困难的时候扶了我一把。现在吃穿不愁,还有剩余的,趁着身子骨还硬朗,种好我的苹果,养好我的羊,全家人奔小康。”
  康仲德生活发生根本性改变,与老人自强不息、努力创造美好生活紧密相关,这也是志丹县委、县政府落实脱贫政策、全力扶持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一个典型事例。
  近年来,志丹县始终把脱贫攻坚作为压倒一切的政治任务,认真贯彻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方略,聚力解决“两不愁三保障”问题,举县一致,硬仗硬打,苦抓苦干,强力攻坚,全方位夯实脱贫基础、巩固脱贫成果、提升脱贫质量。
  截至目前,全县贫困村已全部退出,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边缘户、脱贫监测户致贫返贫风险全部消除。在全省脱贫攻坚考核中,该县连续被评为较好档次,财政绩效考核两年均为A档。
  小苹果成就群众致富梦
  2020年是永宁镇麻湾村郝文龙的丰收年。他的苹果卖了20万元。8月份,他的家庭农场被认定为“省级示范家庭农场”。他的果园获得志丹网络评选“最美苹果园”,还获得了大户挂果园三等奖。除了荣誉证书、奖杯,还奖励他了一台1200元的多功能割灌机,一台5500元的果园微型碎草机。
  郝文龙是一名务实能干的“80后”。十几年前,他响应县上号召,率先在村里发展苹果产业,栽种了55亩。现在,挂果24亩。
  “一个人富不算富,带着更多人富才是真的富。”尝到种苹果的甜头后,郝文龙除了精心管理果园外,还在2017年成立了志丹县红大果业农民专业合作社。截至目前,已有80户240名果农加入该合作社,果农户数和果园面积占全村的90%,社员户均增收1万元以上。
  “明年挂果会大面积增加,产量应该能翻一番。”郝文龙高兴地说。
  与郝文龙一样,保安街道办事处杨畔村69岁的果农王忠诚也一门心思务果。
  “去年我的苹果卖了9万多元,今年赶上了盛果期,套袋近20万个,比去年翻了一番,估计能卖20万元左右。”王忠诚高兴地算着今年的收入,“现在是赶上好时候了,种上几亩苹果就能过上好光景,不用拖累儿女,还能给子孙后代留下致富产业。”
  近年来,志丹县抢抓省市“苹果北扩”战略机遇,坚持把苹果产业作为富民强县的主导产业,围绕抓大户、补缺口、重质量、提效益,持续加大投入力度,强化技术指导,优化发展模式,推进产后整理,延伸产业链条,全县苹果产业经营管理水平不断提升。
  截至目前,全县苹果种植面积30万亩,挂果面积15万亩,今年预产12万吨以上,产值将突破5亿元。苹果产业正在成为全县广大群众增收致富的主导产业。
  让群众搭上乡村振兴的快车奔小康
  志丹县顺宁镇白草台村的任华是十里八乡的红人。因为今年7月份,他试种的一大棚火龙果成功挂果,部分已经成熟上市。
  “真没想到,火龙果竟然出现在了咱们志丹的大棚里,我们在家门口就能吃到新鲜的南方热带水果。”大家纷纷为任华点起了赞。
  任华今年种了850株火龙果,目前卖了近2万元,还没卖完。他还种了一大棚西甜瓜。大棚里,自动卷帘、水肥一体滴灌设施齐全。“这棚小瓜元旦前后上市,去年收入了7万元,今年应该也能有这收入。”任华笑着说,“赶上好时代了,有了‘金扁担’,好日子在后头哩。”
  任华还成立了大棚蔬菜农民专业合作社,主要经营蔬菜水果种植、加工、包装、贮藏和销售及电子商务服务等业务。
  乡村振兴,关键是产业振兴。志丹县坚持把产业扶贫作为治本之策,出台了《扶持现代农业十条措施》《建档立卡户产业扶持办法》等一揽子政策文件,县财政每年列支7000万元支持农业产业,集中打造16条苹果产业带、3个棚栽业示范区、46个规模化养殖场,催生了一大批像任华一样的返乡创业者,如郝文龙、纪鹏等。他们在乡村的沃土上挥洒汗水、收获梦想,带动越来越多的贫困群众走向富裕。
  为全面激活乡村振兴发展的人才要素,志丹县组织动员离退休干部、企业职工、高校毕业生、复退军人、外出农民工等3000多人返乡创业,发展产业。
  农民口袋鼓起来了,还要让他们精神富足。志丹县作为全国首批50个新时代文明实践试点县,深入推进试点县建设,组织“千人乡贤、万人志愿”服务队,开展“百姓小喇叭”“文明大篷车”“红色故事会”“农民家庭会”“新时代乡贤会”“新时代夜校”等文明实践活动6000余场次。党的理论政策送到了家门口,一场场文化活动如春风化雨润了心田,一次次暖心的服务让心与心的距离更近……
   改革中育先机推着群众走向富裕
  农村改革像一阵春风,唤醒了沉睡的大地,让土地“活”了起来,“长”出新希望。
  进入11月份,红都大地上丰收的喜悦渐渐褪去。无论走进哪个镇、哪个村,都能看见正在忙秋冬管理的果农们。
  “志丹最大的资源是土地资源。要用工业化理念发展现代农业,以经营企业的理念经营农业,让土地实现资源效益最大化。”志丹县委书记李建强说。
  如何让土地资源增值、让群众富起来?志丹县把农村改革作为新引擎,狠抓改革创新工作,不断提升脱贫工作成色,让更多农民享受改革红利。
  截至目前,全县引进龙头企业12家、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社313家、家庭农场2008个、产业大户3589户,建起陕果集团两万亩苹果、绿葆农业8000亩黄芪、北京惠农合3000亩油用牡丹等15个“三变”改革基地,吸纳560户贫困户入股联营,342户参与光伏分红,帮助贫困群众在家门口建起了“产业工厂”。
  在麻湾村,郝文龙是家喻户晓的“荣誉农场主”。2016年,他成立了志丹县红大苹果家庭农场;2017年,拿到了新型职业农民证书,成为了新型职业农民;2019年,获得了延安市“优秀青年创业之星”荣誉称号;2020年被评为延安市“十佳高素质农民”。
  “80后”的郝文龙,十几年前就开始种苹果。一开始不太懂技术,苹果商品率低,也不善经营,苹果收益不大。几年前家庭农场的成立,为他的苹果产业带来新的发展,也为他的人生迎来了新的机遇。
  “作为新型经营主体,不仅要种好苹果,还要卖好苹果。‘富脑袋’很关键,一定要用新的管理技术、新的经营理念及新的战略思维,争取让自己的产品迎合消费者、赢得市场。”郝文龙说,除了这些必备“软件”,现代化农机“硬件”也一定要到位。
  连续三年,郝文龙的苹果收入都在20万元以上,薛玉祥、刘红红等5户建档立卡户,在他的示范带动下,种植苹果30亩,户均增收2万元。
  为给农村改革注入更多人才“活水”,志丹县实行村党支部书记、村主任“一肩挑”100人,比例达到91.7%。实施“墩苗工程”,下派8名年轻干部担任副科级领导到镇办挂职;实施“金穗工程”,选派100名有情怀、有资源、有经验、有能力的科级干部,采取“人岗分离”的方式担任乡村振兴特派员,大力推行“支部+合作社+贫困户”等模式,多渠道带动贫困群众增收。按照“民管、民用、民享”的原则,大力发展村级互助资金,全县109个村实现村级互助资金协会全覆盖,吸纳会员6073户,资金规模达到4297.7万元。全面实施“1551”村集体经济工程,全县109个村集体果园面积均达到了50亩以上,总面积1万亩,建成行政村千头生猪养殖场33个。积极开展“双扶双帮”行动,支持1家龙头企业、54个合作社、72个村集体经济组织带动215户贫困户合作联营、就近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