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4版
发布日期:
吴春娥:让花馍技艺代代相传
通讯员 范筱霞 记者 李欢
    ●吴春娥展示自己做的花馍
  “花馍的制作工艺相当讲究,从麦子的筛选、晾晒到面粉的加工,从制酵、发面到捏形、蒸制以及成形和着色等,都精益求精。”近日,在甘泉县非物质文化遗产花馍传承人吴春娥家,不时有人来参观和学习花馍技艺,吴春娥认真地为她们讲解着。
  记者走进她家时,《蒸蒸日上》《枣山》《龙凤呈祥》等花馍已呈现在眼前,一件件作品构思巧妙、制作精巧细腻。花馍又称“面花”,是陕北的一种特色馒头,因花式各样,故命名为花馍。
  “花馍广泛用于红白事或节日时,主要以动物、植物、人物为表现形式。”吴春娥说,“花馍不仅可食,更是一种享誉中外的民间艺术品,表现了农家妇女的心灵手巧和艺术想象力,所以我非常喜欢做花馍。”做着做着,她的技艺越来越精湛了,被评为花馍技艺县级传承人。
  今年60岁的吴春娥生于榆林,受妈妈的影响,自小酷爱做花馍。“我10岁那年,亲戚家的小孩满月,我妈做了几个老虎、小兔子等动物花馍,一下就把我吸引住了,于是,我便偷偷买了小人书,把上面的小动物画在纸上,开始试着做,没想到做得还像模像样的。”吴春娥笑着说。
  1978年,吴春娥嫁到了甘泉县道镇镇六里峁村,因为她做的花馍神形兼具,一到过年或清明时节,村里人都来找她帮忙。1987年,她到城关供销社上班,还有好多人来找她做花馍。
  1993年,从城关供销社下岗后,吴春娥把更多的时间用在钻研花馍的制作技艺上。从构思、制作、呈现到色彩的搭配,每一道工序,她都仔细琢磨,不厌其烦地一次次去尝试,她做的《三国面塑》《西游记泥塑》等作品,用花馍的形式表现历史人物故事,被赋予了更多的文化色彩,深受当地人们的喜爱。
  吴春娥告诉记者,要做出一个像样的花馍,至少需要4到5天,制作一个花馍需要9道大工序,即凝水、箩面、制酵、揉面、捏形、醒馍、蒸制、着色、插面花,以及100多道小工序,全靠手工制作而成,每一道工序都要细细琢磨和掌控。
  将花馍制作手艺传承下去是吴春娥的心愿。为了让更多的人学会其中的制作精髓,吴春娥举办了2次免费花馍培训班,先后为近200名学员进行培训,有花馍爱好者前来,她总是耐心细致地去教授。
  同时,吴春娥还积极参与县妇联组织的“乡村治理家风净美行”活动20余次,挨家挨户教授花馍技艺。在首届延安信天游美食大赛中,她制作的《圣地豆花》荣获二星金奖。今年3月,她注册成立了吴春娥艺术花馍店,让更多的人感受纯手工精品工艺。8月14日,她又成立了甘泉县吴春娥花馍手工艺有限责任公司,专注于传统花馍技艺的传承工作。
  “我要把学到的花馍制作技艺教给更多的人,让大家感受到民间文化所蕴含的智慧和艺术之美,并将这一技艺一代代传承下去。”吴春娥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