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3年6月,周恩来总理在延安 电影《周总理回延安》剧照 电影《周总理回延安》剧照 1973年6月,周恩来总理在延安凤凰山革命旧址接见在延安插队的北京知青代表 (资料照片) 周恩来,这是一个光荣的名字、不朽的名字。每当我们提起这个名字就感到很温暖、很自豪!
——习近平
在延安这片古老、厚重的黄土地上,以毛泽东、周恩来等为代表的老一辈革命家生活战斗了13个春秋。离开延安,在北京工作的周恩来一刻也没有忘记延安,1973年6月9日,身患重病的周恩来总理肩负使命和老一辈革命家对革命老区人民的牵挂情怀,回到阔别26年后的延安,受到了延安各界群众的热烈欢迎。本期关注,让我们共同回忆周总理和延安发生的一些故事。
听北京知青汇报延安情况
何立群是一名北京知青,1969年1月报名去延安插队,2月4日到达当时的延安县李家渠公社高峁湾大队插队落户。插队的第二年初,何立群回京探亲,在此期间,何立群与周总理同在延安插队的侄儿周秉和一起向周总理汇报了知青在延安插队的情况,以及延安当地人民的生活状况。
汇报是在中南海进行的。那一天,周总理和邓颖超一起接待了何立群与周秉和。周总理先是对他们响应毛主席的号召上山下乡十分赞赏,并详细地询问知青和延安当地人民的情况。何立群说,火车刚接近西北地区,楼房、工厂就看不到了,满眼是高高的黄土坡和稀疏的窑洞。从铜川换汽车到延安,第二天卡车又送他们到李家渠公社,贫下中农用马车接他们到高峁湾大队。刚到队上,晚上没有电灯,又是土窑,不习惯,又累,几个同学都哭起来。何立群说,虽然生活苦,但知青们的适应能力很强,没过几天就熟悉了环境,开始上工了。
周总理问:“当地种什么庄稼?有没有副业?”周秉和说,他们队里位置比较偏僻,种的是糜子、高粱、小麦,收成不高,副业很少,仅仅是私人养点猪、羊、鸡,工分低得一个工还不够一根冰棍钱。何立群说,他们队位置好一些,在马路边上,队里有许多副业,马车拉煤往延安城送,地边河滩上种蔬菜和西瓜,吃不了就卖出去;许多妇女儿童为公路队砸石子也可以赚点钱。周总理点头说“:那你们队的农民生活要好得多。”
何立群与周秉和说,知青干劲很足,没有多久各种各样的活儿都会干了,而且大部分知青干活不偷懒,上进心强。周总理听了连连点头,赞许他们锻炼了本领,也锻炼了意志。听说知青们学会了做饭,周总理笑着说:“好!好!你们学会了独立生活,也学会了克服困难。青年人只有经过实际锻炼才能挑起革命重担。”
周总理还非常详细地询问了知青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当他得知因医疗条件落后,有的知青生病后无人照顾,只能自己照顾自己,还有的知青管不住自己,打架闹事,他非常吃惊,很关切地问公社和县里有无派人来管理知青。
谈到陕北人民,何立群与周秉和说,陕北虽然穷,但人民热情淳朴,有乐观精神。他们像父兄那样教知青们干农活、打水、做饭,经常请知青到家里做客。他们最好的饭是羊肉胡萝卜馅的饺子。公社演电影,老乡们会带知青走十几里地去看。电影散后大家结伴而行,他们打着手电领路,有说有笑。这种乐观情绪成了知青们安心插队的精神支柱。周总理听到这里欣慰地笑了。
何立群与周秉和也如实谈起农民生活很苦,穿的大多是自织的粗布衣,而且十分破旧。有的小孩还穿不上衣服,全家几口人盖一床被子。当听到何立群说到队里天天能碰到从别处过来要饭的,延安城里要饭的更普遍时,周总理脸色很不好。沉默了好一会儿,然后说:“解放这么多年了,还这样?我都不知道呀!”何立群见周总理心情沉重,就赶忙岔开了话题。说她很喜欢延河水的秀丽壮观,还说起他们参观枣园、杨家岭的观感。这勾起了周总理对当年的回忆,他和邓颖超都感慨地说,离开延安那么多年了,真想回去看看。
吃饭时,周总理又问了何立群与周秉和许多问题,比如延安当地农民养羊的多不多、羊毛是不是自产的、劳动用什么工具、人口多不多、有没有种树等等,何立群与周秉和就所知道的一一作了回答。
与延安地区插队青年座谈
延安的贫穷落后,让周总理倍感震惊;北京知青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令周总理忧心忡忡。很快,周总理便围绕延安的经济建设、老百姓生活的改善和加强北京知青的管理教育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1970年3月,国务院在北京召开了延安地区插队青年工作座谈会。会议深入讨论并研究解决插队知青的管理教育工作和迅速改变延安贫穷落后面貌的问题。3月26日下午,周恩来在中南海接见全体与会人员。他在讲话时说:“我一听插队青年谈起延安的情况,心里就非常难过,我们做具体工作的怎么向毛主席交代?全国解放20年了,北京这样好,延安却那样,怎么行呢?怎么对得起延安人民?”
为贯彻落实延安地区插队青年工作座谈会精神,国家农业部、冶金部、水电部、建材部、煤炭部、八机部、石油部和北京市革委会研究制定了支援延安建设“五小”工业的具体项目。按照边勘察、边定点、边设计、边基建的原则,北京援建延安的“五小”工业项目顺利展开。先后建成延安钢厂、子长铁厂、东风化肥厂、丝绸厂、姚店电厂、利民毛纺厂、颜色织布厂等。
当时,延安的每一座工厂都活跃着北京知青的身影,当时的延安钢厂由于北京知青众多,号称“小北京”。与此同时,北京市给延安支援了大量物资,有手扶拖拉机、碾米机、排水泵等20多种、1.4万余台,深刻改变了延安人民的生产生活方式。
回延安
1973年6月9日,延安人民为一件大事兴奋地奔走相告,敬爱的周恩来总理要来延安了。
上午10时许,周总理与外宾乘坐的专机缓缓降落在延安机场。周总理下了飞机,乘车时看到沿途熟悉的宝塔山、清凉山、黄土高坡和坐落整齐的窑洞,看到围着白羊肚头巾的老乡。将外宾送到延安宾馆后,周总理到地委招待内宾的第一招待所下榻。下车后,周总理同招待所接待人员一一握手,然后进了五院509室。当他进门看到茶几上摆着红枣、核桃、苹果等延安土特产时,先是一怔,接着拿起一颗大枣,久久地端详着。看得出,周总理见到熟悉的延安大枣,心情很不平静。
下午,周总理陪同外宾参观了凤凰山等革命旧址。在展厅,外宾指着当年照片中的周总理,表示钦佩时,周总理谦虚地打趣道:“我那时还是个‘娃娃’嘛。”当讲解员指着毛主席与延安文艺座谈会代表的合影,让周总理辨认坐在毛主席身边的人是谁时,总理仔细端详后说:“是田方同志嘛,北影厂的厂长,《英雄儿女》里的政委嘛。”
晚上,在餐厅举办有省地领导参加的招待会。会上得知延安不少地方温饱问题还没解决,周总理眼中含泪,自责地说:“我这个总理没把工作做好,延安人民受苦了。”他提出延安要三年改变面貌、五年粮食产量翻一番的要求,问当地领导能否做到,大家一致表示,一定做到。周总理高兴地说:“好,五年后我一定再回延安。”
会后,周总理回到509房间,从北京发来的电传一份接一份地摆在桌上,总理连夜批示,凌晨4时,曙光微露,才得以休息。
10日清晨,周总理来到一所院子里晨练。他先是绕花坛缓跑,然后大步来回走动。早餐时间到了,服务员史红梅走到周总理面前向总理问好。周总理问史红梅家乡在哪儿,史红梅回答子长县。周总理说:“瓦窑堡,好。是出煤的地方。那里的群众生活怎么样呀?”“还可以,只是还有一部分群众的生活还很贫困。”周总理抬起头,心情沉重地向远方望去。
吃完早餐,周总理陪同外宾去参观宝塔山。在过延河时,吉普车淤在泥中。当地老乡上来围观,见是敬爱的周总理,一声招呼,竟把吉普车抬过了河。周总理感动地说:“延安人民真好啊!”
周总理来延安,不忘北京知青,在党中央当年所在地枣园接见了枣园公社的北京知青代表。
午后,周总理要离开延安了。他向招待所服务员握手告别后走下台阶。在台阶上的服务员大声说:“周总理,向毛主席问好!”总理听后,又返身登上高高的台阶,握住服务员的手,说:“谢谢!我一定把你的问候带到。”然后再次走下台阶。
红旗车在接待人员的挥手告别中,驶出招待所大门。
周总理的专机临行前,延安的党政负责人表示希望总理再来延安视察。周总理严肃地说:“除了两种情况,一是我犯错误被打倒,二是身体不允许。除此之外,一定会再来的。”
专机在延安东关机场起飞后,沿延安城绕飞了一圈,向延安人民告别,然后飞离了延安。令人没有想到的是,这是周总理最后一次来延安视察。
据当时接待周总理的服务员史红梅回忆,周总理日常用品是从北京带来的。一只水杯,上面印有:品茶共尝、中国制造字样;一条毛巾,用得快要磨破了,拿起来能照见对面的人;还有一条毛巾被,中间已经脱毛,还打了个补丁。服务员看到总理简朴的生活用品,为之感动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