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3版
发布日期:
摸着石头过那河
——我在义正镇花石安村扶贫的几件事
    ●牛景奎(中)查看苹果生长情况(资料图片)
    ●牛景奎(左二)入户调查致贫原因
  志丹县义正镇花石安村第一书记 牛景奎
  2017年,精准扶贫工作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向纵深推进。不少中青年干部在党的政策号召下,奔赴基层一线,掀起脱贫攻坚决战的热潮。
  已经有15年工作阅历的我,对自己负责的理论宣讲工作较为熟悉,本想着继续留任原职,可单位同志就选派扶贫驻村人员,与我多次协商。说心里话,当时,我有些不情愿。
  “怎么,怕吃苦?”
  “我出生在贫困落后的山村,小时候就几乎会干所有农活,吃苦我不怕。”
  “那怕啥?农村工作能练就金刚不坏之身。”
  “父母年迈,孩子年幼,妻子工作忙。我在基层工作10多年才调回县城,也是为了方便照顾家中老小。在普通干部中,还数我年长。”
  “肯挑战才有机会。我们包扶的村子适合你去……”
  领导的一席话,让我思忖良久。最终按照组织的要求,按时报到,担任起扶贫第一书记。
  我们包扶的行政村距离县城50公里,通村的川旦路正在返修,另一条志南路也在重建。我们乘坐的车辆,在颠簸了1个半钟头后才到达目的地。
  连续几天,在村干部的带领下,领导和我们挨个走访了贫困户,实地查看了人居环境和产业建设情况,通过与群众座谈了解了基本村情和存在的问题。在村民大会上,领导和同志们对包村工作提出指导意见和建议。我作为第一书记,对行政村的发展作了表态发言。
  那天傍晚,同志们返回,车子沿着河谷驶出,而我感到格外孤独。
  既来之则安之。村部的办公用房并不宽裕,村干部都在家里吃饭,村委会没有灶房,这个较为偏远的乡村也没有饭馆。好在村干部和邻近村民热情好客,今天到这家,明天去那家,两个星期的时间,我就这样“串门”吃饭。
  半个月后,我的伙食固定在邻近村民家。这家男主人是退休民办教师,村民都叫他任老师。我也有过教学工作经历,任老师知道后愈发对我亲切。提到伙食费,他们一家人怎么也不要饭钱,我只能购买些米面、蔬菜等作为回馈。
  但这不是长久之计,我必须尽快解决灶务伙食问题。附近的村民们得知村上要办灶后,都热心地赶来帮忙。吕石匠早早地就拿着瓦刀、锤子盘起了灶台,电工小徐忙活着整理电线,刘大哥开着三轮车置办灶具,王阿姨洗漱拾掇灶房……在大伙的帮助下,几天时间,村部灶就办好了。
  两三个人的伙食,雇用炊事员不合情理,村上和我也负担不起,我们就自己动手。开灶的第一天,朴实憨厚的乡亲们甚是热情,这家提几棵腌酸菜,那家送几个土豆,还有村民带来了自家院子里采摘的青菜、辣椒……村部的第一顿饭,热闹得很。刘大哥开玩笑说,按照村里的生活习惯,是要暖窑的。
  之后,我带头从熬粥、蒸饭、切菜等最基础的学起,遇到棘手的炊事难题,就随时请教。时日一久,我和村干部都学会了擀面条、切土豆丝、蒸馒头等做饭的手艺,吃饭的问题总算解决了。
  搭救遇难者
  驻村第三个星期的一个下午,走访完贫困户,天色渐渐暗了下来,我顺着夹道的杨树林返回村部。突然,一辆黑色的桑塔纳轿车逆向飞速驶来,冲出了路边的水沟。“嘎嚓、嘎嚓”“扑通”……几下声响过后,几棵杨树应声而倒,车子跌落河谷,随即传来了哭喊和呼救声。
  “救人,赶紧救人!”我放开嗓门大叫。随后,村支书、村主任带着群众即刻赶来,一起冲向事发地点。肇事车辆的车门被锁得严严实实,村支书招呼大家一起动手,砸开了车窗。车内一名人员头部受伤流血,另外一人的胳膊不能动弹,村民们抬着木板,系好麻绳,有的抬、有的扛、有的拽……大伙儿顾不得尖利的刺条挂划了皮肤,脚底的乱石擦破腿脚,快速把伤者抬到路边。
  受伤的两人意识清醒,120急救人员为伤者包扎好伤口后告诉大家,伤者虽然受伤严重,但无生命危险。等到交警勘查完现场后,两名伤者对我们再三表示感谢。
  在这件事中,我看到了村民在危难时刻挺身而出的精神和团结的力量,感受到村民们的勤劳淳朴,他们的行为深深打动了我。我在民情簿里写下这样一句话:“我要带着我的村民,共建文明、富裕新村庄。”
  这有点像大话,但也是实话。推动乡村振兴是一项长期艰巨的工程,需要大家不懈努力才能逐步实现。作为第一书记,力量微薄、资源有限,但只要有想法,并付之行动,发挥好包扶单位的优势,借助其他部门的力量,还是能为村民办成一些实事的。
  8亩试验田
  初到行政村,我还没有彻底掌握村情。忙完手头工作,我抽出时间挨个走访了行政村的6个村组。本村高梁沟小组养殖户徐老大由于草料不足,牲畜的生长受到影响。在和户主的交谈中,得知他家中有8亩闲置的坝地。如果种植牧草,就可有效解决他的问题。
  于是,我联系了林业、农业等有关部门。最后得知科技局有牧草种植的项目,且有一种巨菌草的植物正在推广。
  “巨菌草,植株高大,粗蛋白和糖分含量高。茎粗约4厘米,节间长约12厘米,叶片互生,叶片长达120厘米,叶片宽约5厘米,每公顷产鲜草达500吨。”
  我喜出望外,马上行动。
  2017年5月23日上午,我乘着雇用来的农用车,赶到了顺宁镇的一条小山沟,该村的村党支部书记给我们指定位置后就先去忙其他事情了。在宽大的厂房里,垛满了长达3米、粗约4厘米,都捆成捆的巨菌草种苗主杆。我粗略估计了一下,每捆大约40公斤,调拨给我们村80多捆,大家一直到下午5点才装完。
  这种牧草的叶片上布满了绒毛般的纤维,小纤维在搬运过程中落在皮肤上,奇痒无比。
  农民要富,有产业是关键。第一次为村民办事,就要努力办好。尽管全身骚痒、气喘吁吁、汗流满面,累得骨头都要散架了,但我心里却有一份充实感。
  徐老大的家比较远,在山的另一边。夕阳中,我们穿过洛河峡谷,翻过一座大山,又趟过小河,在大黑狗的叫声中,终于到了徐老大家。
  牧草种苗卸载完已经是晚上9点。我又给徐老大讲解了种植条件和种植方法。
  第二天,8亩的坝地就全部栽种上了巨菌草。巨菌草成活率高,又长得快,到了秋季,已经长到2米多高了,叶片修长而茂盛。
  “巨菌草和高粱很相似,羊、驴、猪都争抢着吃这种草,草杆都被吃地干干净净。粉碎后,鸡也吃。有了这牧草,牲畜都肥了一圈。”徐老大说。
  我告诉他,巨菌草地还能养殖蘑菇、香菇等食用菌,以后有条件了,咱就发展食用菌栽培。
  “牛书记,等羊肥了,咱宰一头庆贺。”徐老大开着玩笑,“只是那叶子上的绒毛毛痒得人撑不住!”
   第一台复印机
  村委会的办公条件相对落后,有村民提出村委会需要电脑和打印机。起先,我不以为然,认为村民都在田间地头忙农活,村干部们也都是农民,要电脑有啥用?
  一天上午,我在办公室整理扶贫资料,村民吕宏骑着摩托车来到院子里,手里拿着户口本和身份证,问我能不能复印。他家小孙子住院报销医药费,户籍和他的在一起,正好有亲戚回县城,顺路就可以把复印件捎过去。我告诉他,村委会还不具备这条件,吕宏无奈地骑着摩托车去附近的镇上复印。我这才想到,村民为了办这么点小事,就要来回跑20多里路,亲戚还得在村上等半个来钟头。
  我挤出第一书记的工作经费,购置了电脑、打印机等设备。这些设备安装到位后,方便了村民。村里上学的孩子查个资料、复印个证件,就不用跑几十里路了。村上的一些扶贫资料也可以轻松制作打印了。
  志愿理发师
  村民刘金奇问任老师:“听说牛书记会理发?”
  任老师说:“去年还给我理过一次哩!”
  “天气热,头发长了,这几天头昏眼花的。”
  “都在开会,不知道能不能顾得上。要不过几天去镇上理吧!”
  下午,村部的会议室召开脱贫问题排查清零工作会。会议结束时,刘金奇已经来到村部。他是花石安小组一名普通村民,身体消瘦,头发浓密花白,受疫情影响,3个月都没出门,头发变长了。
  我听到院子里他们两人的对话后凑了过去。刘金奇有点不好意思,他想让我帮他理发。
  “任老师,你的电推剪呢?”我问任老师。
  “电动推剪坏了,只有手动推剪了。”
  “也行,试试看!”我用手动推剪帮刘金奇理掉长发,虽然没有理发店里修整得那么俊俏好看,但也整齐均匀。我现在的理发技能和水平,就是在那时学成练出来的。
  驻村期间,只要村民们愿意找我理发,我每次都满足他们的需求,这仅仅是我在驻村期间的一件生活小事,不足挂齿。但对于村民来说,专门去镇上理一次头发,往返20余里路,也耽误了大半天的农事。
   化干戈为玉帛
  吕砭村组长打电话告诉我,村上的老吕和老冯快打起来了,邻居们劝阻不了。我骑着村支书的摩托车,赶紧赶到事发地。
  推土机已经推开一大片空地,机器还在轰轰作响,驾驶舱内的司机一声不吭,老冯手抓铁锹,站在旁边的土堆上;老吕则背坐在推土机前,手里攥着镢头。两家一共五六口人,吵嚷个不停。
  我叫停了推土机,阻止了两家人的争吵,告诉他们,各确定一名主事人,分头诉说事情的经过和缘由,其余人员离开现场。
  老冯说:“近些年我一直在门外,今年想在老家旧宅基地修建房子,土地是我家的,可老吕三番五次阻挡。每次雇来推土机,他家都是这样。机器按天计算费用,折腾了不少冤枉钱,现在地基都还没有推开,他家要为我补偿误工费。老吕现在的住房曾经都是我的自留地,如果不给予误工赔偿,他就腾开住房,把自留地还给我。”
  老吕告诉我:“老冯修建房子,推开的地盘已经不小,我几次劝说都无济于事。工地离我家的水窖很近,如果水窖塌毁,我一家老小就无法生活,他家要为我重建水窖。我在这里居住24年,这条路就是我的,他们修房子就要重修道路,不准占用我家的老路。想要占用,就要补偿。”
  我走访了原来的老支书、临近的村民、村组长后了解到,原来冯吕两家是门对门的邻居,因为宅基地纠纷积怨已久,致使矛盾升级。
  第二天下午2点,我通知两家各派一名代表到到村主任家协商解决问题。两家仍旧各持己见,互不相让。
  村主任家里已备下薄酒,端来了几碟下酒菜,待冯吕二人酒过三巡,我便开门见山:“今天叫你俩来主任家里拉话,目的就是解决土地纠纷问题。听说你们还准备上访,去法院、土地、政府等部门反映情况。这件事无论经过哪个部门,最终要彻底协调解决好,还得村委会出面,大家也不要翻那个深沟,绕那么大的圈子,还多了些路费盘缠和奔波之苦。俗话说:火烧皮条两将就,你们双方要换位思考,对自己的条件都做出些让步,毕竟远亲不如近邻,来日方长,不应该就这点小事置气,伤了和气,还惹得村民们笑话。
  “老冯修建房子是好事,但邻居的水窖已经存在塌毁隐患,水窖已经开始漏水,即使房子修建好了,也潮湿得无法居住。你让给人家的土地是旧事,咱就不要提了。现在最主要的是给老吕的水窑做好护坎。把隐患除了,对你们双方都好。
  “再说你老吕,你居住的是人家的自留地,本来你们两家关系不错,人家才肯让地给你。道路是大家的,都可以走,老冯拓宽的道路,你不走?路变宽是好事,哪有补偿一说?水窖有了隐患,老冯给你做好护坎,你就不能阻止人家修建住房了。”
  经过耐心地规劝,两家多次协商,最终达成书面协议,我作为协调人,村主任、村组长作为公证人,白纸黑字,手印签章,化解了矛盾纠纷。
  等到老冯家的新房建成后,老吕还被请去猜拳吃酒,邻里间关系又融洽了。
  大家的理事会
  村民王生银的土院子里,村“四支队伍”围坐成半圆。这次入户,是核算贫困户季度收入和摸底致贫原因的。
  “老王,你目前家里最大的困难是什么?”我问。
  “我欠的账很多,钱总是不够用。”王生银说。
  “就你们老两口,身体也算硬朗,整日里待在农村务农活,花钱的地方应该不多吧?”
  “连续3年给3个儿子娶媳妇,欠下人家十几万块钱,儿子们都带着婆姨娃娃外出务工了,我就变成了贫困户。”夫妻俩话语间流露出了无奈和忧愁。
  在扶贫摸底调查中,不难发现,有很大一部分村民是因婚因丧致贫的。这些年,由于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邻里操办婚丧事宜,攀比日益盛行。即使举家借贷、多年负债也要把事情办得体面,有些儿子多的人家,娶不起媳妇,甚至出现了“倒插门”的现象。这让一辈子劳作在土地上的农民不堪重负,无处诉说。较少的经济收入与天价彩礼的社会矛盾在农村比较突出。移风易俗治理迫在眉睫。
  作为驻村第一书记,扶贫是主责,扭转遏制这种不良风气也理所应当。村里以前也有红白理事会,但制度不健全,执行不到位,部分条件好的村民甚至到城里操办宴席。
  正在我一筹莫展时,包扶单位将行政村定点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村里成立了“红白理事会志愿服务队”,我率先当起了志愿者。随后在村干部、党员的带动下,村子里的威望人士和代表们都加入了志愿服务队。在第一次红白理事会志愿者会议上,我们组织服务队成员们学习了《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和习近平总书记就厉行节约、反对浪费作出的重要批示,通过召开民主生活会,征求全体党员、村干部和代表意见,号召服务队成员积极响应上级精神,并对自身操办婚丧事宜向村民表态发言。
  之后的一段时间,我和志愿者们经常上门入户,教育引导村民们提高认识,动员他们根除陈规陋习。村民们在服务队的宣传引导下,真切而深刻地感受到了大操大办、铺张浪费的弊端,思想上接受了红白理事会的初衷和目的。
  得到了群众的理解和支持,开展工作就显得异常轻松。我们在充分调查了解村民意见的基础上,制定完善了红白理事会章程、工作制度、操办事宜标准,并在全体村民会议上表决通过。我们还重新选举了德高望重的婚丧主持能人担任理事长,选举威信好、积极负责的人士担任执行理事,成立了由村干部、村组长、村代表组成的红白理事会,特别吸纳了经济条件好的人为理事会志愿者。
  “以后过事情都得去村上点菜,理事会和村委会批准了才能操办。”
  “还要取缔羊肉饸饹,一起事情能节约近1万块钱。”
  “没有违反规定,村里还给大家颁发个‘移风易俗示范户’奖牌。一次积300分,积分还可以兑换物品,米面粮油,农业工具,生活用品都有……”
  很长一段时间,村民们在茶余饭后、田间地头讨论着这个话题。
  新规执行后,有了成员们的监督和志愿服务队的无偿服务,村民们不论光景好坏,办事都执行一个标准,彼此再无攀比心理,谁也不再笑话别家的事过得差。
  “这次家里给儿子办喜事,我没有欠账。”遵照了红白理事会的规定,刚刚操办完儿子婚事的村民徐向广很是高兴。
  “移风易俗示范户”的奖牌被徐向广及其他村民陆续接到手里后,红白理事会的做法很快就在当地传播开来,周边的行政村也都纷纷效仿。这种既省钱还不失面子的办事方式,得到了当地群众的认可和拥护。
  村民自治的红白理事会,打响了全县移风易俗治理的“第一枪”,这种先进经验和做法得到了政府的肯定,被树立为典型案例在全县推广。
   九塔湾果树林
  行政村东5公里处,有座高耸挺拔的大山,大山走向与子午线平行,山下矗立九座参差不齐的古塔,塔下是一道道平展的向阳梯田地,这便是村民们津津乐道的九塔湾。
  说起村名由来和村史文化,乡亲们十有八九知之甚少,提起九塔湾,倒是不惜言辞,似乎每个人都能讲出一两段饶有兴趣的故事来。什么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什么修建塔群取哪里的泥土、用尽了几条河水、烧制了多少砖瓦,还有塔群周围生长什么山珍野菌羊肚蘑菇,以及零星有风水师探秘寻古……这给本就古老的九塔湾更披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
  九塔湾平展展的向阳梯田足足有200多亩,并在前几年栽种了苹果树。如果把苹果产业发展好,村民富裕就有了保障。
  由于受洛河气候影响,春季苹果开花时节,容易遭受霜冻,村民在果园管理中,措施跟不上,投资力度也小,整体积极性低落,造成不少撂荒园。面对这种情况,我和村干部反复商议,一定要想办法将苹果园建设好,先建好一块属于村集体的果园,并打造成精品,给村民们带好头、作出表率,从而带动群众投身到产业建设上来。
  当年12月,经过与劳力弱的几家农户反复协商,我们承包九塔湾其中60余亩初挂果园为村集体经济园。果园承包手续完善后,我和村干部们及时邀请技术员入园指导,严格按照果树管理的时限节点,实施了清园、修剪、防冻、施肥、疏花、疏果、打药、锄草、拉枝、摸芽、环切等全套措施。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村干部和我们的精心管护下,经过不懈地坚持和努力,村集体经济园终于成为全村的示范园,果树长势喜人、枝条茁壮。在村委会和村干部党员的带动下,村民们也纷纷建立了家庭农场。其中九塔湾的村集体果园最为规范壮观,站在山头远远望去,那一道道平展展的向阳梯田地,已连成一整片茂密的果树林。
  再打一口水井
  贫困户王生银居住在行政村石湾子小组的最高处,山头下只住着这一户人家。2015年灾后重建时,村上为他修建了水窖,解决了吃水问题。近几年,由于水窖开始漏水,加上天气干旱,水窖的水量减少,多次维修后吃水有时还会遇到困难。王生银希望能有一口水井,彻底解决吃水问题。得知这一情况后,我和村干部及时奔走水利部门,协调争取解决这个问题。
  水利队负责人来到村上,勘查了情况后,认为打井还是困难,其他村民的水井一般需要80米左右,但该户居住地山体高,深度可能是其它水井的2倍还多,万一打不出水,大家就白忙活了。
  扶贫路上不掉队,在吃水问题上,也决不能让一户人家掉队。我和村干部又详细说明了户主的困难,老人年龄大,劳动能力弱,经济收入低。水利部门负责人在我们的反复解释下,组织专业人员测量了邻近几家水井的出水深度。经过精细估算,认为该户打水井出水的可能性还是比较大,水利部门最终同意施工。施工深度达到170米处时,终于出水了。
  农历五月的一天,当我们驻村工作队再次走进王生银的院落时,菜园里是一片青翠,角落的一小块草莓地里,熟透了的草莓果是那么鲜亮诱人。
  岁月不居,暑去寒来。在花石安村4年的驻村工作中,我已转变为一名普通的农民,似乎忘却了夏天晒黑、冬天冻紫的日子,也快忘却了彻夜在果园里和村民们点燃篝火防治冻害的劳作场景。唯有乡亲们勤劳淳朴的品质和团结协作的精神,深深烙印在我的意志当中,这种品质和精神将驱动着我永远向前。
  如今,在大伙的齐心协力下,文明村庄已见成效,村集体经济和村民的苹果产业发展势头喜人。当行政村的短板一点一点补齐后,我和大多数第一书记一样,会告别这里的父老乡亲,离开工作生活过的村庄。我默默地祝愿富裕新村庄早日建成,乡亲们生活越来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