壶口纪念林绿树成荫 干部群众在舌头岭开展义务植树 黄河沿岸森林茂密 良好生态引来动物栖息 通讯员 周腾腾 记者 雷荣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十三五”期间,丹州儿女始终把生态建设作为全县工作重点,大力实施“生态立县”发展战略,开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新局面。截至2020年底,宜川林地面积达到382万亩,森林蓄积量819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59.6%,林木绿化率75.3%,人均公园绿地达到11.6平方米,城区绿化覆盖率达到39.4%。如今,行走在宜川境内,无论是从县城到乡村,还是从小院到田间,满眼田畴载绿,尽是花木扶疏;徜徉于仕望河流过的地方,河上倒映着青山,青山摇曳在水中,让人赏心悦目,心旷神怡。
山川披上“绿被子”
不见青山,不见绿水,乡梦难圆。
曾经的宜川县,“穷山恶水、黄土飞扬”的壮观场面,成为全县人民挥之不去的难忘记忆。
1999年开始,宜川响应国家政策,全面开启了轰轰烈烈的退耕还林工程。
“十三五”期间,尽管绿色铺满宜川大地,但人们依然将退耕还林作为重点工程,一批批造林人挥汗如雨,一个个山峁峁再披绿装,全县人民用一草一木描绘勾勒出一幅幅优美的生态山水图。
2020年植树节来临之际,宜川县四套班子领导们与往年一样,来到秦晋峡谷沿黄公路舌头岭义务植树点,与县直机关干部职工及群众一起参加春季义务植树活动。
“领导干部到黄河沿岸开展植树活动,示范引导全县干部群众积极参与到生态建设中来,把宜川生态保护好,把宜川城乡建设好。”宜川县委常委、副县长朱小虎说。
“山势陡峭,我们就用人把土背到坑里,解决土层浅薄的问题,再用绳索把人吊在悬崖峭壁上挖坑、填土、栽树。”王永红回忆起当年造林的场景一度哽咽,“就想尽量让每一棵树都能成活,那走到哪里都是一片林一片绿。”
王永红是宜川县薛家坪专业造林队负责人,从2004年开始,他便和队员们从事造林工作,一干就是17年。像王永红这样的专业造林施工队,在宜川县共有8支,他们通过科学分析,总结出了一套实用的抗旱造林技术,变零散造林为整流域推进,从严把好整地、苗木、栽植、抚育4个关口,最大限度地提高了造林成活率。
放眼望去,良子伸流域满目青山,处处绿意盎然,整齐的梯田里栽满了油松,绿树成荫的美好画卷令人心旷神怡。
良子伸流域是宜川县人工造林万亩示范点之一,总面积1万亩,流域内主要为“三北”工程和中央财政造林补贴试点工程。该流域采取整流域造林模式,统一设计、统一整地、统一栽植、统一措施、统一封禁、统一管护,全部栽植1.5米以上优质壮苗,并优先使用本地油松苗木,随起随运,运到即栽,最大程度节约管理资源和管护成本。
同时,宜川县通过组织开展“红色旅游季∙壶口旅游月”“老外看壶口,共植友谊林”“保护母亲河纪念林”等大型活动宣传宜川生态建设的重要性,并结合创建森林城市、绿化模范县、园林城市等活动,倡议各乡镇和部门通过建立拥军纪念林、金融纪念林、婚育纪念林、成长纪念林等,对重点乡镇、重点社区、重点村组进行绿化,主要公路沿线有基础的新农村实现了全面绿化。
五年来,宜川县累计完成各类营造林50万亩,占计划任务48万亩的104%;380多万亩林地得到有效保护,林地面积从2015年增至目前的382万亩,森林覆盖率提高到59.63%。
时光漫溢到2020年,宜川大地绿意葱茏,鲜花满城,“生态宜川”成为全县的又一张响亮名片。2016年,宜川县被命名为“省级绿化模范县”;2017年,宜川县被命名为“省级森林城市”;2019年,宜川县被授予“全国绿化模范县”称号……
农民有了钱票子
守住绿水和青山,就是守住财富和美丽。
生态环境持续改善,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也发生了巨变,过去以粮为主、倒山种地、广种薄收的无奈窘境,转变为以苹果为主的种植业、现代农业、林下经济、生态旅游的可喜局面。绿色产业逐步成为宜川农民脱贫致富的重要渠道,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5年的9644元提高到2019年的11355元。
“小时候那光种麦子吃不饱穿不暖的年代,哪能吃得上白面馍馍,我爸妈受罪一辈子也挣不下几个钱。”刘海发是云岩镇西廻村主任,既是实施退耕还林的参与者,也是退耕还林的受益者。
这些年,随着退耕还林工程的开展,刘海发带着妻子种植的5亩苹果,已经成为一家人增收奔小康的“绿色银行”,一年收入好几万元,一家人生活无忧。务果之余,还进城打起了零工,带动十几个村民一块打工挣钱。
刘海发感慨地说:“是退耕还林带来了转变,我们发展林果产业,甩掉了‘穷帽子’、过上了好日子。”
除了苹果产业以外,宜川县依托驰名中外的黄河壶口瀑布和奇绝壮美的蟒头山国家森林公园,逐步建立以生态为特色的旅游品牌。2020年,全县旅游人数达到270.55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达到8.92亿元,旅游沿线发展特色农家乐15家,旅游从业人员1.2万人。
不仅如此,依托丰富的林草资源,采取散养放养、规模养殖等方式,猪、牛、羊养殖总量分别达到1.58万头、0.38万头、5.15万只,有效促进了农民增收。依托良好的立地条件,建成了500余亩苗木基地,年产白皮松、油松和侧柏等苗木600余万株,产值突破千万元,成为周边县区重要的苗木供应基地。
“今年的花椒又丰收了。”集义镇流湾头村村民赵文会望着满山的花椒树高兴地说,“这多亏了国家退耕还林的好政策,不仅环境变好了,我们家的日子也一天比一天好了。今年我家能收入8万多元,日子越过越有盼头。”
宜川县统筹生态林业和民生林业,把山地苹果、花椒、核桃、仁用杏等经济林纳入林业工程建设范围,实现了生态林业建设和推进民生改善的有机结合,不仅改变了宜川县的自然生态环境,同时也优化了产业结构,使绿色产业得到快速发展。
一组数字令人欣喜:立足宜川地处世界最佳苹果优生区的土地气候条件,累计发展果园40万亩,其中苹果30万亩、核桃5万亩、花椒4万亩、酥梨1万亩,基本消灭了“空茬地”,实现了从种粮大县向果业强县的历史性转变。
实践证明,林木有生路,农民有活路。五年来,宜川县形成了“林木抓果业、林草养畜禽、林景搞旅游”的生态富民发展模式,农民收入逐年大幅度增加,真正实现了变“绿水青山”为“金山银山”的梦想。
村里来了野狍子
2020年12月,宜川县秋林镇牛家佃村民拍摄的一段视频引得众人观看点赞。视频中,果园里淤积着厚厚的白雪,三四只狍子在地里蹦跳撒欢儿,看到有人拍摄,它们还不时回头张望。
拍视频的村民范苏红说:“前几天我路过果园时,看到有狍子在果园里,感到很有趣,便随手拍下了这段视频。”
据村民讲,这几年有许多村民在果园和地里看到了狍子,“这些狍子甚至溜达到我们村子里面觅食。”
曾经的“穷山恶水”,如今已成“绿水青山”。宜川县城坐落于仕望河两岸,周围有虎头山、七郎山、凤翅山,城区绿化覆盖率39.4%,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11.6平方米以上。全县由北向南分布着云岩河、仕望河等,均为入黄一级支流,河流水量充沛,无工业污染。蟒头山国家森林公园生长着800余公顷白皮松天然纯林,全县7个乡镇和街道办、30个重点村庄均实现了绿化美化,人居环境明显改善。
“三季有花、四季常青,宜川境内的沿黄公路沿线,形成了良好的景观效果。”宜川县林业局副局长郝云峰介绍道。
良好的自然生态成了野生动物温暖的家。退耕还林以来,宜川县林木面积明显增加,生态状况明显好转,县域内经常有褐马鸡、黑鹳、白鹳等国家一级野生保护动物出没,薛家坪、石台寺林场陆续发现了濒危野生动物原麝,仕望河出现了野鸭、鸳鸯等,北部塬区也经常出现山羊,田野间野鸡、兔子成群结队。
美丽宜川,我的家乡。宜川的变化,激起了人们对于家乡的热爱。宜川县摄影家赵洁用镜头为宜川记录了太多的“丹州记忆”。2020年,他的摄影作品《黄土高原换绿装》入选“首届跨太平洋——中国西部与美国西部风光摄影展”,不仅向国外宣传了宜川优美的自然环境,更向世界展示了宜川人民的幸福生活。
看着赵洁拍摄的第一张宜川县城全景图,南北两街细窄狭长,周边建筑低矮零散,再远一点,一圈是光秃秃的山,没有树、没有草,活脱脱的“黄土高坡”,宜川县城就是一个坐落在山窝窝里的小县城。
再拿出2018年9月初,赵洁在同一位置拍摄的宜川县城全景:照片的前景绿草摇曳,大背景则是葱郁的群山。南北大街车水马龙,城市建筑焕然一新、错落有致,新区高楼林立,广场宽阔漂亮,一汪碧水犹如一条丝带将县城精致装扮。
“真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啊!”看着眼前的两张照片,赵洁不禁感叹道。
“十三五”期间,宜川生态建设硕果累累:全国生态建设重点县、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县、山川秀美工程建设试点县、退耕还林试点县、黄土高原综合治理林业示范工程试点县……一系列荣誉,见证了宜川人民对绿水青山的虔诚守护。
看得见的山水,记得住的乡愁,留得住的乡情。五年间,宜川退耕还林成效显著,一个山美、水美、景美的新宜川正展现出耀眼新姿。退耕还林,这项造福子孙后代、惠泽千秋的民生工程,在新时代绽放着新的芳华,鸣奏出更动人的乐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