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2版
发布日期:
贫困渐远,幸福渐近
——吴起县脱贫致富“群像谱”
  记者 贺卓 通讯员 康彦创 张娜
  12月21日,冬至。家住吴起县白豹镇瓦舍村的李丙俊老汉一大早醒来,便匆匆忙忙赶到镇上采购猪肉、鸡肉、新鲜果蔬等,不一会儿满满当当地塞满了车备厢。冬至大如年,今天是儿女回家过节的日子。
  今年71岁的李丙俊天生斜颈,他的妻子患有精神疾病,一度让这个家庭承受着常人无法想象的贫困与痛楚。近几年,他们享受到产业、就业、卫生、临时救助、扶贫小额信贷等一系列扶贫好政策,日子越过越有盼头,他家也渐渐走出了贫困的阴霾。
  如今,李丙俊已经是吴起县远近闻名的“网红”。他的短视频点击量几乎条条过万,从山间地头到农家小院,从忙碌的农户劳作到餐桌上的各色美食,短视频真实地记录了他家的美好生活,深受广大网友的喜爱与追捧。
  李丙俊家的脱贫故事就是一个缩影,在吴起县还有许多家庭像李丙俊一样通过政策帮扶,实现了美好生活的愿望。
   齐丕宏:“好光景还要靠自己”
  “今年收入咋样?”
  “今年比往年好多了,羊卖了3万多元,苹果能卖3万多元,猪卖了1万多元……”
  走进农家院,冬至话增收。说起今年的收入,吴起县长官庙镇梁岔村建档立卡户齐丕宏特别开心。
  在采访中得知,齐丕宏家的大儿子一生下来就不会说话,十几年来他带着孩子四处求医治病,倾其家底,生活一度陷入困境。债务、孩子的缺陷,还有靠传统农业所得的微薄收入令他心灰意冷。
  而今,提起他的“家产”,可真够丰厚。他家里有山地苹果26亩,养羊40余只,养驴2头,养猪3头。他的妻子还是村里的清洁员,每年能拿到补助7200元。大儿子在县福利厂上班,年收入近2万元,小儿子外出在油田打工,一年能挣4万多元。家里还在县城买了楼房,日子过得红红火火。而这在齐丕宏看来,都是沾了脱贫攻坚的光。
  当脱贫攻坚的东风暖暖地拂过黄土地时,村“四支队伍”多次走进齐丕宏家,讲解精准扶贫政策,鼓励他乘全镇发展山地苹果之势,栽种苹果;鼓励他利用产业扶贫补贴政策圈养山羊、肉猪、毛驴及种植玉米和小杂粮等特色农产品;还让齐丕宏家人享受产业、就业、卫生、临时救助、扶贫小额信贷等系列扶贫政策。2018年,齐丕宏家和全县的建档立卡户一样实现了脱贫目标。
  “齐丕宏两口子很辛苦,两个人打理家里20多亩果园和养猪产业。无论是果园除草施肥、防虫拉枝,还是牲畜喂养,每一样他俩都用心经营,都比别人做得好。”在梁岔村第一书记苗生虎看来,老齐家的好光景离不开这一家人的勤劳务实。
用齐丕宏的话说,金钱就在沙棘刺梢梢上挂着了,老百姓不下苦就是人哄地皮,地皮哄人肚皮。过去是自己没找对致富门路,如今借着脱贫政策的东风,自己就要好好营生、好好过。
  通过齐丕宏一家人的勤劳付出,今年他家收入超过了10万元。
  齐祥福:从生意能人到“蘑菇大王”
  夜色愈深,天气愈寒。在吴起县长官庙镇长官庙村村委会院子里,刚刚结束一天工作的齐祥福正在和会计对账。明天就是食用菌合作社社员分红的日子,66户建档立卡户将获得今年的第二次分红……
  今年45岁的齐祥福是土生土长的长官庙村村民,高中毕业后就到外地打工,在外打拼20余年,他包过林场、育过树苗,开过千只羊场。在村里人看来,齐祥福就是个做生意能人,人有头脑又靠得住,是村里最先致富的一批人。
  2017年回村后的齐祥福发现,自己记忆中那个热闹、充满烟火气的小村庄变得萧条、冷清。年轻人被迫外出打工,村里只留下不多的几户老人。当下他做了一个决定,带着灵活的头脑和丰厚的积蓄回村创业。
  做什么产业?怎么发展?齐祥福心里开始犯难。他走访了周边县城,发现食用菌原材料成本低廉、抗寒性强、销路广泛、适宜经营。于是成立了济源食用菌合作社。
  从最开始在3个村进行窑洞蘑菇实验到食用菌种植面积达1100平方米,从33户建档立卡户到如今吸纳66户贫困户。合作社发展方兴未艾,而齐祥福带领全村人共同致富的决心也越来越坚定,热情越来越高涨。
  由于村民种植食用菌技术不成熟,加之村户之间居住分散,尤其再遇上雨雪天气道路不畅,蘑菇滞销影响村民收益,所以他决定把“麻烦”揽过来,帮村民“代养、代营、代销”,然后按期返还本息和利润。
  为了带头搞好合作社,他身兼数职,尽心尽力,既是理事长,也是打工人,既是技术员,也是销售员。在他看来,无论是作为“致富带头人”,还是大家心中的“蘑菇大王”,都是不小的担子。农业生产不好做,风险高,尤其是食用菌种植还对技术要求极高。今年7月份,因为大棚温度过高,近12万元的菌棒全部坏掉,损失惨重。但就算自己赔也不能少了村民的一分一厘。
  也正如他所承诺的,今年合作社向66户贫困户每户分红3000元,总额达到了19万余元。
  在问及今年整体收入情况时,“挣了挣了,上半年的损失,下半年都给挣回来了。”他豪爽地回答道。熟悉齐祥福的人都会对他称赞不已,因为他的身上有着陕北人的美好品质,如同那寒冬里的沙棘果黄里透红,坚韧又明亮,总能带给人希望。
  刘贵:吃上“乡村旅游饭”
  59岁的刘贵是吴起街道南沟村村民。在去年7月份全村第一次分红大会上,他家分到了4200元。这事儿现在想起来,他依旧笑得合不拢嘴。
  刘贵清楚地记得三年前入股的事情,起初他并不愿意,认为村子就是个穷山沟沟,发展乡村旅游是天方夜谭。在村干部一遍遍的上门劝说下,刘贵同意拿出3万元试试。三年时间过去了,南沟村现在变成了远近闻名的富裕村,刘贵不仅领到了分红,而且还在度假村里打扫卫生,每月能挣1000元。
  南沟村位于吴起县东南25公里处,村域面积48平方公里,境内分布有绵延数十公里的秦长城,有农业学大寨时期建设的水库湿地,有退耕还林以来形成的茂密林草植被。长期以来,受限于落后的发展理念和小农经济的生产模式,南沟村一直处于贫困边缘,耕地空置、村庄空巢、产业空心的“三空”现象突出,村集体经济基本为零。2018年,南沟村注册成立了吴起县秦风水韵文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2019年7月入股村民领到第一次分红。
  如今,南沟村已建成了集吃、住、行、游、购、娱于一体的生态度假村,走出了一条“支部引领选路子、改革发力搭平台、壮大集体促振兴”的农村集体经济发展路子。今年以来,南沟村共接待游客3万多名,收入突破150万元。
  “当初我家入股了10万元,上次分红了1.2万元,自从度假村开业以来,我在这里上班,每月能挣2000多元,比种庄稼的收入高多了,工作稳定,还能照顾家里。”村民匡志忠一边给前来乘船的游客卖票,一边和记者闲聊起来。
  村民们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为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旅游,让乡村旅游更好地发展,村民们决定创业谋发展,有的计划开店,有的想自费增加新的游玩项目,有的决定把自家的土特产拿出来销售……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过去,光秃秃的黄土地就是压在当地人身上贫困的大山,如今黄土地披上了绿装,包括黄土地上的一草一木以及人们的生产生活也都焕发了新的生机。2015年以来,吴起县通过产业扶贫、生态扶贫和就业扶贫等政策举措,大力发展种植业、养殖业、棚栽产业和农村劳务输出,从根本上破解了农村主导产业的瓶颈难题,全县贫困人口人均纯收入由2015年3950元增加到2020年的10616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