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地保护事关千年大计,一厘一寸关系百姓饭碗。11月27日,“奋力谱写陕西新时代追赶超越新篇章凝心聚力高质量发展”系列发布会第十场举行,省自然资源厅副厅长张亚平介绍,陕西坚持耕地保护优先、耕地数量质量并重原则,取得了较好的经济、社会、生态综合效益。
守住了全省耕地保护红线
根据全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国家下达我省2020年耕地保有量5414万亩,永久基本农田面积为4590万亩。依据土地利用调查成果,全省实有耕地面积5965万亩,划定永久基本农田面积4595万亩,完成了耕地保护目标任务,守住了全省耕地保护红线。另外,在省级有关部门和延安市的共同努力下,顺利完成了延安市治沟造地土地整治重大工程建设任务。
张亚平介绍,延安市治沟造地土地整治重大工程,是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土地整治模式的创新,对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提高耕地质量,改善生态环境,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为推进这项工作,我省先期进行了一些有益尝试和试点。工程涉及延安市13个县区,197个子项目,建设规模50.67万亩,新增耕地4.63万亩。
工程于2018年底全面完成建设任务,2020年10月,省政府批复了省级整体验收意见。共完成建设规模55.48万亩,超额完成4.81万亩。新增耕地面积11.77万亩,超额完成7.14万亩。建成高标准农田42.42万亩。
全省新增耕地80多万亩
通过探索建立耕地保护补偿激励机制,让真正保护耕地的地方或者是耕地增加的地方“不吃亏”,同时让保护耕地的集体和农民能够“得实惠”。
张亚平介绍,目前,我省构建起了“县域平衡为主、市域调剂为辅、省级统筹保障重点”的耕地占补平衡工作框架。通过土地整治等措施,集约开发未利用地和未纳入耕地保护范围的园地、残次林地等后备资源,有效增加耕地面积。此外,通过开展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对农村零、散、乱、旧农房等拆除归并和复垦耕种,有机调整生产和建设空间布局。“十三五”期间,全省通过土地整治新增耕地80多万亩,落实了耕地占补平衡。
具体操作过程中,综合考虑耕地保护面积、耕地质量状况、粮食播种面积、粮食产量和粮食商品率,以及耕地保护任务量等因素,统筹安排资金,按照谁保护、谁受益的原则,加大耕地保护补偿力度。
鼓励地方统筹安排财政资金,对承担耕地保护任务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户给予奖补。奖补资金发放要与耕地保护责任落实情况挂钩,主要用于农田基础设施后期管护与修缮、地力培育、耕地保护管理等。
防止以设施农业为名搞旅游休闲产业
记者从发布会上了解到,按照要求,全省划定永久基本农田4595万亩,超出规划确定任务5万亩,全部实现勘界定标、上图入库、落地到户。逐步建立健全永久基本农田划定数据库纳入自然资源遥感监测“一张图”和综合监管平台。同时,积极开展永久基本农田储备区划定工作,初步划定永久基本农田储备区75万亩,为建设占用永久基本农田补划提供空间。
下一步,要深刻吸取“大棚房”问题的教训。注重防止以设施农业为名,实际搞设施旅游业、设施休闲业、设施养老业,做到举一反三,防止以各种名目钻政策空子,侵占和破坏耕地;注重加强耕地、林地、草地、湿地的整体协同性,按照“宜耕则耕、宜林则林、宜草则草”的原则,在确保耕地总量目标的前提下,优化耕地布局,促进耕地合理利用。 (据陕西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