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守和(左一)和哥哥在铁铺打铁 通讯员 武小丽 记者 雷荣
初冬时节,寒意渐浓。
记者走进宜川县英旺乡薛守和家的院子,正碰上薛守和和他的哥哥忙着打铁。四四方方的土灶台上燃烧着熊熊火焰,通红的钢板放到铁砧上,薛守和抡圆了铁锤,三五重锤,敲出了锄头的雏形,接着在砂轮机上打磨,通红的热铁随着高速旋转的砂轮,火花四溅,煞是美丽。
“你想要啥?”薛守和穿着粗布蓝棉袄招呼着。
“你这儿有啥?”记者打趣道。
“五金杂货、锄头、洋芋刮刮、土鸡、土鸡蛋,土猪还要等上两月才杀,要了先登记下,杀猪时再来。”薛守和放下手里的活,和记者攀谈起来。
薛守和今年58岁,20多年前从子长市逃荒到宜川县,落户于英旺乡双庙沟村,因从小患有小儿麻痹症,右腿残疾走路一瘸一拐。勤快的他一边种地一边打些零工,日子虽清贫倒也家庭和睦。
屋漏偏逢连阴雨。2004年,薛守和的妻子因病去世,丢下了五六万元的债和一对幼小的儿女,儿子患有智力残疾,女儿初中辍学。那些年,薛守和过着“一分钱掰两半花”的恓惶日子。
2016年,薛守和的苦命生活翻开了新的一页。他成了村里第一个入选的贫困户,除了出嫁的女儿,他和儿子一齐被纳入低保户,享受低保、残疾等惠农政策补贴。
2017年,英旺村驻村工作队和帮扶干部英旺乡原党委书记李永泉按照长短期产业相结合发展的目标,为薛守和制定了“中蜂养殖+开商店+入股企业分红”的脱贫计划。2018年,乡政府雇用薛守和儿子为街道保洁员,每月600元的工资让智力残疾的儿子生活有了保障。
计划赶不上变化。因为技术不行,养殖一年后,薛守和的中蜂养殖以失败告终;因管理不善,分红两年后,入股企业也“关门大吉”了。
“自己就是一个农民,还是要靠土地,以后就本本分分地种庄稼吧。”薛守和不断反思。于是,他看中村民的撂荒地,低价流转30余亩种植玉米。
腿不方便久站,就把玉米秆压倒跪在地上,一个一个地掰玉米棒子;忙完地里,回到家中,坐着一个接一个地剥玉米粒。30多亩地需要一个多月才能收拾完。
“机械倒是快,那花钱呢,咱就不用花那冤枉钱嘛。”薛守和搓着粗糙干裂的双手,“庄稼人就费点功夫,闲着就慢慢弄么。”
薛守和的勤快、能干是出了名的。前房开着五金杂货店,后院养着猪;夏天种地、秋天收粮、冬天打铁;他帮助邻居照看院子,院里还养了30多只鸡……就这样,一对父子把生活过得红红火火。
“去年我就把贷款还清了。今年玉米价钱好,1公斤2.2元我都没卖,再等等看。过年这猪、鸡、玉米一卖,至少收入3万多元,生活蛮好的。”热情乐观的薛守和虽然穷但也大气,村民来铁铺修锄、磨刀,他从不收钱;每年卖给村民的猪肉也总比市场价低一些。
薛守和说,人活个人情,钱够花就行。但是人活着就得动弹,现在这么好的政策,咱们自己再不干对起个谁?
2018年,薛守和脱贫了,并靠双手致富成为延安市的“脱贫之星”。
“趁着这两年行情好,多养几头猪、多养一些鸡,慢慢地老了,地里活想减一减,再把门市照看上,你说我这以后还愁过不上好日子?过美了!”薛守和说完继续打铁,火花依然如烟花般绚丽、耀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