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大刀原名郭修文,退休前在河南省话剧院从事舞台美术、影视美术工作。因40余年来专注汉画像砖收藏和研究,圈内人称“郭汉砖”。
“快八十啦,腿脚有些不灵了。”在话剧院家属楼里,郭大刀一手拄着拐棍一手扶着楼梯,领着记者来到他在四楼的家。不大的两居室里,摆满了汉画像砖及汉代陶器,还有相关画册、书籍。“退休后,我和老伴,平时住在上海女儿家,这里成了收藏汉砖的仓库,取个名字叫‘阅汉堂’。”
砖片作珍藏
“这就是我收藏的第一块汉画像砖,表现的是汉代官吏乘车用马的规制。”老郭讲起这块汉画像砖的来历及收藏的经历。
那是1975年的初春,他借了辆自行车到郑州东郊一个小乡村踏青,见村头有一村民正在用一块大砖砌猪圈墙。趴上去仔细一看,砖上有浮雕,内容有人物有车马。
“这不就是在博物馆看到过的汉画像砖吗?”有美术基础的老郭,一下子就喜欢上了。他跟村民一商量,买了200块新的红砖给老乡,汉画像砖就给了他。这块一米多长、四五十厘米宽、20多厘米厚的砖,就是老郭收藏的第一块汉画像砖。
“汉画像砖是一种特殊的建筑材料,它是汉代人造墓用的,砖上绘画、雕刻、模印的汉画像,反映了汉代人事死如事生的世界观。”老郭被汉画像砖深深吸引了。那时,郑州周边的农村平整土地时,常常会有汉墓甚至汉墓群出现,村民也不知道这些造墓的砖是文物,就拉回家砌院墙、垒猪圈。老郭听说哪儿有砖就追到哪,经常一跑就是四五十里。
家人成藏友
“你身后这块砖上,有幅《狩猎图》。你看画面中的人,骑在马上俯冲而下,跑鹿上坡蹿跃;猎人拉满弓、箭在弦,志在必得,跑鹿回望猎人惊恐狂奔,吓得两只鸟惊叫高飞。”老郭指着画面,仿佛是在给当时的狩猎场景作现场直播。汉画像砖豪迈浪漫的艺术张力、活力四射的动感画面、震撼人心的恢宏气势,不仅令他难以释怀,也慢慢吸引了他一家人。
老郭的爱人退休前是话剧院的编剧,女儿现在是一所艺术院校的教授,几十年来他们成了老郭的藏友。工作之余,老郭就会泡上一杯好茶,请出他的宝贝,跟家人一起品茶赏宝:农耕的、狩猎的、格斗的、对弈的……收藏成了家庭生活的内容,藏品成了家里须臾不离的物件。
拓片赠知己
“与汉画像砖2000多年历史比,我是匆匆过客,不是我收藏它,是它收藏了我。”63岁那年,老郭决定把自己收藏的汉画像砖进行整理,打出拓片结集出版,“把珍贵的汉画像砖画像拓下后,再把原物封存保护起来,既能保护文物,又能传扬优秀传统文化。”
把汉画像砖搬出来摆好,用水喷湿,然后铺上生宣纸,用鬃刷轻轻扫平,再用湿毛巾按压,使得纸和砖紧密结合,让图案凸显出来,待纸微青泛白八分干时,再调墨上包,千拓万点,层层湿墨。
老郭打制的拓片逐渐被很多人喜欢,先后在上海多所大学进行汉画像砖拓片专题展出,后又在郑州美术馆、福建美术馆等地展出,还应邀在同济大学开了汉画像砖拓片专题讲座。随着老郭收藏的知名度越来越高,有不少人要买他的汉画像砖。对此,他态度很坚决,“这是属于历史的,一块都不卖,要完整地捐给国家。”但对于真正懂汉画像的,老郭经常慷慨地以汉画像砖拓片相赠,以图会友,把共赏者引为知己。
“愿更多的人参与保护汉画像砖,喜欢汉画像砖拓片,热爱汉画像艺术。”郭大刀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