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棚产业成为村民增收产业 苹果喜丰收,农民笑开颜 便捷的乡村交通拓宽脱贫道路 特色种植成为农民的致富产业 农民住进了宽敞舒适的新房 送教上门“一对一”辅导学生 医疗专家上门为贫困户患者检查身体 光伏扶贫让贫困户坐收红利 生态经济林成为农民致富的好产业 通讯员 武小丽 记者 雷荣
宜川县地处黄河壶口瀑布之滨,久居在这里的12万干部群众,在漫长岁月中渴望“脱贫”,期盼“脱贫”,却因各种因素的制约,“脱贫”之梦一直遥不可及。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十三五”期间,宜川县始终把脱贫攻坚作为一项重大政治任务和第一民生工程,尽锐出战,久久为功,全面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积极探索帮扶模式,创新帮扶机制,不断激发内生动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了坚实基础。
“十三五”期间,宜川县成功摘掉贫困“帽子”,告别绝对贫困,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实现了脱贫路上“不落一户、不落一人”的既定目标,干部群众用实际行动书写了一张高质量的脱贫答卷。
脱贫攻坚实现清零目标
2019年5月7日,在平常的宁静中迎来了一个饱含春意的日子:陕西省政府宣布,延安市延川、宜川两县退出贫困县序列。这一历史时刻,在宜川县2931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立起了一块与长久的贫困告别的里程碑。
告别贫困,迎来新生,贫困群众的生活有了全新改善。薛王成是宜川县寿峰社区打虎庙村的“五保户”,无儿无女,孤身一人。宜川县移民办在征求老人意见后,将他安置在了十里坪敬老院。从此,薛王成过上了新的生活,不再是无人牵挂的孤寡老人了。
“在这儿住得好、吃得好,衣服脏了两三天就洗一次。以前家里就我孤零零一个人,连个说话的人都没有。在这里,我们互相都认识,可以一起说话、打扑克,感觉挺好!”薛王成的脸上写满幸福。
截至2020年底,宜川县47个贫困村全部脱贫退出,3093户8082人贫困群众全部脱贫,实现脱贫任务清零目标,贫困人口人均纯收入达到11582元,脱贫攻坚战圆满收官。2016年、2017年、2018年,宜川连续三年荣获“陕西省扶贫绩效考核优秀县区”“陕西省脱贫攻坚工作先进县”“陕西省脱贫攻坚工作成效考核综合评价好的县区”称号。
农村基础设施日臻完善
干净宽敞的水泥路,整洁漂亮的砖瓦房,器材俱全的村广场,还有房前屋后风中摇曳的格桑花,村落周边挂满枝头的红苹果……这些都在无声地告诉每一位来访者,云岩镇北赤村变了,变美了、变富了。
过去,北赤村沟壑纵横,干旱少雨,植被稀疏,生态脆弱。群众吃水、行路、住房困难问题十分突出,是贫困、落后的代名词。如今,水引来了,路修通了,新农村建起来了,村民们的日子富裕了,北赤村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成了远近闻名的脱贫“样板村”。
北赤村是宜川县脱贫乡村蝶变的一个缩影。为了提升农村人居环境质量,宜川县把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建设作为重中之重,严格按照“四达标、四补齐”要求,加强统筹协调,夯实工作责任,狠抓督查落实,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全面改善。
五年来,宜川县累计新建改造提升饮水安全工程401处,实现了供水工程消毒设备全覆盖;实施电网提升改造工程86个行政村324个自然村,建成通村公路5条,修复油返砂公路9条,贫困户饮水安全、贫困村通动力电、行政村道路达标率和移动网络全部达到100%;完成改厕3831户,重点达标村63个、示范样板村9个……
产业扶贫遍地开花
每年夏天,丹州街道办月亮湾都会吸引大量市民前去游玩,这里曾经的玉米地如今变为集采摘、垂钓、休闲娱乐为一体的现代旅游脱贫示范基地。附近的王湾村也由原来的玉米产业调整为大棚瓜果蔬菜产业,农民收入翻了几倍,乡村旅游发展得红红火火。
站在242国道旁,王湾村大棚种植基地的150个拱棚尽收眼底,延安大学派驻王湾村扶贫干部、第一书记张冰雁指着面前的种植大棚:“不要小瞧这些拱棚,村民的致富路全靠它们,这些拱棚每个有相当于6分地的面积,全部免费给村民种植。里面种植的作物有甜瓜、西红柿、草莓等,这些种植物全部天然养成不添加农药,每个棚每年的收入都在1万元到1.5万元左右。”
产业扶贫挑大梁,脱贫致富奔小康。目前,宜川县累计扶持贫困户建新园、改老园3.18万亩,发展拱棚蔬菜、羊肚子菌等特色产业3.42万亩,种植蘑菇、木耳21.35万棒,建成果蔬大棚1075亩,培育脱贫产业基地22个,巩固提升“三变”改革示范点14个,辐射带动贫困群众年户均增收1500元;通过“春风行动”、苏陕劳务协作等招聘会,提供就业岗位1.4万个,实现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1885人。
告别危房住进新房
在壶口镇椿曲行政村龙塬新村,村民冯天兴正在自家果园里忙着,他身后是一排排崭新的平房小院,鲜艳的国旗飘扬在休闲广场上,平坦的水泥路经过每家每户。
“我家原先窝在两条沟道间的土窑洞里,遇上下雨,天天胆战心惊,夜里睡觉根本不敢闭眼。”回想起当时的居住环境,冯天兴仍心有余悸。
丁塬村和早龙村都位于黄河畔上,村民世代居住的是土窑洞、吃的是雨水,出行交通差,生活十分艰辛,是典型的黄河沿岸贫困村。2017年,壶口镇政府积极争取项目,将丁塬、早龙两个村整体移民搬迁,在沿黄公路宜川段的壶口西北塬上,打造了独具特色的龙塬新村。建有房屋71院,安置易地搬迁16户42人、避灾搬迁55户169人。
搬出穷窝窝,过上好日子。五年来,宜川县全面完成656户易地搬迁任务,移民搬迁后续帮扶措施覆盖率、搬迁对象入住率、旧宅基地腾退收回率均达到100%。全面完成2127户“四类重点对象”、3446户“非四类重点对象”危房改造工作,群众安全住房全面保障。2019年,宜川县被延安市政府评为“危房改造先进县区”。
教育扶贫不落一人
12月11日,宜川县城温度已经降到零度以下,但在范佳俊家十几平方米的出租屋里,烧得很旺的炉火使房间甚是温暖。
宜川县儿童育智学校教师李静如约而来,为13岁的范佳俊辅导功课。李静每个月至少来两次,每次两个小时。三年前,范佳俊的母亲在县城租房陪儿子上学,从那时起,李静就开始对行动不便的范佳俊进行“一对一”课业辅导。三年来,这样“一对一”的授课,李静从来没有缺席过。
从2017年开始,宜川县开展教育扶贫工作,为全县23名因残疾、智力障碍等原因无法上学的青少年送教上门,确保教育扶贫“不漏一户,不落一人”,累计资助贫困学生43817人次5010.3万元,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5564人次581.96万元,确保义务教育阶段无辍学学生。
医疗扶贫不落一户
贫困家庭中,因病致贫的占很大比例,其帮扶难度也最大。家住英旺乡啊道村65岁的脱贫户赵福庆,早年因一场车祸造成右腿骨折,这两年受伤处肱骨头坏死,生活步履维艰。在扶贫干部的帮助下,赵福庆进行了两次手术治疗,身体状况日渐好转。
“看病花了5.8万元,医保报销了5.2万元,这样算下来,我们只花了6000元。多亏了党的好政策,要不然真不知道该怎么办了。”赵福庆说。
五年来,宜川县累计发放低保、残疾人补助、留守儿童生活补贴等资金2.142亿元,贫困人口报销医疗费用4234.97万元,住院合规费用报销比例不低于80%,实现行政村村级标准化卫生室全覆盖,做到了各类补助资金应发尽发,应保尽保。
光伏扶贫助民坐收红利
阳光下,英旺乡丁盘村集中式光伏扶贫电站内,一排排整齐的光伏发电板在夏日阳光的照射下发出耀眼银光。在脱贫攻坚工作中,光伏扶贫作为一项重点工作持续推进,使该县贫困户长期受益。据工作人员介绍,按照年均有效可利用小时数1150小时测算,扶贫规模按30千瓦/户计算,可帮扶贫困户148户,每户提取扶贫资金3000元/年,可提取扶贫资金为44.4万元/年,
宜川县光照资源丰富,荒山荒坡面积广阔,发展光伏扶贫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2016年至今,宜川县大力发展光伏产业扶贫帮困,先后建成7.299兆瓦、4.44兆瓦、0.966兆瓦三个光伏扶贫电站,辐射贫困村46个,带动贫困户1330户,户均年收益3000元、收益年限20年。
生态扶贫拓宽增收渠道
青山就是美丽,绿水就是幸福。
宜川县在脱贫攻坚工作中,积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把生态扶贫作为群众脱贫的重要途径之一,坚持把“生态保护”与“农民增收”相结合,统筹生态林业和民生林业,将山地苹果、花椒、核桃、仁用杏等经济林纳入林业工程建设范围,实现了生态林业建设和推进民生改善的有机结合,既保护了生态环境,又增加了贫困户的收入。
“今年的花椒又丰收了。”集义镇流湾头村村民赵文会望着满山的花椒树高兴地说,“不仅环境变好了,收入高了,今年能卖个8万多元哩,一家人的日子越过越有盼头了。”
五年来,宜川县全面落实国家生态补偿政策,不断拓宽贫困群众就业增收渠道。累计为贫困群众兑付退耕还林完善政策资金794万元、新一轮退耕还林补助资金92万元;兑付公益林生态效益补偿金44万元;选聘护林员292人,每人每年发放工资7500元。
民生连着民心,民心凝聚民力。站在“十四五”新的历史起点上,宜川上下齐力,和衷共济,在新一轮的发展大潮中再一次扬帆起航,奋勇前进,打好巩固提升奔小康新战役,奋力开启新时代全面小康新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