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4版
发布日期:
守护圣地蓝 治理不停步
——我市大气污染治理取得显著成效
    ●“圣地蓝”成为延安靓丽名片(资料照片)    记者邓志宏摄
  记者 贺卓
  今年是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决胜之年及“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我市按照“政府统一组织、部门分工负责、群众广泛参与、调整能源结构、实行源头控制”的工作思路,坚持科学施策、标本兼治、铁腕治理,积极动员大气治理各成员单位及县区,强化联防联控,严格考核奖惩,举全市之力全力打赢“蓝天保卫战”,让大气污染治理更加科学、更加精准、更加有效,有力守护了“圣地蓝”城市名片,以蓝天白云、宜人环境护航圣地百姓幸福感。
  宏观把握大气污染治理体系不断健全
  1998年以前,我市城区大气污染严重,曾一度成为“卫星上看不到的城市”。随着工业发展,大气污染从单一的烟煤型污染转换成复杂的综合型污染。近年来,我市通过“转换煤种、集中供热、天然气工程”等综合治理模式,城区优良天数逐年增加,空气质量逐步改善,群众满意度不断提升,“圣地蓝”已成为我市一张靓丽的名片。
  每天早晨,住在双拥大道的李阿姨都会去家附近的小广场上和朋友们一起跳广场舞。呼吸着早晨清新的空气,李阿姨觉得惬意极了。“延安的空气质量非常好,每天早晨出门锻炼锻炼,一整天的心情都格外好。”谈及延安的空气质量,李阿姨满脸笑容。
  多年来,市委、市政府将大气治理工作优先置于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切实发挥铁腕治气领导小组统一领导、综合协调的作用,定期研究大气污染治理工作,相继出台了《延安市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方案》《延安市蓝天保卫战2019年工作方案》《延安市大气污染防治工作责任追究办法》等文件,下发了蓝天保卫战目标、任务、时限、责任“四张清单”,从部门治理职责、年度工作重点、责任追究等方面不断完善治理体系,牢牢把握全市大气治理工作的主动权。
  数据显示,2019年,我市优良天数为323天,创历史新高。空气质量综合指数持续变好,位列全省第3名。可吸入颗粒物(PM10)、二氧化硫、二氧化氮、一氧化碳指标显著好转,分别下降6.9%、58.3%、4.7%、17.4%,二氧化硫和细颗粒物(PM2.5)近5年来数值改善程度最好、下降幅度最大;省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和细颗粒物(PM2.5)两项指标分别位居全省第3和第1。
  绿色发展清洁环保生产方式深入人心
  如今的延安,抬头是蓝天,出门见绿景,这一切都得益于我市“减煤、控车、抑尘、治源、禁燃、增绿”的环境改革措施。
  “我在来延安之前是真的没有想到延安的天气、环境这么好,真的像歌里唱的,‘解放区的天是明朗的天’。”来自湖南的游客吴芳兵感叹道。
  2015年以来,我市遵循“突出重点、精准施策”的思路,切实把治理工作抓实抓细抓落地,传统大气污染源治理成效显著。通过“控车”“减煤”“增绿”“抑尘”“禁燃”“治源”,合力治气工作格局基本形成。
  据了解,目前,我市已建成高速路机动车遥感监测点位2个,环保检测机构17家,全市共淘汰黄标车3.3万辆,关停延安热电厂等5个区域锅炉房,市政集中供热面积达到1086万平方米,全市共完成拆改燃煤锅炉387台,用煤量从1998年40万吨削减至2019年15万吨,降低了62.5%,大大减轻了煤烟污染的强度。与此同时,我市持续推进城区增绿工程,采取规划建绿、沿坡沿河布绿、拆违植绿、见缝插绿、拆墙透绿、垂直挂绿等一系列措施,城市绿化总量不断增长,城区抑尘降尘、碳素净化功能显著增强。2019年底,城市建成区绿化总面积达到1427.91公顷,绿地率38.8%,绿化覆盖率41.7%,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2.76平方米。
  此外,我市严管露天焚烧,严控烟花爆竹,重新划定了城市限煤区、禁煤区和高污染燃料禁燃区,限煤区全部使用指定环保煤种,确保烟气达标排放。加大对煤检站的监督检查力度,严把进煤关口,取缔城区非指定售煤厂17处,共出动人员2.6万人次,排查燃煤户3.5万余户,清理居民燃杂物56吨、非指定煤种148吨。市区947户餐饮门店安装净化装置,对城区8个夜市282个餐饮摊点进行规范管理,取缔露天烧烤72户,规范汽修企业149个,重点行业企业挥发性有机物得到有效整治。
  “我们引入了‘一市一策’专家团队驻点参与大气污染治理,为大气治理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同时还编制延安市大气环境质量限期达标规划,建立全市大气治理指挥调度中心,充分运用大数据平台检测、管理、调度全市大气治理资源,不断提升应对大气污染的精准度和有效性。”市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介绍。
  我市积极推行在治理中改进、在改进中适应的工作方法,夯实了市、区及有关部门的大气治理责任,探索出大气污染治理“环保+检察”联动的新路径,形成了职能部门与执法部门打击环境违法行为的高压态势。同时,注重唤醒全民治理意识,引导广大群众自觉参与、配合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基本形成了政府主导、多方参与的大气治理工作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