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政部门工作人员看望慰问贫困户 民政部门向困难群众发放慰问品 劳山中心敬老院工作人员在饲养基地打扫卫生 新建成的曲里敬老院 工作人员向老人讲解安全防护知识 记者 彭琛 通讯员 范筱霞
冬日时节,天朗气清。在甘泉县下寺湾镇下寺湾村,78岁的村民邓昌文正整理着当地政府给他家送来的棉衣棉被。“镇上送来了米面油,还有棉衣棉被。这个冬天,不冷了。”邓昌文欣喜地说。
邓昌文老两口都是低保对象,也是当地寒冬送温暖的重点对象。之前,老两口住在山上的老房子里,易地搬迁后,下寺湾镇政府帮邓昌文的新家做了防水,修了厕所、厨房,并根据他们家的实际情况,送来慰问物资,解决了生活中的困难。
邓昌文老两口得到的帮助,是甘泉县聚焦民政惠民工作的一个缩影。
“十三五”期间,甘泉县在深入贯彻落实全国民政会议精神的同时,忠诚履职,勤奋实干,在社会救助、养老、社会事务、基础设施建设和殡葬改革等方面取得了长足发展和进步,将温暖播撒到了百姓的心窝窝里。一枝一叶总关情,该县一项项惠民政策的落实,也得到了当地群众的认可和称赞。
1 老有所养 幼有所教
走进劳山中心敬老院的活动室,老人们在一起聊天、下棋、打牌,其乐融融。“以前一个人在家,无聊得很。乡政府的同志了解到我的情况后,专程用车把我接到敬老院。”李上兵老人说,“在这里吃得好、住得好,还有这么多老伙计陪着,美得很。”
“十三五”期间,甘泉县通过大力发展居家养老、社区养老、机构养老,加快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该县共争取到项目建设资金1250多万元,利用这些资金巩固提升现有养老业务,加快建设新设施,抓住机会入库项目,全县养老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
劳山中心敬老院充分发挥公益养老作用,设计床位75张,入住特困供养对象38人,面向全部特困供养人员开放,愿意入住者可以随时入住,确保了特困供养人群的养老需求。除此之外,该县投资6900多万元的甘泉县老年公寓,已全面建成,设计床位271张;投资400多万元的下寺湾镇区域性敬老院主体已建成,正在配套养老设备,即将投入使用。
同时,该县大力发展农村互助幸福院和社区日间照料中心。目前,全县共建成下寺湾张家沟、石门和平村等地的农村互助幸福院52个,社区日间照料中心7个,居家养老试点家庭50个,养老设施覆盖率农村达到80%,社区达到90%。
“我10岁的时候,爸爸妈妈因为交通事故去世,县民政局的叔叔阿姨们了解到我爷爷奶奶的年纪大了,没有劳动能力,就每月给我打来1000元的生活费,让我好好读书,争取考个好大学,做个对社会有用的人。”12月11日,在甘泉县初级中学,学生刘立对记者说。
“十三五”期间,甘泉县积极推进儿童工作,着力保障“幼有所教”。该县每年组织乡镇(街道办)对事实无人抚养儿童进行全面排查登记。据统计,共登记22人,已全部录入儿童福利系统,并按时足额发放事实无人抚养儿童生活补贴。
同时,该县抓紧开展孤儿排查工作,经过详细走访调查,在石门镇油粉村有2名孤儿,给他们每人每月发放1000元的生活费。积极开展留守儿童摸底调查。全县现有道镇镇府安村的刘大艳等留守儿童共计19人。对于困难儿童每年都给予特殊关照,对于贫困家庭大学生给予及时救助,累计救助劳山乡林沟村柳艳等新入学大学生37人,发放救助金18万元。
2 贫有所依 难有所助
“我整天坐在轮椅上,行动很不方便,基本上没有啥收入。但是政府不仅及时帮我解决了生活上的困难,还按月给我发生活费,让我的基本生活有了保障,不用为吃喝发愁。”桥镇刘老庄村村民刘建明笑着说。
“十三五”期间,甘泉县关注重点人群,积极推动残疾人两项补贴工作落实。据了解,该县每年单月25日为办证日,受理办证后进行7天公示,公示期满后,上网对残疾人信息进行录入,办理证件。对行动不便的残疾人员,每年9月中旬,组织鉴定领导小组成员上户办理业务,并及时发放残疾人“两项补贴”资金。目前,第一、二季度补贴资金108.808万元已全部发放到位。
在脱贫攻坚战中,该县民政部门干部职工发挥行业优势,积极投入到这场伟大的战役中,为全县的脱贫攻坚工作作出了应有的贡献。2018年全县落实兜底保障政策1130户2400人;2019年全县落实兜底保障政策859户1750人;截至8月份,全县落实兜底保障政策819户1642人,符合条件的农村贫困人口全部纳入了帮扶范围。该县还实施了“渐退帮扶”政策,“分类施保”政策,建立了防返贫监测预警机制,对脱贫监测户和边缘户进行跟踪监测,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时,县民政部门给所包扶劳山村扶贫注入资金达20.46万余元,帮助劳山村发展产业,改善基础设施建设,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目前,劳山村建档立卡贫困户16户43人,全部实现了脱贫,其中脱贫人口13户38人,剩余的3户5人,全部落实了兜底保障政策。
2018年以来,甘泉县共有988户2104人享受低保政策,目前共发放低保金3291.13万元,社会救助政策的实施,有力地保障了困难群众的生活,维护了社会的稳定和谐。为了全县困难群众的利益,该县确定了“提高补助标准,提高占比率,增加低保人数,按照政策把临时救助权下放到乡镇”的工作目标,全县城乡低保人数占比率由3.9%提高到4.2%。
同时,县民政部门按照全县扶贫工作要求,结合行业特色,在3镇2乡1个街道办共建成了61个爱心超市,实现了39个贫困村100%全覆盖。在爱心超市建设上,实行“三统一”,即统一管理、统一制度、统一配送物资。积极争取资金补充物资,保障运行。2018年以来已筹资近500万元物资,支撑爱心超市工作。如今,爱心超市已成为该县农村工作的一个良好平台,发挥着重要作用,并进入常态化运行。
为打通服务困难群众的“最后一公里”,甘泉县结合实际,通过村民主评议、乡镇审核、县审批“三榜公示”把贫困群众的信息把握准确;通过专项整治社会救助中的不正之风,克服优亲厚友现象;通过下放审批权,下拨临时救助资金,确保困难群众应救尽救、应保尽保,充分发挥社会救助救急、救难、救困作用。
3 移风易俗 情暖民心
“我都40多岁了,结婚的时候没有办结婚证,想着也就算了。不成想,县民政局的工作人员主动上门为我们夫妻俩补办了结婚证,这让我感到很暖心。”美水街道办红旗村村民李秀丽笑着说。
近年来,甘泉县严格规范婚姻登记管理工作,婚姻登记实现了标准化管理。为了让服务对象满意,经过调研,美化优化了工作环境,完善了管理办法,提出了优质服务的要求,使全县婚姻登记工作平稳有序开展。“十三五”期间,该县婚姻登记合格率都达到了100%。截至10月底,全县办理结婚登记274对,补发结婚证219对,补发离婚证14本,总工作量666对,登记合格率100%,无一例违反婚姻登记条例,保质保量地完成了辖区的婚姻登记工作。
同时,该县全面加强社会组织管理工作。全县共有社会组织116家,其中民办非企业单位17家、村级互助资金协会59家、体育类协会9家、文化类协会14家、其他类17家。该县共有拟脱钩行业协会商会33家,为全面推动社会组织与行政机关脱钩改革工作,该县按照《延安市全面推开行业协会商会与行政机关脱钩改革实施方案》要求,经县委、县政府同意,县民政局、县经发局等9个部门联合印发了《甘泉县全面推开行业协会商会与行政机关脱钩改革实施方案》,同时召开专题会议,下发了文件,宣传了政策,提出了脱钩要求及工作安排。到目前为止,28家行业协会商会已全部完成脱钩工作。
该县坚持把移风易俗,推进殡葬新风作为重要工作来抓,每年都利用清明等重要节日组织开展宣传活动,引导群众树立正确的养老殡葬观,倡导厚养薄葬,过绿色清明、低碳环保清明,切实加快殡葬改革步伐。特别是在殡仪馆建设上克服选址困难、资金短缺的问题,积极跑项目争资金,加快了建设进度。甘泉县殡仪馆建设内容包括吊唁厅、综合服务大楼、太平间及火化间等,总投资1200万元,总建筑面积30000多平方米。同时不断完善公墓建设,加强管理,入库申报了该县死亡人员骨灰安放馆建设项目。
“我们每天都可以在社区三楼的舞蹈室练舞,再也不用愁找不到地方了。”近日,姐妹舞蹈团的带班人陆亚丽高兴地说。
经了解,该县加强社区治理工作。首先,加强阵地建设。曲里、太皇山、关家沟、姚店标准化示范社区建成投用。每年对全县统招社区专职人员工作情况进行考核,通过评选确定优秀、合格、不合格等次。其次,“四社联动”工作稳步推进。充分发挥社区是联系群众的“最后一公里”作用,实施居民网格化管理工程,大力开展社区便民服务活动,如太皇山社区的“元宵节猜灯谜”;北关社区开展的“情暖社区·爱心义剪”、南关社区端午节暖心活动等,使社区成为居民之家。
在乡村,该县坚持村(居)委会“三务”及时公开。村(居)委会“三务”工作能按时、按要求及时规范公开接收群众监督;重大事项经过会议讨论,并将会议结果及时规范公开;统一制定安装了村规民约。还积极开展乡村联动联创工作,本着“民事民议、民事民管、民事民治”的原则,以共建共治共享为抓手,推动美丽乡村建设取得新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