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2版
发布日期:
“好日子越来越红火”
——黄龙县易地移民搬迁提升群众幸福感
  记者 刘栓平 李进平 乔建虎 刘阳 吕睿 王锦涛 通讯员 张毛毛
  当一方水土难养一方人,易地扶贫搬迁便成了摆脱贫困的有效途径,也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途径。
  2015年10月16日,习近平主席在2015减贫与发展高层论坛上发表主旨演讲指出,我们坚持分类施策,因人因地施策,因贫困原因施策,因贫困类型施策,通过扶持生产和就业发展一批,通过易地搬迁安置一批,通过生态保护脱贫一批,通过教育扶贫脱贫一批,通过低保政策兜底一批。
  近日,市融媒体中心“我们的黄河”采访组在黄龙县采访了解到,通过易地搬迁安置及后续扶持,一批批贫困群众正逐渐摆脱贫困、安居乐业。
  几辈人告别“穷窝窝”,迎来新生活
  走进吉家河移民搬迁安置小区易地扶贫搬迁户刘元有家里,干净卫生的厕所、明亮温馨的客厅、简单整齐的家具……幸福感扑面而来。
  “住在这里美着哩,又干净又安全,水电气很方便……”说起搬到县城以来的变化,68岁的刘元有内心充满喜悦。
  拉开话匣子,说起过去住的地方,刘元有连连摇头,唏嘘不已:“原来住的就是那黑窑洞,一下雨在屋里就不敢呆。要吃水还要往山上担水哩。”
  刘元有的老家在黄龙县石堡镇磊庄村虎沟门村民组,他家住在半山腰上的破旧土窑洞里,那里交通不便,吃水也不方便,需要在很远的地方担水吃。刘元有的老婆和他离异以后,刘元有一个人管理着20亩核桃园,再加上他患有慢性病,日子过得很拮据。为了维持生计,刘元有到处靠打零工挣钱,收入也不稳定。
  后来,刘元有家的窑洞因年久失修成了危房,每次遇到刮风下雨,“外面下大雨、里面下小雨”就成了他家的真实写照。刘元有只好在亲戚家住了8年,后来亲戚把房子卖了以后,他又在县城租赁房子住了2年。
  2018年3月9日,在当地干部的动员下,他搬到吉家河移民搬迁安置小区,花了2500元,住上了20平方米的房子。
  “我这辈子都没有想过自己可以住上这么好的房子,而且住在县城,不管是日常生活还是打工,都方便得很。”刘元有乐呵呵地说,村上了解到他家庭困难,今年又把他聘为村上的保洁员,每月有七八百元的固定收入。
  饱满的精神、清晰的逻辑、简洁的语言……与刘元有交谈中,很难想象这个“城里人”在几年前还是建档立卡贫困户。
  刘元有一家生活的变迁是黄龙县实施易地移民搬迁工程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黄龙县不断探索“精准搬迁、精细管理、精心服务、精准脱贫、精准腾退”五位一体易地扶贫搬迁新模式,形成了以搬兴业、以产促脱、以管稳搬、以腾助搬的良好格局,真正让搬迁群众“搬得出、稳得住、促脱贫、能致富”。截至目前,全县“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对象837户2424人已全部入住,实际入住率和旧宅基地腾退率均为100%。
  黄龙县移民搬迁工作办公室主任陈东明告诉记者,为确保贫困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1998年以来,黄龙县坚持把移民搬迁与生态保护和旅游发展相结合,整合捆绑各类项目资金57927.33万元,累计实施搬迁7753户30311人,累计建设移民新村、重点村、移民搬迁集中安置点共计139个。与此同时,整合扶贫、避灾、生态、农民进城等各类搬迁进行融合式安置。
  换一方水土富一方人
  “我家的老房子换成了两套98平方米的大房子,社区里就有幼儿园,小孙子上学方便多了。”站在自家的新房子里,黄龙县石堡镇城西社区麻地湾居民、安置小区住户孙雪花兴奋地同记者聊着成为“新市民”的感受。
  通水、通电、通路、通气、通讯、通公交车,附近学校(幼儿园)、卫生室、超市、文化室、文化活动广场、社区管理中心、环卫设施一应俱全……社区还经常组织文艺活动,丰富百姓生活。孙雪花说,移民搬迁后,村民生活有了巨大改善,越来越多在外打工的乡亲们记起了“乡愁”,打算回村干一番事业。
  同时,黄龙县还将美丽乡村建设和生态治理相结合,把安置社区向县城、重点镇、新型农村社区布局,向产业园区、旅游景区靠近。
  在城东吉家河移民搬迁安置小区,每到傍晚,群众就在小区公园里或是锻炼身体或是跳广场舞。70多岁的沈发英是黄龙县建档立卡贫困户,他正在和一群跳广场舞的大娘学跳舞,笨拙的舞姿配合着《好日子》的音乐,现场热闹非凡。他乐呵呵地说:“能住上这么好的房子,还能有这么好的生活环境,这公家(政府)对我们真好。”
  为了让大家住得更加舒心,这段时间,工人们忙着补植补栽,现在,吉家河片区绿化面积达到了1280多平方米。
  “我们把小区打造成四季常青、三季有花、树下有草的原生态小区,让居民住着温馨,看着舒心。”黄龙县吉家河移民搬迁安置小区绿化负责人任海平说。
  同时,延安晶美物业服务有限公司也入驻了吉家河移民搬迁安置小区,让大家住得方便安心。
  黄龙县吉家河移民搬迁安置小区物业工作人员邵秋景说,他们24小时监控值班岗位,随时关注整个小区的治安,及时为业主处理所有的投诉问题,为大家营造一个美好和谐的居住环境。
  舒适的环境和良好的物业服务让住在这里的住户异常满意。“你看看,我们的小区住人多舒坦,真是太满意了,现在我不光有了新房,而且还有一个稳定的收入,现在在生态停车场上班,一个月能拿1000多块钱的工资,我相信以后的生活会越来越好。”黄龙县建档立卡贫困户薛燕萍拉着记者的手,指着自家的房子高兴地说。
  为了帮助移民群众加快融入迁入地生活,黄龙县在大力实施移民搬迁工程的同时,围绕“千户安置片区”建设目标,依托已建成的水磨坊、香格里拉、碧水湾等小区,推出了“一揽子”配套措施,将吉家河、水磨坊2个安置点纳入商业、医疗、教育、文化“500米公共服务圈”,配套实施了行知实验学校、全民健身运动中心、老年公寓、双语幼儿园、仿古商业街等,系统地帮助搬迁群众向“新市民”转变,让搬迁群众共享城市优质资源。
  要想稳得住,产业要先行
  “搬来4年多了,有时还觉得像是在做梦。”三岔镇李家庄村易地搬迁户封云说。
  封云家住三岔镇李家庄村西卓子组,全家4口人,父亲三级残疾,家中只有他一人有劳动能力,生活异常困难。自2016年搬迁至水磨湾安置点后,他家的居住条件彻底改变了,不但住上了新房子,还通过自主创业走上了稳定的脱贫之路,过上了幸福生活。
  “我们家以前住在土坯房里,经常需要修修补补,靠种地过日子,家里没有一件像样的家具和电器。现在住进了新房,彩电、冰箱、沙发、洗衣机一应俱全。”封云高兴地说,从没想到自己能住进城里的小区。
  入住新房后,在政府创业扶贫政策支持下,他在县城开办了消毒餐具配送门店,为餐饮企业配送消毒餐具。通过努力,从一开始每天配送几十套消毒餐具发展到了几百套,如今,年收入达到12万元,日子越过越红火。“好日子就要这样过。”封云笑着说。
  近年来,黄龙县把易地搬迁作为脱贫攻坚的头等大事和“重中之重”来抓,在解决好贫困群众搬得出的同时,更加注重稳得住、能致富的后续服务,通过公益性岗位、就业培训、扶贫扶智等扶持办法,对搬迁对象的后续发展提供了保障,依靠安置点已实现转移贫困劳动力就业386人,其中公益岗位安置105人、灵活就业227人、涉农就业54人。
  “城镇化安置从根本上改变了生产生活条件,确保了稳定脱贫和长远发展,极大提升了贫困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黄龙县移民搬迁工作办公室副主任吴业亮感慨地说。
  如今,随着“跳出深山”的贫困群众日子越过越红火,他们也逐渐有了更大、更好的奔头。
  就像刘元有说的那样,“政策再好,也要我们双手动了,虽然老汉我年岁有点大了,但是我还不服老,我打算再买点地种玉米,把日子越过越红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