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党日活动 ●杜坪村产业园区 ●“线上线下”营销助推消费扶贫 ●乡村旅游红红火火 ●重温入党誓词 ●体验式教育培训 记者高乐
抓好脱贫攻坚,走好乡村振兴之路,党建引领是关键。行走在“青年之乡”宝塔区冯庄乡,浓浓的奋斗气息扑面而来,“党旗飘扬、基建飘洒、产业飘香、活力飘逸”的抓党建促脱贫攻坚战斗场景随处可见——
康坪、杜坪、李庄等村组推行“党支部+农户+合作社+市场”发展模式,大力发展设施蔬菜产业,田间大棚林立,每当丰收时节清香弥漫;按照“党支部引领、合作社主导、企业化运营、贫困户共享”的产业链模式打造的康坪民宿特色鲜明,既保留了传统的火坑、土灶台,也安装了无线上网、有线电视等现代设施,院落前后点缀着零散的小块菜地,别具一番风味,吸引了无数游客驻足;在基层党支部的引领下,党员干部的带动下,乡间的巧手婆姨、能工巧匠以及“低头族”们有了新“农事”,他们手工制作的石磨豆腐、瓦罐豆芽、黄馍馍、油馍馍等传统美食地道鲜美,剪纸、刺绣、布鞋等传统手工艺品精致美观,“山沟里的金凤凰”等直播带货红红火火,“冯庄味道”声名远扬……
一条条“党建链”串起了“产业链”,催生了“就业链”,带动了“增收链”,形成了“围绕脱贫抓党建,抓好党建促脱贫”的层级递进、环环相扣的“红色链条”,成为带领冯庄乡群众发家致富的纽带,为实现集体经济持续壮大、贫困人口稳定脱贫奠定了坚实基础。
1“党建链”——薪火相传,红色基因“活”起来 74年前,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全国第一个农村团支部在延安一个名叫冯庄的小山村里诞生。自此,这里成为中国广大团员青年特别是农村团员青年心中的“圣殿”,吸引着一批又一批的青年奔赴圣地,回望历史,思索未来。
“我自愿加入新民主主义青年团,任何时候不投降、不叛变,坚决为新民主主义奋斗到底,坚决革命一辈子。”走进冯庄团支部旧址,一线九孔窑洞次第排开,随着一拨又一拨来自全国各地的共青团员和青少年到来,当年的《入团誓词》无数次在院落上空响起。
不忘初心跟党走,红色薪火代代传。冯庄乡党委充分发挥冯庄团支部旧址、康坪知青旧居等特色资源优势,打造“红色党建”品牌,用红色文化聚人心、搭平台,构筑基层精神家园。经常组织党员干部前往冯庄团支部旧址、延安县委县政府旧址、枣园革命旧址、学习书院等红色教育基地,接受理想信念和党性党风再教育,从延安精神中汲取信仰的力量、查找党性的差距、校准前进的方向,让红色基因融入血脉。在此基础上,该乡成立了延安市首家乡村干部教育培训基地,开展“红色教育游”,传播和弘扬延安精神和知青精神,让前来参观学习的广大青年党员干部在红色教育中汲取精神力量。
冯庄乡坚持以党建为引擎,积极探索、大胆创新,因地制宜开展了“标准党建”“果蔬党建”“民生党建”等创建活动,助推追赶超越。按照“党建引领、产居融合、文旅融合”的战略定位,推动农村资源优势和生态优势转化为乡村振兴的经济优势,打造“有产业”“有颜值”“有乡愁”的美丽新乡村。康坪村曾被农业农村部评为“中国美丽休闲乡村”。
——“标准党建”促提升,夯基础。冯庄乡党委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以支部建设提升年活动为契机,聚焦规范化标准化建设,实施党建“基石工程”,建立和落实“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常态化制度,综合运用“学习强国”远程教育等教育资源持续开展“浸润式”教育,加强农村干部队伍监督管理,整顿软弱涣散农村基层党组织,着力构筑坚强有力的农村基层战斗堡垒,不断提升基层党建水平,乡党委曾被评为“全省先进基层党组织”。
——“果蔬党建”促产业,助民富。“乡上在市区的超市、市场设立了很多果蔬直营店,让我们卖菜更方便了,收入也稳定。”康坪村村民王江平高兴地说,这是“果蔬党建”在发挥作用。冯庄乡党委把党建工作与产业发展深度融合,大力发展蔬菜产业,通过开展“党建结对帮扶”“果蔬进社区”等活动,线上带货开店、线下营销配送,打响叫亮了“冯庄果蔬”品牌,贫困户仅蔬菜产业一项年人均增收达6000元以上。
——“民生党建”促振兴,树新风。持续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扎实推进厕所、污水、垃圾“三大革命”,开展“八清一改一绿”活动,着力构建“一户一风景、一村一画卷”的格局,让冯庄的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群众福祉显著增强。说起如今的变化,杜坪村村民马军芳感触很深:“我们村的环境比原来好了,路灯也装上了,小广场也修了,住在这儿舒服得很。”
2“产业链”——抱团兴业,农民钱袋“鼓”起来 杜方明是冯庄乡杜坪村的脱贫户。起初,他没有产业,无经济来源,生活相对困难。年前该村第一批弓棚建成时,他主动申请种植弓棚,通过自己的努力和乡、村两级干部的帮扶,学习掌握了甜瓜种植技术,2座弓棚在他的经营下效益颇丰。如今,杜方明不仅脱了贫,还成了杜坪村的致富带头人。
“过去我们村不富裕,大家的日子都过得紧巴巴的。现在,我们搞起了大棚果蔬,产业发展起来了,大家的日子也越过越美了。”说起村子如今的变化,杜方明高兴地说。在冯庄乡,像杜方明这样依托大棚果蔬实现脱贫的人有很多。
冯庄乡是宝塔区果蔬产业重点生产基地。依托优势地质土壤条件、便利的交通设施以及相对成熟的种植技术,该乡按照“党支部+合作社+企业+市场+农户(贫困户)”的发展模式,集中打造标准日光温室大棚550余座、大弓棚1500余座,专门成立果蔬产业服务队和农民专业合作社,把过去分散种植、分散经营、分散销售的产业村及农户联合起来,把村集体“链接”在产业线上,把贫困户“镶嵌”在产业点上,实现抱团发展、互助增收。成功认证冯庄辣椒、薄皮甜瓜、西瓜等7类“无公害农产品”,先后吸纳700余户农户加入蔬菜种植,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140余户。2019年,蔬菜产业专业村农户人均纯收入达2.3万元,引领带动陈有军、李延琴、李玉飞等贫困户年人均增收8000元以上,被市委、市政府授予全市首批蔬菜产业“一乡一业”示范乡镇。
“文化兴起来,乡村活起来。”依托乡村深厚的文化内涵,该乡善于从传统文化中汲取脱贫致富的智慧和经验,通过组织在家妇女、能工巧匠及赋闲老人成立“巾帼扶贫队”,坚持延续传统、严把工艺、突出特色,打造以石磨豆腐、瓦罐豆芽、传统剪纸刺绣等为主的“冯庄味道”系列传统美食、手工制品,颇受游客欢迎。现已吸纳全乡300余户农户加入“冯庄味道”制作销售,引领带动刘建平、刘忠军等农户年均增收5000元以上,其中余永忠等18户贫困户实现年均增收2000元以上。
“这些传统特色产业,不仅填补了村集体经济的空白,更为贫困户奠定了脱贫致富的门路,实现了双创双收。”冯庄乡党委副书记、乡长杨树伟告诉记者,该乡还深挖乡愁文化,通过注册成立康坪村文化旅游开发有限责任公司,与驻乡企业合作开发,发展起集教育培训、绿色种养、生态观光、养体健身、民宿体验为一体的乡村旅游综合体,以新产业新业态促进乡村振兴提质升级。2018年以来,累计接待游客5万余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200余万元,其中5%提留村集体,年底分红覆盖贫困户32户。
特色种植、乡村味道、民宿旅游、果园采摘、腰鼓制作……随着一个个收益可观的项目在冯庄大地上落地生根、开花结果,乡村的环境越来越美,村民的致富路越走越宽,新时代的“青年之乡”正以崭新的姿态、独特的魅力绽放光彩。
3“就业链”——送岗上门,百姓生活好起来 每天清晨,村民黄燕娃都会早早地来到康坪村民宿小院,清扫院落,收拾卫生。35岁的黄燕娃是留在村里的打工者之一,村里发展民宿产业,她从建筑工地的小工转变成康坪民宿餐饮服务员。
“我家有5孔窑洞闲置着,入股德耀公司后,每月能分红1000元。我自己又在民宿小院上班,不仅收入稳定,还经常能见到娃娃。”谈起如今的好日子,黄燕娃心满意足。
康坪村交通便利,有不少家户选择进城居住,村内窑洞长期闲置,村“两委”将农户分散的土地和房窑统一征迁、规划,按照“村集体旅游公司为主导、驻乡企业帮扶”的思路,主动引进延安德耀旅游开发有限公司开发打造民宿小院18院,为游客提供了文化追忆、拓展训练、农耕体验、自助烧烤、篝火晚会、写生采风等场所,就近吸纳33余户农户加入乡村旅游事业,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20人,人均年增收1.2万元。
冯庄乡按照“党支部引领、合作社主导、企业化运营、贫困户共享”的产业链模式,坚持把资源开发与就业促进相结合,让企业与贫困村对接,引导村级闲置资源整合利用、外来企业在村扎根,实现贫困人口在家门口就业,特色民宿的打造便是其中一项重要举措。此外,该乡还通过整合改造丁庄村撂荒土地,支持鼓励返乡能人牵头建成2000平方米传统洋芋粉加工厂,打造富有冯庄特色的“扶贫车间”,直接安置和辐射带动外出返乡就业人员37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8人,落实员工岗位工资每月至少3500元。
“特色民宿、‘扶贫车间’等的打造和实施,既满足了贫困户挣钱顾家两不误、村集体增收需求,又找到了贫困户、村集体、企业三方利益结合点,实现了送岗上门、多方共赢。”冯庄乡党委副书记白喜军说。
4“致富链”——巩固成效,“幸福门铃”响起来
架起手机,打开摄像头,和屏幕里的“老铁”们展示自己山上山下满地窜的土鸡,直播养鸡和“翻山越岭”找鸡蛋的日常。这是冯庄乡蛇连沟村“带货一姐”张喜云每天的常态,她也因此被大家亲切地称为“鸡司令”。
“没想到这么火,看到直播后,好多离得近的人开车来我家买鸡。”张喜云说,去年她卖了500多只土鸡,其中一半的销量来自看网络直播后慕名而来的客户。
近年来,冯庄乡坚持“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创新机制”的工作思路,深入推进消费扶贫,重点在打通特色产业生产、流通、销售等环节的痛点、难点和堵点上下功夫,让手机成为新农具,直播成为新“农事”,从而把消费潜力变成脱贫动力。在全市率先实现“腾讯为村”平台行政村全入驻及村庄微信公众号全开通,认证村民8000余人,为各村售卖农特产品60余次,在线创收5万余元;主动引进“中通快递”“顺丰快递”物流公司,先后签约合作“美团外卖”“饿了么”等线上APP,以及延安城区佳旺和意惠万家线下平台,实现网络订单式生产、个性化定制、体验式销售。打造电子商务示范店,落实腾讯微视平台“乡镇长带货”网上开店,培育“山沟里的金凤凰”等电商新农人,创出一片“干部群众齐吆喝、四面八方来助力”的繁荣销售场面。如今,当地生产的蜂蜜、红薯、南瓜、有机鸡蛋和手工制作的油馍馍、黄馍馍、油糕等众多农副产品,纷纷搭上了消费扶贫的快车,实现了“从田间到餐桌、从果园到超市”的跨越,越来越受到广大城乡居民的青睐。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冯庄乡党委牢记这一嘱托,着力在推动产业扶贫向产业振兴提档升级上下功夫,在不断拓展和创新“两山”转换通道上下功夫,在激发群众内生动力上下功夫,持续推动脱贫攻坚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机衔接,落实以乡村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保障脱贫成果可持续目标,努力敲开全面小康的幸福之门。科学合理建立冯庄乡贫困人口监测预警和动态帮扶、扶贫资金管理、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项目运行管护、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等机制体制,切实保障扶贫工作务实、脱贫过程扎实、脱贫结果真实、脱贫成果稳固。特别是通过建立稳定增收的带贫益贫机制,落实保底分红、劳务增收、代种代养、订单产销等办法,进一步密切了贫困户与新型经营主体之间的利益链接,真正让困难群众得实惠、稳增收、共小康,让乡亲们生活越来越美好。
“面对新时代、新要求、新任务,全乡各级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要深刻领悟‘千条万条,不抓落实都是白条’的道理,以党建为引擎,以全面小康为目标,以农民增收为核心,以群众需求为导向,把握重点、主动担当,进一步加固和延伸‘红色链条’,巩固脱贫成果,推动乡村振兴,助力追赶超越,让群众致富路上‘不断链’。”冯庄乡党委书记南小明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