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方大燕
“十三五”以来,延安市委、市政府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围绕改善生态环境、增进人民福祉、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绿色生态延安这一目标,坚持生态建设和污染治理并重,持续加大投入,取得了显著成就。
初冬时节,安塞区南沟村的南沟生态旅游景区仍有三三两两的游客在乡间小路悠闲地散步。
“想都不敢想,我们村能从一个‘拐沟村’变成景区。”南沟村村民李世林深有感触地说。2014年前,安塞区南沟村还是全区一个典型的山区贫困村,交通闭塞,村集体经济薄弱。2015年,在镇村两级党组织的不懈努力下,南沟村引进了本村外出创业成功的企业家回乡创业,启动了集现代农业、生态观光、乡村旅游为一体的南沟生态旅游景区建设,已于2017年8月建成并投入运营。
靠着生态旅游,南沟村的人均纯收入已从2014年的4600余元增加到2019年的15850元,打好了生态牌,南沟村从以前的“拐沟村”变成了景区,真正实现了“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价值转化。
在宝塔区南泥湾,这里春夏秋三季满眼苍翠,过去黄中不见绿,现在绿中难觅黄。
在吴起县南沟村,这里已有近三成群众加入村办旅游公司,靠着绿水青山“挣票子”。
在延安子午岭林区,这里继2018年拍摄到华北豹后,今年6月份和10月份,再次拍摄到野生华北豹母豹与幼崽的视频影像,这也是目前中国境内发现的豹密度最高区域。
“十三五”期间,延安在做好生态建设的同时,污染治理各项工作也都取得重要进展。
“延安天气真好,一下车后就看能到蓝格盈盈的天。我要在微信朋友圈里好好晒晒这美丽的蓝天白云。”来延安旅游的北京游客王女士说。
近年来,延安市按照“追根溯源、抑尘净气、分类施治、跟踪督查”的治理思路,在减煤、控车、抑尘、治源、禁燃、增绿方面集中发力,全力打好“蓝天保卫战”。截至今年9月底,城区空气优良天数达到253天,同比增加18天。“圣地蓝”成了延安人民引以为傲的一张靓丽名片。
为了让延安市民能有一泓清水,2018年以来延安市委、市政府敲响了向水环境宣战、保护母亲河的战鼓,制定了先全面治污后系统治河、先建设地下管涵后建设护坡搞绿化、先整治主河道后整治支流、先建好主管网后延伸支线管网、先治理人口稠密河段后治理周边区域的“五先五后”治水措施。市委、市政府按照“刚性治标、系统治本”的治水思路,积极落实“控污、截污、清污、减污、治污”五大工程,先后印发了《关于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实施意见》《关于打赢水污染防治攻坚战行动方案》《延安市污染防治补偿办法》等一系列文件,延安市人大常务委员会通过《延安市延河流域水污染防治条例》于今年11月1日起施行,举全市之力打好水污染防治攻坚战。
截至目前,延安共建成日处理能力2000方及以上的城镇污水处理厂19座,其中市级3座,县级13座,乡镇级3座,日处理能力达22.4万方,全市城镇污水处理率由2015年底的80%提高到现在的94%。
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十三五”以来,延安干部群众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指引下,发扬延安精神,奋力作为,让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路子越走越宽,延安大地水更绿、山更青、空气更清新。
“十四五”期间,延安将牢牢抓住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战略实施机遇,落实以“三线一单”为核心的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明确生态环境保护、污染排放控制、环境风险防控、资源开发利用等管控要求,在坚持生态保护的前提下,发展合适的产业,用延安精神持续创新绿色发展,将生态“颜值”变为绿色“产值”,将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打造绿色发展延安样板,让延安人民生活得更幸福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