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5版
发布日期:
乡村蝶变绘新景
——甘泉县推进乡村治理联动联创工作纪实
“原味甘泉”农产品受到消费者喜爱
村民们学习党章党规
扶贫超市一角
村民自觉将垃圾扔进垃圾箱
  通讯员 范筱霞 李晓龙 记者 彭琛
  “全凭学思堂给我们讲致富技术,不然我家恐怕一辈子也摘不掉贫困的帽子。”11月2日,甘泉县桥镇乡新庄科村民王立平拿着刚卖完辣子的钱激动地说。
  经了解,今年32岁的王立平一直在外打工,家里留有年迈的父母,这几年享受到国家扶贫政策住进了新房,但生活还是很拮据。今年,因受疫情影响,王立平没有出去务工,第一书记白涛了解到情况后,上门给他做思想工作,帮他发展大棚产业。起初,王立平因为从来没有种过大棚蔬菜有些担忧,白涛则和村党支部书记联系,把村里的一座设施齐全的空棚以8000元价格转让给他,并让他种了辣椒,随后只要村上举办学思堂活动,都能看到王立平的身影,为了进一步帮助王立平,白涛还请来了县里蔬菜技术员给他讲病虫害防治及大棚种植技术,最后王立平家的大棚辣椒喜获丰收。这只是甘泉县推进乡村治理联动联创工作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该县把推进乡村治理联动联创工作作为巩固提升脱贫质效的有力措施,坚持和加强党对乡村治理的集中统一领导,明确目标任务突出联动联创、强化联合奖惩,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推动了乡村治理联动联创工作的健康发展。
  让政策进万家
  “队部每月的卫生课堂,讲的故事既有趣又能学到预防疾病的小常识,我只要不忙都会去听。”11月23日,下寺湾镇闫家湾村70岁的村民闫小娥笑着说。“学思堂”送课下乡活动自开展以来,乡镇(街道办)基层志愿者每月到村(社区)送理论,村(社区)志愿者每周开展送政策宣讲活动,让新思想飞入寻常百姓家。
  目前,该活动已开展了98场次,近万名群众受益。同时,县委宣传部制作了《新思想进村入户》口袋书1万册,全部发放到各村(社区)群众手中,并以乡镇为主体,每月进村督导,村(社区)利用“学思堂”开展读书分享活动150余场次,6100余人次参与活动,让群众面对面学习新思想。
  “现在连闹钟都不用定,每天早上6点村里的喇叭都会准时响起,听新闻、讲政策……”提起村里的大喇叭,道镇镇府安村村民杨立平高兴地说。自今年以来,县融媒体中心应急广播网络建设项目制作了音视频资料,内容涉及脱贫政策、扫黑除恶、环境整治、乡村治理等方面,每天早晚固定时间播放,力争让党的好声音进入千家万户。
  劳山乡杨庄科村11岁的张艳是一名五年级的学生,放学后她把吃完得果芯捏在手里,找到垃圾桶后扔入其中。“我的父母一直教育我要爱护环境、讲卫生,每个人都能从身边的小事做起,我们的生活环境才会越来越美。”张艳说。在一旁的母亲杨雪艳欣慰地说:“教育孩子增强环境保护意识,多为他人着想,才会赢得社会的尊重和认可。”好的家风不仅影响着孩子的价值观,也带动着整个村子的风气。
  杨雪艳一家是杨庄科普普通通的农民,在生活中无论遇到多大的困难,从不怨天尤人,总能以乐观的心态面对。2015年,杨雪艳的丈夫和公婆都选择了外出打工,她独自一人在家照料两个孩子的生活和学习,生活虽然过得清苦,但是杨雪艳觉得他们的精神很富足。
  在杨庄科村有很多这样的好家风故事,现已挖掘整理40余户,道德模范王树春、自立自强典型郭明英、红色基因代代相传的三代党员曹志生……全村越来越多的家庭加入到了好家风传承的队伍中,他们的故事如春雨润泽着一代代年轻人的心灵。
  目前,全县以劳山家风馆为依托,将征集到的好家风、好家训及优秀家风故事在家风馆陈列,并组织大家观摩学习,传承和弘扬好的家风家训,努力打造产业兴旺、环境优美、家风优良、邻里和睦的淳朴民风。
  截至目前,劳山家风馆已被各乡镇学习参观30次,学习人数达1200人次。同时,全力发展践行“一约四会”职责,开展爱心义剪、广场舞、关爱老人及十星级文明户、五好文明家庭、道德模范评选等活动,力争使好家风、好家训、文明环境惠及每一个人。
  美环境靓家园
  11月26日,记者站在石门镇油粉村放眼望去,干净整洁的乡村小道,色彩亮丽的文化墙映入眼帘,早起的村民开始忙着打扫院子。“看着村里上年纪的老人在路边捡垃圾,我们作为小辈被他们的精神所感动,过去抽完烟随手就把烟头扔了,现在我们不仅要以身作则,还要影响身边的人加入到保护环境的大家庭中。”村民李建说。
  近年来,甘泉县重点围绕生活垃圾治理、污水治理、厕所革命、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村容村貌提升等工作,严格对标对表,全力打造干净整洁、宜居宜业的美丽乡村。
  截至目前,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投资3592.4万元,累计建成梁庄、南义沟等3个示范样板村,曲里、张家沟等18个村重点达标村。同时,共建垃圾填埋场3个、配置洒水车3辆、转运车7辆、收集三轮车47辆,各乡镇均有垃圾转运站,采取“户分类-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理”模式,收运处置体系覆盖行政村56个、覆盖率达90.32%,收运处置体系覆盖自然村248个、覆盖率达98.02%;农村生活垃圾有效治理率达100%。全县各行政村配备垃圾箱104个、垃圾台378个、其他收集点157个,投入人力18195人次,动用大型机械545台次,清理河道842千米,清理农村生活垃圾4901余吨,清理沟塘(沟渠)807条,清理畜禽养殖粪污等农业生产废弃物1409.6吨,新增垃圾转运箱104个,垃圾桶223个。
  “过去上厕所是我们的‘心病’,夏天苍蝇蚊子多,气味难闻,冬天遇上雨雪天,上一趟厕所真是不容易。”石门镇梁庄村村民梁利兵感慨地说。如今,随着农村厕改工程的有序推进,村民们最大的“心病”被一一化解。县专项督导组深入各乡镇街道办认真对照农业农村部提供的10个方面66条农村厕改问题,结合本地实际,对2018年年底前全县已改造农村无害化卫生厕所进行了逐户逐厕问题大排查,共排查出内容涵盖农民思想、技术规范、后续管理等方面的问题13个,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整改措施,并对全县农村厕所情况调查摸底和建档立卡工作进行全面摸排,取得一定成效。目前,杨庄科、闫家湾等6个村的“厕所革命”整村推进。
  “以前常听老一辈们讲英雄的故事,现在由于老人们年事已高,有时记错内容在所难免,于是广场上的纪念碑就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每天下午吃过晚饭到广场上散步的同时,可以看看这些事迹。”下寺湾镇张家沟村村民张豪说。小小的广场不仅为村民们提供了休闲的场所,同时也承载着当地文化内涵,成为了村里亮丽的风景线。
  为了确保美丽宜居示范村建设成果,该县在县乡两级设立举报箱及举报投诉电话,进一步完善村规民约,成立村组环境卫生督查评比领导小组,组建卫生基础设施管护队伍,落实保洁人员经费,逐步形成符合本乡镇、本村实际的农村人居环境管护长效机制。全县落实村级各类公益岗位664个,建立保洁机制55个,落实保洁人员331人,落实公厕管护人员70人,全部实行挂牌上岗,并在已建立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举报投诉机制的基础上,遴选基层监督员3名,形成村干部、党员、农户共同抓环境卫生的良好局面,防止边整治边反弹,不断巩固提升整治成果。
  以党建激活力
  “全凭县上开了扶贫超市,要不然就靠我们老两口,大棚里的西红柿哪能卖上现在的好价钱。”10月25日,石门镇王坪村66岁的村民王立一边栽种着西红柿苗一边说道。
  扶贫超市位于石门镇南沟门村,距离高速公路入口较近,为了方便菜农售卖新鲜蔬菜,甘泉县融华现代农业公司在那里建起了冷库,并为菜农们免费提供2年的使用权。“我们把农民的蔬菜、瓜果收购回来后,进行加工,然后以“原味甘泉”的商标卖出去,这样不仅帮农民解决了销售难的问题,还让农民的蔬菜卖上了好价钱。”第一书记联盟合作社负责人崔院强说。
  从今年4月份开始,该县建立“第一书记联盟”合作社暨消费扶贫超市,推行“联盟+企业+农户”模式,积极帮助群众销售农产品,现已累计销售农特产品387吨,价值330余万元。
  与扶贫超市一起发展起来的,还有甘泉特色旅游业,越来越多的游客来到这里品尝美食,观赏大峡谷美景,村民在享受旅游带来“红利”的同时也自觉承担起了扮靓家园的角色。
  “看着每天这么多游客来到咱们甘泉,作为新时代的农民我们要展现自己的精神面貌,现在每天起床第一件事情就是把自己门口道路打扫干净,有时看到邻居家没人也会顺便一起打扫了。”下寺湾镇下寺湾村的村民白建民说。
  近年来,甘泉县下寺湾镇下寺湾村党支部以通过支部领路、党员带路、服务铺路、产业富路“四路并走奔小康”的工作思路,打造幸福党建品牌,激发党组织和党员活力,走出了一条致富脱贫奔小康的幸福路。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乡村要发展、支部要先行。”下寺湾村党支部坚持把政治素养强,带富能力强的党员致富示范户、产业大户、技术能手选配到村级班子中,提升党支部带富能力,从而更好地带领群众实现增收致富。村支部积极寻找法子,探索路子,依托红色资源和大峡谷必经之路的优势,提出了“党建领航、实业强村、产业富民”发展理念,制定3年发展规划,积极创办新型农村经济组织,培育发展产业,引领群众脱贫致富。
  与此同时,该县紧紧围绕“民事民议、民事民管、民事民治”工作思路,满足群众对乡村治理改善群众生活的期盼。全县62个村委会,建立健全议事理事机构,完善“四议两公开”、“三务”公开、“小微权力”清单、“村规民约”等制度,各村“红白理事会”“爱心超市”“幸福院”等服务机构制度不断健全。
  目前,每个乡镇确定了1个“共建共治共享”示范点,带动联动联创工作以点带面。同时,在治理过程中,充分发挥党员、“两代表一委员”、先进模范、公职人员的模范带头作用,带动家庭成员积极向上向善,在产业发展、脱贫攻坚等工作中勇担当、作表率,促进“共建共治共享”工程稳步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