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5版
发布日期:
龙乡大地织锦绣乡村振兴踏歌来
通讯员 白冰 孙婷 记者 常青
    ● 水稻种植(资料照片)
    ●鱼虾丰收(资料照片)
    ● 农业基地(资料照片)
    ●农村新貌(资料照片)
    ● 村民家中窗明几净(资料照片)
  田野,凝聚着丰收的热望;乡村,正走出铿锵的步伐。一粒粒种子已在阡陌纵横中萌生新的希望……
  冬日的平天村,天寒地冻。黄花菜种植热火朝天,泥土中蓄积力量待来年繁花满园。
  秋日的上官村,硕果盈枝。采摘的农人穿梭在田间,爽朗的笑声是幸福的香甜。年轻的村民正在包装苹果,订单农业悄然改变着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
  夏日的桃曲村,玉米拔节、虾稻共作,生态种养,一派生机盎然。刘家川村八方游客就餐络绎不绝,让村民们真切地感受到全域旅游带来的变化。
  春日的田侯塬,桃红樱白菜花黄,花海与民居相映成景,满眼诗情画意……
  一年四季,南北东西,龙乡黄陵岁稔年丰。
  五载时光,不负韶华,乡村振兴,黄陵人步履铿锵。人人铆足了干劲,处处盘点着收获。
  获得感:增收才是真丰收
  北纬35度渭北黄土高原土层深厚、海拔适中、日照充足、气候温和,是世界公认的苹果最佳优生区。每到金秋,黄陵产地苹果再次唱响龙乡大地丰收的主旋律。
  “今年的苹果个头真大,产量好,发家致富靠它们啦。”隆坊镇果农张永平高兴地告诉记者。在合作社的科学指导下,加上科学技术到位,他家的11亩苹果品质优、产量高。
  在阿党镇太贤中心社区的诚信果业合作社厂区,10多位村民来回穿梭,将一箱箱苹果分区域摆放整齐、静待装车,几天之后,这些黄土高原的红苹果将被摆放至全国各地的大型超市,成为大都市人餐桌上的甜点。
  合作社负责人刘志军说,苹果销售量大,幸亏有了选果线,为他出了大力气。
  让红果果变成金蛋蛋,使苹果更好地造福群众,要提质也要增效。为使全县果业增值增效,近年来,黄陵县围绕产业转型升级,积极推进以苹果分选、包装、储运、加工、营销等为主的后整理工作,截至目前,黄陵县4.0苹果智能选果线达到10条;冷气库贮藏能力达到14万吨;冷链运输车15辆;外省“延安苹果”直销窗口34家;全县苹果镇村交易市场、中心17个;“延安苹果”区域品牌授权企业(合作社)50家;苹果深加工企业2家……2020年,黄陵县实现果业销售总收入15.5亿元,农民人均果业收入18023元,果区人均果业收入24603元。
  从苹果一枝独秀到翡翠梨、樱桃等多果并举,黄陵农业产业迈入产业转型升级新时代。
  “今年的产量大概是15万斤,单价7元一斤,大概是70多万元纯收入,梨的效益还真是不错。”2020年的秋季,田庄镇果农王建军的翡翠梨又是丰收年。王建军2016年流转了50亩土地,全部栽上了梨树,三年后就有了收益。
  藏粮于地,藏粮于技,一项技术,背后是科技助农的“大逻辑”。
  2019年,全国首家京东农场落户黄陵,“智慧农业物联网+平台大数据”,推进选果线、冷库贮藏和基地生产融合发展。
  2020年,全省首家植物医院在黄陵建成,绿色高效的综合防控技术为安全健康农业保驾护航。
  2020年,黄陵县果业防灾减灾气象监测预警服务平台建设,将实现苹果种植区域上空500米的气象变化精密监测、精准预警、精准服务。
  2020年,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园艺学院优质苹果示范(黄陵)基地建设,科研人员把论文写在了龙乡大地上。
  黄陵果业产业链不断改造升级,实现精细化、高效化和绿色化发展。到2020年,全县果园面积达到26.8万亩,其中苹果总面积25.8万亩,翡翠梨总面积1万亩,优果率达到85%,总产量37.25万吨。认定绿色苹果基地10万亩,有机基地1万亩。建成省级现代农业园区2家,市级13家,覆盖全县6个镇办37个村22200亩土地。
  在黄陵希望的田野上,种出来的致富产业如工笔描绘的田园画。
  案角村桃曲组、潮塔村、上畛子叠翠群山与金黄稻田交织,“双龙贡米”致富有“稻”。花家庄的金银花开“金银”来,建庄村苍术仿佛钱串子……苹果红了、翡翠梨熟了、水稻黄了……丰收,正是黄陵最美的风景。
  依托丰富的生态资源和旅游市场优势,黄陵县充分做活“水”文章,积极引导群众发展四大家鱼、螃蟹、小龙虾、大闸蟹、泥鳅、鲈鱼等特色水产养殖,形成了特色水产养殖促增收的新模式。目前,全县渔业养殖水面16775亩,渔业综合收入达6000余万元。如今,中蜂、食用菌、湖羊、獭兔、水产等特色养殖“吸睛”更“吸金”,助推乡村振兴群众跑出“加速度”。
  认同感:乡村活力不断释放
  “凉粉、凉粉,五块钱一碗,自家现做的凉粉”“红薯要不要,咱安沟村的红薯有名得很”,伴着朴实的叫卖声,一辆动车缓缓驶离车站,田庄镇安沟村梁峁组的张巧珍也开始收拾她的小摊,一个多小时,两盆凉粉,成百块钱的收入,就是她今天的劳动所得。
  田庄镇安沟村梁峁组曾经因为土地贫瘠、交通不便,过去一直是一个穷乡僻壤的小村子。现在建了动车站,路也通畅无阻,2017年11月3日,黄陵县首家股份经济合作社在这个村子正式宣布成立并揭牌运营。以“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的“三变”改革,有效盘活农村沉睡资源,激活农村发展内生动力,发展光伏发电、翡翠梨园、小龙虾养殖、金银花种植,这些长、短期相结合的产业,将全村群众捆绑到产业链上,让农民股东也富起来。昔日的贫困村,摇身一变,成为县里前景一片大好的明星村。
  土地“转”入合作社,农民成了多面手。“土地流转费加上劳务费,一年算下来,能收入1万多块钱呢!现在,大伙儿都觉得日子真是好了。”精打细算的日子让店头镇腰坪社区结子沟村60多岁的村民陈少荣越过越有劲。“三变”改革、土地确权春风吹起,乡村振兴源头活水来。随着黄陵薰衣草庄园建设,周边几个村子实现了土地流转,农民转型做了工人,家庭收入大大增加。
  改变,当然少不了雨后春笋般成长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阿党镇苹果专业合作社建设成全国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建成全国首家京东农场,冷库贮藏,网络销售,合作社辐射带动周边5个村组468户农民群众以果致富。青和果业农民专业合作社集标准化生产、农资配送、技术指导、果品储藏、分选、销售等功能为一体。高粱红了农民专业合作社以“企业+合作社+农户”方式,发展高粱订单农业。香草花卉、种植养殖、三产服务,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覆盖面不断增加。目前,黄陵县培育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375家,其中农民专业合作社330家,成员8516人,注册资金5.1亿元,创建国家示范社3家,省百强社、示范社7家,市级示范社42家。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十三五”期间,黄陵县坚持把农村综合改革作为破解“三农”难题的突破点,乡村旅游、现代特色农业、乡村文化复兴等产业的融合互促,实现了从“输血”到“造血”的可持续发展。
  幸福感:美丽乡村各美其美
  林中掩映、旧时农舍,良沃绿水、田园画韵,或古朴、或清新,一派乡土风情美景。道路平坦畅通,村庄新颜如画,巷道整洁、林木成行,黄陵美丽乡村四时风光,令人赏心悦目。
  走进双龙镇索洛湾村峡谷寨景区,一汪碧水,几叶扁舟,古朴醇厚、宁静优美,俨然记忆中故乡的风、故乡的云。
  沐浴冬日的暖阳,从县城出发,沿着公路,车轮下是平坦的农村公路,空气中的水汽散去后,露出了大山与松柏的清透。
  “以前的厕所一个土坑两块板,蚊蝇成群、臭气熏天。现在的厕所,崭新的瓷砖、时尚的洁具,一按按钮,粪便经过卫生旱厕无害化处理,没有臭味,没有苍蝇,家里也干净多了。”阿党镇姜林沟村村民寇润全觉得改厕就像按下了“美颜”键。
  “我们村现在不比城里差,村路两边都栽花种草,家门口还有小花园,没事还能去文化广场溜达溜达,多好。”谈起村里的变化,隆坊镇官庄村村民蔡春香话语中满满的都是幸福感。
  如今的黄陵县农村,“美颜”模式全面开启,先后实施了道路交通、安全饮水、民居改造、农村改厕、绿化美化、公共配套“六大工程”,努力提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成色。使农村既有城镇的整洁便利,又有田园的风光旖旎。
  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黄陵县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让农民的精神面貌亮起来,以乡村文明公约成风化人。
  在桥山街道办秦家塬的“爱心超市”里,油盐酱醋、米面粮油、牙膏牙刷等琳琅满目的生活用品应有尽有,村民们通过参加环境卫生整治、志愿服务等活动积攒积分,再用积分兑换“爱心超市”里的生活用品。
  隆坊镇上官村,村里每月会评选出“好媳妇”“好婆婆”。刚刚评选出的“好媳妇”魏雪维说:“这样的形式很好,有了这样的认可后,生活的信心就更足了。”
  村里第一书记贾建青说,“有了道德讲堂,村里矛盾少多了。让群众说事议事,用村中事教村中人。现在大家都会互相体谅,能让就让,闹得人尽皆知自己也会不好意思。”
  上官村的道德讲堂不仅用于说事,更用于举办各类道德讲座,引导群众摒弃陈规陋习,崇尚道德、崇尚文明、崇尚法治。秦家塬村实行的“禁毒禁赌会”“道德评议会”“红白理事会”“村民议事会”制度,也起着同样的作用。
  目前,全县建成村史馆、民俗馆52个,让村史馆、古树、古居和老照片、老物件留住乡愁记忆,形成良好的家风家训。全县已有28个村1596户群众亮出了“家风家训”,乡风文明建设春风化雨,润泽着村风民风。
  如今黄陵的广大农村民风更淳、民心更齐、干劲更足,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大的内生动力。店头镇新城村主动退出贫困户的余汉芬,隆坊镇山岔口村70岁申请入党的张玉成,双龙镇杜洛尾村豆腐坊里磨出好日子的赵玉芝……新农民焕出新的精气神。
  广袤的龙乡大地处处生机勃勃,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黄陵人正踏歌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