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们在上音乐课 ●护士在给患者作背部护理 ●西安交大二附院和县医院在隆坊镇联合义诊 ●龙乡音符 ●隆坊镇中心幼儿园一角 记者 樊小帅 通讯员 白冰 寇银萍
5年栉风沐雨,5年砥砺前行。2020年是“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翻开龙乡儿女的“民生档案”:“孩子搬进新校舍”“就医更方便”“路通了”“出门更便捷”……一件件看得见、摸得着的实事,犹如滴滴惠民雨露滋润了广大百姓,汇聚成了家门口的幸福。
百姓的感受是“阅卷”的分数。近年来,黄陵县始终把解决民生问题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赶考”路上,黄陵县民生事业的发展从有到优,工笔绘就小康新图景。
以爱为底色,做有温度的教育
鲁迅曾说过:没有爱就没有教育。黄陵县新区幼儿园在教育教学发展中,主张让教育充满关爱和温情。
1月4日,晨光熹微。寇福生哼着小曲,把小孙子送到黄陵县新区幼儿园,刚到校门口,这位小朋友就迫不及待地扑进了“园长妈妈”的怀抱。
寇福生是住在黄陵县新区的一位退休老教师,也是一位专职带孙子的“家长”,说起孩子们上学的环境他总是滔滔不绝。
要做有温度的教育,需站在儿童视野的高度思考问题,空间营造尤其如此。走访黄陵县新区幼儿园,只要稍微留意就能找到丝丝痕迹。这里除了宽敞明亮的科学区、美工区、木工坊、建构区、图书区等,还设计有高标准的户外活动场地,能极大地满足幼儿体验自然、自主探索、锻炼身体的户外活动需要。
“让小朋友在开放、灵活、多变的空间中释放天性、感受自然、快乐成长是我们的初衷。”黄陵县新区幼儿园园长杨晓芳说。
随着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农村的孩子们通过信息化教学手段,同样感受着爱的教育和更加精彩的世界。
“这就是神奇的浮力!”近日,黄陵县隆坊中学物理教师李超制作了一个小小的动画,在课堂上通过电子白板演示给同学们看,顿时将浮力这个抽象的概念讲活了。
“原来校舍简陋,一根粉笔、一块黑板就是教学工作的标配,现在从农村到城镇,语音教学室、音乐室、美术室、舞蹈室、多功能餐厅、录播室等一应俱全,为孩子们提供了优越的条件,也实现了现代化教学。”说起黄陵教育的变化,已在三尺讲台坚守了32年的陕西省政治特级教师姚永刚见证了黄陵教育的蜕变和发展。
教育的一头连着民生,一头连着发展,是千家万户的目光所系。
“雨彤,这是你们的新校区,从明天开始你就要和弟弟在新校区上学了,以后妈妈再也不用骑电动车送你了。”家住张湾小区的一号煤矿掘进五队职工郭峰最近一直沉浸在喜悦之中。
郭峰家不仅搬出了那间租住了4年且只有30平方米的民房,住进了水、电、暖、天然气、网络一应俱全并经过装修的廉租房,而且孩子还上了家门口的新学校——店头镇第二小学。
“你看我们的学校,新的教学楼盖起来了,塑胶操场建起来了,功能齐全的师生餐厅,各种教学设施也配齐了。虽然是乡下学校,但比城里的很多学校建得还阔气。”谈起学校教学条件的改善,黄陵县店头镇第二小学副校长王永民喜不自禁。
除了优越的硬件设施,店头镇第二小学还秉承“让每个生命绽放精彩”的教育理念,努力发现每个孩子身上的“闪光点”,让每个生命绽放精彩。
“关心活生生的人,而不是冰冷冷的分,教育才能温暖,有温度!”店头镇二小教育人眼中,最好的教育就是有温度的教育。
该校创造性地将“红色文化”“黄帝文化”“绿色文化”等融入拓展课程,开办了创客空间、航模、陶艺制作、围棋等精彩课程,挖掘每个学生的不同潜力,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得到差异发展,实现幸福化教育。
为了让全县中小学校教育质量得到同步提升,黄陵县建立了5个义务教育学校合作联盟,将联盟学校的先进管理理念、优质教师资源、教育教学研究、现代化设施设备进行共享,让全县孩子在家门口接受最优质的教育。
此外,为了让教育质量得到进一步提升,黄陵县还“借梯登高”,把外面的优质教育理念和思路“请进来”。2014年,黄陵中学与西安高新一中签订了合作办学意向,在黄陵中学开设了高新部,在教育教学及管理中与西安高新一中同步、同型、全程监管、无缝对接;2017年黄陵桥山中学与西安高新一中合作办学。桥山小学与西安后宰门小学达成了“名校+”的合作办学,县幼儿园、新区幼儿园与陕西师范大学附属幼儿园达成合作办学,极大地丰富和改善了黄陵的教育资源和环境,让黄陵学子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
幸福摸得着,身边的省级医疗资源
病有所医是生命最朴实的需求,只有守得住健康,才能乐享人生的锦绣繁华。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骤然来袭。
黄陵县迅速启动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一级响应,第一时间成立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工作领导小组和指挥部。广大医务工作者迅速返岗,投入战斗。710名医护人员、疾控人员挺身而出,奋战在最前沿。广大党员干部群众闻令而动,守护万家灯火。
全力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千方百计复工复产,多措并举促进就业……疫情面前,黄陵县全力守护13万群众的平安与幸福。
以人民为中心,一切为了人民,被实实在在落实在了行动上。
2020年12月14日,黄陵县人民医院门诊大楼里排着长长的就诊队伍,每周的这一天是交大二附院专家坐诊的日子,有就医需求的患者都纷纷赶来排队挂号。大屏幕上滚动显示着内科乔义超、骨科李瀛等6名教授的坐诊信息,患者们有序地等待就诊。
“现在在家门口就能找交大二附院的专家看病,省去了去大医院看病排队的辛苦,真是方便。”家住黄陵县店头镇的刘紫燕说出了黄陵广大老百姓的心声,身边有了信得过的“健康守护神”,一般不用去大医院就医了,这样既省事又减轻了经济负担。
只有更精准,才更公平、更温暖,才能将惠民实事办到百姓的心坎里。借着公立医院改革的东风,黄陵县人民医院和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结成全面托管。交大二附院分批次派出专家团队和管理团队到黄陵县人民医院坐诊、进行管理,医疗、教学、科研等全面步入正轨。
乡镇卫生院是农村老百姓看病就医的主要场所,是三级医疗体系重要节点。近年来,黄陵县12家基层卫生院着力加强医疗服务能力建设,构建分级诊疗服务体系,全力为辖区群众提供优质、高效、安全、便捷的医疗卫生与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为百姓筑起一道健康防线。
村级卫生室是我国三级医疗网的“网底”,而乡村医生就是群众身边的“健康守门人”。
阿党镇河堤村乡村医生李春丽每天从早忙到晚,为村子里的老人量血压、测血糖,有时碰上一两个调皮的小孩子,她还要进行清创、消毒。
从赤脚医生到专业人才,从窑洞到卫生室标准化建设,基层卫生事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像河堤村这样的卫生室黄陵县还有182个,每一个卫生室都有一个像李春丽一样尽职尽责的乡医。
一个个医疗机构的有机更新,一系列为民健康新举措的实施,已为龙乡百姓的健康筑起了“新屏障”。
如果说县乡村三级医疗体系让群众“病有所医”,那么,城乡居民医疗保险的实施就是让百姓“医有所保”。目前,全县12家基层卫生院、183个村卫生室及两家县级公立医院全部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实现了县乡村一体化管理,严格执行网上基本药物采购,门诊执行一般诊疗费制度,让医保政策最大限度地释放“红利”。
幸福享得到,龙乡通途踏歌行
“看着这宽敞的大桥和道路,心里就舒畅,现在出门去哪都方便多了,村里的苹果、玉米销售也不再受交通不便地影响了,咱政府可是为我们老百姓做了件大好事!”在新建成的327国道旁,家住黄陵县田庄镇北巨头村的村民王会强难掩心中的喜悦。放眼望去,宽敞笔直的道路串联田庄镇和桥山街道办20多个自然村,激活了一个个“有颜值又有产值”的美丽乡村,书写出一个个村庄的美丽蝶变。
这些年,在黄陵这样如火如荼的道路建设并未停歇。
2016年1月22日,西延动车首次停靠黄陵站,黄陵正式迈入动车时代。黄陵至西安铁路出行时间由原来的5小时缩短至80分钟左右,黄陵至延安铁路出行时间由原来的2小时10分钟缩短至50分钟左右。
黄店川道快速干线二期工程建成,连接起黄陵新城区和老城区,并与此前建成的黄店川道快速干线相连,直通西延高速。
2018年西延城际高铁黄陵站的建设正式列入规划。
大道筑坦途,包茂高速、西延高速、210国道、327国道、西延动车、甘钟线,南下北上、东进西出,条条道路任驰骋,黄陵外通的路径更加多元化,“融入大西安、跑出加速度”。一日看尽长安花,黄陵人的出行半径一天比一天扩大。
一条条纵横交错、任游驰骋的道路背后,凝聚着黄陵人民的辛劳和汗水,见证了黄陵交通日新月异的变化,又恰似一串串跃动的音符,奏响了黄陵加快交通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宏伟乐章。
走在黄陵,听到老百姓最多的感慨是:交通越来越好,以前不愿意折腾的事儿,现在变得简单了。几年间,桐店路、上畛子至五里墩改建、腰坪至建庄公路相继实施并完成。香黄路隆坊至南道德公路建成,黄陵北线交通动脉通畅无阻。田庄至梁峁公路改建工程、隆坊至阳台公路改建工程、吴家塬路完工,在家门口发生的变化,让群众的生活更便捷。
“出门硬化路、抬脚即上车、日行千里路”的梦想在黄陵乡村变为现实。“路修好了之后,我们村70%的人家都买了车,村里出去的年轻人到周末带着娃反倒是往村里跑,让娃看看农村风光。而且现在电商已经进村了,中国邮政、京东快递直接送货上门,群众收递东西都方便。因为一条路,我们川道群众的生活方式和以前不一样了。”一条路,一端牵着远方,一端牵着百姓的期盼,隆坊镇冯家河村党支部书记李宝成的念念不忘终成回响。
听到一线交通建设者最多的感慨是:建设要求越来越高,他们需要不断学习新工艺,以保证交通工程的品质。
听到管理者最多的感慨是:看到这么多工程开花结果,经济发展受益,百姓出行便捷,他们从内心感到骄傲。
今天,黄陵已经形成“四纵六横”的公路网络体系和“两纵一横”的铁路网络布局。大道如虹,阡陌交错。一条条铁路,一条条公路,宛如一缕缕长长的丝带,穿过田园沃野,延伸到千家万户的门前,交通变迁跑出发展加速度,产业“一路飘香”。
沐浴冬日的暖阳,从县城出发,沿着公路,车轮下是平坦的农村公路,空气中的水汽散去后,露出了大山与松柏的清透。
田庄镇梁峁村的群众每当提起过去,都会说一句:路不好。用村民周宁的话来说,“山路十八弯,村里人种的农产品想变成钱,太困难,日子过得紧张。”2016年动车站建成,2018年田庄至梁峁路建成,去县城的公交车一天差不多10趟,现在去县城坐公交车20分钟,山货进城想去就去。走上脱贫路,今昔两重天。
周宁说:“村子一下有了生机,我们发展了金银花、翡翠犁和小龙虾,还有群众在靠近动车站的商铺做生意,都有收益,大家的日子越过越好了。”
“奋斗着,幸福着。日子越过越舒适,生活越来越有奔头,生活在黄陵越来越幸福。”这是众多黄陵人民的真实生活体验。一件件惠民实事的落实,化作一份份温暖人心的民生“清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