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5版
发布日期:
桥山沮水带笑颜 幸福定格百姓脸
—— 黄陵县脱贫人物素描
    ● 赵玉芝的儿子王传超在做豆腐
    ●村民在烧苍术须
    ●柴应得的新家
  记者 樊小帅 刘阳 通讯员 白冰 刘会云
  桥山脚下,沮水两岸,幸福在流淌。
  圆梦“十三五”,挥别贫困,擦亮“陕西十强县”名片,生活更有尊严和底气。
  “日子有奔头,连空气都是甜的。”新年临近,黄土高原滴水成冰,但在黄陵县田庄镇安沟村的柴应得家里,却温暖如春。靠着移民搬迁政策,柴应得一家人不仅搬进了105平方米的新房,还用上了暖气、热水器和抽水马桶。
  “过去住的土窑洞,烧土炉子,哪有这么暖和!”柴应得笑意盈盈。
  5年来,一场涉及全方位动员、全社会参与的脱贫攻坚战役席卷龙乡大地,无数个体和家庭的命运发生了巨变,生活犹如换了人间。
  数据显示:2020年黄陵计划脱贫的329户441人贫困人口,已全部达到脱贫标准、实现稳定脱贫,13个贫困村在2019年底全部退出,全县贫困村和贫困人口全部清零。
  仲冬时节,龙乡之野,一幅幅精彩的美丽乡村画面和脱贫故事,让人耳目一新。
   1 豆腐坊磨出新生活
  “想做出口感柔软的豆腐,不仅要选用上好的豆子,还要用柴火烧。”天还没亮,赵玉芝一家就忙活开了。
  赵玉芝照看豆腐锅,儿子王传超操控三联磨机,丈夫王本领掌管火候,一家人虽然忙碌但分工明确,不久后豆香便弥漫了整个豆腐坊。
  今年53岁的赵玉芝是黄陵县双龙镇杜洛尾村村民。2009年和2012年的两次车祸,不仅让她失去了一条小腿,还欠下一屁股债。
  突遭变故的家里顿时乱作一团,一双儿女的学费全靠她从豆腐坊里挣。2015年,赵玉芝家被识别为建档立卡贫困户。
  “当时不知道该怎么办,但我是家里的顶梁柱,必须振作起来。”赵玉芝说。
  出院4个月后,赵玉芝装上了义肢,倔强地撑起了这个家。在村委和帮扶干部的帮助下,赵玉芝申请到5万元产业扶贫免息贷款,新建了3间厂房。
  “干部真心实意帮扶,咱也得争气啊。”说干就干,在接下来的一个月里,总能看到赵玉芝去店头镇和双龙镇推销豆腐的身影。
  “来回100多里路,我妈她冻得连三轮车的车把都握不住。坚持了一个月,硬是打开了市场。”讲述着推销情景,女儿王金娥眼里布满了泪花。
  凭着不服输的闯劲、娴熟的手艺、与人和善的品格,很快,赵玉芝家的豆腐在周边乡镇打响了品牌。
  “经历有多苦,结果就有多甜。”几年来,从最初的0.8元/斤到2元/斤,产量从每天生产不到20公斤到近500公斤,运输工具从架子车到三轮摩托再到面包车……
  “这不奇怪,玉芝做生意讲诚信。每次有新豆子供来,她全家先要试吃。”“可不是嘛,有一次,供货商换了豆子品种,做出来的豆腐发红,她就连续两天倒掉了1000公斤豆腐,说不能砸了牌子。”几个邻居围在一起,你说一句他接一句地说出了赵玉芝成功的“秘诀”。
  从幸福美满之家到建档立卡贫困户,再到顺利脱贫,“就像做梦一样。”赵玉芝说。2018年,在政府的帮扶下,豆腐坊又扩建了,还上了新设备。如今,赵玉芝和老伴、儿子每天4点起床把豆腐装车,赶6点前要送到几个乡镇的批发市场。回家后又一头扎进厂房,泡豆、洗豆、滤渣、出浆,一直忙到下午两三点。
  时间无声,岁月有痕。如今,赵玉芝家的豆腐每日可净赚800元左右。借来的启动资金早已还清,她本人也先后被授予“延安市圣地最美之星”“黄陵县脱贫之星”等多项荣誉,成了十里八乡的名人。
  新的一年,赵玉芝还有自己的小心愿:新年里能打开黄陵县城的市场,让豆花香味飘进更多人家。“接下来我想在县城买套房,给儿子娶媳妇用。”她乐呵呵地说。
   2 中药材成了“致富宝”
  “小时候,野生苍术在山上非常多,我在上山砍柴时总能看到。”朱忠孝说。
  苍术是中药材。近年来,店头镇建庄村依靠种植苍术,让本村及周边村民有了可观收入,走出了一条产业扶贫路。
  朱忠孝和他的社员就是苍术种植的受益者。建庄村被群山环绕,环境优美,但也穷得让人心痛。长期以来,村民的日子似“一潭死水”,看着经年种植的玉米没有多少收入,朱忠孝便想起了山上的野生苍术。
  于是,2017年朱忠孝来到汉中市佛坪县苍术种植加工基地进行考察,他惊喜地发现那里种植的苍术品种和黄陵山里的野生苍术品种几乎一样。在兴奋之余,朱忠孝决定在村里试种苍术。
  随后,朱忠孝带领忠茂药材种植专业合作社的21户群众开始种植苍术,抱着投石问路的想法,当年一共种植了56亩,其中7户贫困户共种了10亩。
  “苍术是多年生的植物,根茎能入药,种子也紧俏。为了让药材长得好,我们合作社种植到第三年才开始小面积挖药材,还有许多种植户到第四年才准备挖,这样的药材无论是质量还是重量都更称心。”朱忠孝说。
  苍术全身都是宝,虽然前两年没有成熟的药材,但是种子当年就有收益,每亩能产种子20多公斤,每斤150元,贫困户种植苍术每亩政府还补贴500元。
  春种、夏耘、秋收、冬晒,每个阶段有每个阶段的管理办法,技术由合作社提供,贫困户有分红,还可以在合作社务工。
  贫困户赵淑云家里的活早早务弄完,就给合作社干活。“锄草、采籽、挖药,都是农家人长干的活,去年劳务挣了8000多元,还不耽误家里的事,家人都高兴。再养些羊,有事干才有盼头。”赵淑云对生活充满了信心。
  别看苍术现在“火”,虽然一开始村民都说种苍术的效益好,但是只有拿到钱心里才实在。
  “种了3亩多的药材,去年冬天挖出来,晒干、拾掇干净,这次卖了5.7万元,苍术能种。”收入好,对种植苍术的贫困户熊学德来说是吃了定心丸。
  “种了几十年地,第一次觉得我们的地这么能挣钱,关键是找对了方向。”村民朱新朝说出了很多人的心里话。
  经过近3年的发展,合作社的苍术种植面积达到220多亩,建庄村6个小组的种植面积达到1700多亩。
  说话间到了中午,记者跟随朱忠孝回到了家里,只见院子里放满了刚挖回来的苍术。“生活美着呢。”朱忠孝说,“有了崭新的生活,感到格外充实。新的一年,我们合作社打算扩大种植面积,争取挣更多的钱,把日子过得更好。”
  3 脱贫路上手牵手
  夕阳西下,当刘东升修剪完果树赶回家时,妻子黄小艳正在做饭。小白菜熬洋芋、蒜苔炒肉、家常豆腐,一份份热腾腾的饭菜上桌,香味儿直往鼻子里窜。
  刘东升是隆坊镇花家庄村人,家里种着6亩苹果,日子虽不算富足,却也衣食无忧。然而,2018年2月6日,7岁的儿子刘新艺突发疾病。
  “刚开始还以为孩子得了重感冒,打了针、吃了药,症状反倒更严重了。”刘东升感到不对劲,立刻带儿子去大医院做检查,结果诊断为白血病。
  一场病打破了刘东升原本平静的日子。高昂的医药费让并不富裕的他束手无策。“去西安治疗,130斤的人半个月瘦了15斤。签字时手一直抖,字写得歪歪扭扭。”回想那段日子,刘东升眼里不由得噙满泪水。
  联系干部杨正元得知这一情况后,便积极帮其在“水滴筹”发布救助信息,仅用了2天时间,便筹集到近4万元,解了燃眉之急。
  此后一年半的时间里,当刘东升全心照顾儿子时总能看到杨正元等帮扶干部的身影。“是你们帮我娃筹集医疗费,还办理了大病救助补贴、争取贫困救助金……你们就是我的亲人。”看着忙前忙后的帮扶干部,刘东升掉下了眼泪。
  “孩子恢复得不错,大人要坚强起来,无论什么时候,信心不能倒下。我们会协调帮助娃的后续治疗、费用报销等,你就安心照顾娃。”一旁的杨正元不时鼓励着刘东升。
  在“两包一联”政策的帮助下,刘东升看病的费用不仅报销了70%,每个月还可享受1700元的低保费,每年享受5000元的民政救助金等政策补贴和公益性岗位收入……时过境迁,刘东升算起“两包一联”以来政府为自家的投入,惊讶得连连咋舌。
  “如今,儿子的身体也逐渐恢复,在店头小学上了学,为了方便照顾孩子,帮扶干部又帮我老婆就近找了一份保洁员的工作,这让我们一家人太感动了。”2019年,刘东升家纯收入5万多元,人均纯收入达到1万多元。这位曾经看不到生活希望的陕北汉子,如今又挺直了腰杆……
  在隆坊政府的帮助下,刘东升又养起了中蜂。“政府不仅提供免费蜂箱、教我技术,去年还帮我卖了2000多元的蜂蜜,只要我勤劳肯干,一定能致富。”接下来,刘东升想再加一把劲,给家人更好的生活。
   4 家门口就业有“钱景”
  “院子里盖起了6间大平房,2018年还把房子装修了一番,总算过上好日子啦。”近日,记者来到索洛湾村采访,第一书记郭耀孔径直把记者领到了余义江家的院子里。
  院子很宽敞,6间平房也装修时尚。正值晌午,余义江一家子正在吃饭,还有几个邻居端着饭碗来串门。外面气温骤降,屋内却是一片热闹。
  “其实,当年索洛湾也是个穷村子,乡亲每个月都要去邻村借米面。”余义江感慨地说,“如今可好了,液晶电视、布艺沙发、大理石茶几,这些好像是在做梦一样。”
  余义江的回忆像放电影似的交织出两个画面:一个是年轻时记忆中的酸苦,还有一个是对现如今生活满足的表达。
  59岁的余义江祖祖辈辈生活在索洛湾村。20年前,这里一片荒凉,比寒冬更凌人的是深度贫穷。直到2000年,索洛湾村迎来了发展的春天。
  为了解决温饱问题,余义江跟着村里先后发展养殖、烤烟、水稻、棚栽等产业,并加入了村里的合作社。2014年,索罗湾村趁着黄陵矿业公司二号煤矿建设的东风,建起了停车场、洗车场、运输公司,让索罗湾村收获了第一桶金,当年收入70万元;第二年利润超过100万元。
  “停车场修起来后,我就去干收费工作,这一干就是许多年。”余义江说,村集体经济有了积累,群众也得到了第一次集体分红,最多的一年每人分到1.7万元。
  随着村集体经济的盘活,索洛湾村修起了学校,铺了水泥路,安了太阳能路灯,为群众发了米面油,安装了电话、有线电视,办了养老保险和新合疗,发了电视机、电冰箱……村民“揭缸见底”的日子渐渐远去。
  说起如今自家的收入,余义江一下子提起了神,掰着指头算了起来:“每个月,我在停车场上班挣1700元,儿子在电厂上班挣5000多元;每年给森林公园流转土地费1200元,年底还有5万元分红……”
  如果说停车场、洗车场、运输公司等让索罗湾村富了起来,那么黄陵国家森林公园的开工建设,让索罗湾村在打造美丽乡村的同时,也成了城里人向往的世外桃源、度假胜地。
  “我们村开发了鱼池沟、沮河漂流、仿古牌楼等项目,建立了半亩田生态园、生态花园餐厅和采摘园,打造了集吃、住、娱乐、观光于一体的旅游产业链条。”说起村里的变化,索罗湾村人不禁感叹:“幸福原来是这样子!”
  “索洛湾村在‘十四五’时期怎么发展?”索洛湾村党支部书记柯小海给出了答案,“在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中实现高质量发展,走出一条具有索洛湾特色的‘两山’实践之路。”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如今,走进索洛湾,一栋栋整齐的砖房在蓝天白云下格外醒目;一张张黝黑的脸庞上眉目舒展,一个个庄稼人露出憨厚的笑容,传递出他们对生活的满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