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蔬菜技术员为菜农讲解用药技术 ●养鸡实现规模化生产 ● 村民们学习村规民约 ●闫家湾村一角 ● 农检站工作人员在大棚里采集样本 记者 彭琛 通讯员 范筱霞 高飞
田畴似锦,沃野生金。五年来,甘泉县农业农村发展亮点频现:从增产到提质,农业供给能力稳步提升;从产业到就业,脱贫增收的内生动力越来越强。五年间,全县农业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农民收入显著提高、产业规模持续壮大、农村面貌焕然一新。
全县粮食播种面积14.35万亩,粮食总产量4.65万吨;全县生猪饲养量5.7万头,家禽饲养量141万余羽,其中存栏71.2万羽;全县瓜菜种植总面积达到2.75万亩,总产量9.98万吨;共计建成省级园区3个,市级园区12个,主要农作物良种实现全覆盖……一连串数字,成为甘泉县“十三五”时期农业农村发展的亮丽成绩单。
1 农民口袋里“票子”多起来
虽已进入寒冬,但甘泉县下寺湾镇下寺湾村村民张建明的家里却暖意融融。“去年种了60亩玉米,除去种子、化肥等支出,按照一亩850元算,年底纯收入5万余元。”张建明脸上露出了灿烂的笑容。
回想起5年前,张建明还在县城周边打工,只有小学文化的他在城里只能干一些粗活、重活。“现在城里招工都要求大专以上文化,像我这样的几乎没有什么可选性,特别是在2016年,当时辛辛苦苦一年下来,没赚到什么钱,都没有脸回家过年。”张建明回想起自己的打工生涯感慨地说。正当他不知道该不该继续留在城里打工时,在家带孩子照顾老人的妻子打来电话,电话中说,“政府不仅帮忙推平了地,而且还修好了生产路。”这让张建明萌发了回家务农的想法。“2017年开春,我就开始一门心思种玉米,翻土、浇水、施肥……每一项都是我自己一个人在做,生怕哪个环节出了问题。”张建明说。到了年底,他家的玉米喜获丰收,不仅还清了外债还能有3万余元收入。如今,一家人还在曲里买了楼房,生活也越过越好。
张建明的成功转型只是甘泉县众多农民的一个缩影,他们搭上了好政策的顺风车,发展农业、养殖业,短短几年时间,不仅摘掉了贫困的“帽子”还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近年来,甘泉县按照“调粮、增菜、扩果、兴畜”的发展模式,形成了川道蔬菜、山地苹果、拐沟杂粮畜禽配套的空间布局。
全县谷物播种面积10万余亩,豆类播种面积2万余亩,薯类播种面积1万余亩,以谷子、豆类为主的小杂粮播种面积1万余亩。牛饲养量9800头,其中存栏7600头,出栏2200头;羊子饲养量12.31万只,其中存栏9.65万只(奶山羊1100只、湖羊9000只),出栏4.55万只;实现肉类总产量3593吨,禽蛋产量5204吨,畜牧业产值2.4亿余元。
说起道镇镇兰家川村村民兰玉花家的喜事,要数2018年她的儿子娶了媳妇,还在太皇山买了楼房。“这几年真是沾了种大棚的光,儿子结婚的花销还有买房的钱都是我们种大棚攒下来的。”兰玉花说。随着甘泉县蔬菜种植技术的不断推广,越来越多的村民加入到了蔬菜种植的队伍中,每年到了蔬菜上市的季节,总能看到他们在大棚中忙碌的身影。
如今,甘泉县在全县已建成各级蔬菜园区33个,累计发展食用菌200多万棒,成立了10余个食用菌示范园区。全县瓜菜种植总面积达到2.75万亩,总产量9.98万吨,试验示范新品种180多个,推广水肥一体化、太阳能+石灰氮高温闷棚、秸秆生物反应堆等技术。
冬日暖阳下,果农杨立群一边修剪着苹果枝一边说:“真的要感谢果业局的技术员隔三岔五地来给我们讲解种植技术,让我对苹果产业有了信心,今年把果园好好管理上,来年肯定会有个不错的收入。”
截至目前,全县水果种植总面积达到9.6万亩,产值0.3亿元,在“十三五”期间,新建山地苹果3.5万亩,时令水果0.4万亩;建成各级示范园65个,千亩以上高标准“五新”山地苹果示范园12个,稳步推进苹果产业后整理,建设4.0智能选果线1条,冷库储藏能力达1.4万吨。
2 餐桌上农产品安全起来 “只要有了这张小小的证书,我们劳山吉祥农牧生产的鸡蛋就有了‘身份证’。不管在甘泉还是其他地方销售,只要扫一扫合格证上的二维码就能看到详细的产品信息,也不怕被‘冒名顶替’。”话语间,劳山吉祥农牧总经理张延祥拿出了手机对着一盒鸡蛋扫了扫,只见手机上很快就出现了鸡蛋的生产日期、农药残留情况以及大众评价等信息。“二码合一的使用,既强化了生产的自我管理、自控自检,又做到了来源可查、去向可追,保障群众舌尖上的安全。”张延祥说。
自国家试行食用农产品合格证制度以来,甘泉县积极响应,在推行食用农产品合格证的基础上,率先实现电子合格证与追溯体系深度链接,达到两个二维码合为一体的“二码合一”的监管新模式。
劳山吉祥农牧发展有限公司是甘泉县一家生鲜鸡蛋生产企业,年存栏蛋鸡13.2只,年生产生鲜鸡蛋450多万斤。在实现电子合格证与追溯体系“二码合一”的监管新模式后,生鲜鸡蛋质量、品质得到大幅提升,销量更是较去年同期增长15%,为企业增收30多万元。
截至目前,全县范围内试行合格证的生产主体共70余家,开具合格证6200余张,其中电子机打合格证4877张,带证销售农产品4315吨。同时,构建以合格证管理为核心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新模式,实现管理与服务并举、效益与安全同在,不断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全凭县农检站一直下来宣传农产品的安全生产知识,使我们懂得了种菜过程中怎么用药才是安全的,现在蔬菜销路好了,价钱也高了。”石门镇高哨村村民高大娃兴奋地说。
近年来,甘泉县以农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整治“利剑”行动、百日集中整治行动为契机,共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宣传活动100余次,现场农药残留快速检测140次,发放《农产品质量安全知识》《农产品质量安全人人有责》《食用农产品合格证制度试行中反馈的共性问题答疑》和各类宣传挂图等1万余份。特别是2020年年初,为确保疫情防控期全县农产品质量安全,该县于2月初对县城内26家营业的超市、蔬果门店、农贸市场蔬菜批发部所销售的蔬菜、水果进行抽检171个样品,经检测171个样品全部符合国家安全标准。
农产品有了“身份证”,再加上甘泉县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站的仔细检查,市民吃起来也放心。家住甘泉县美水街道姚店村的姚梅这几天接到了妹妹想吃小乳瓜的电话。“我妹妹一直在西安工作,最近一直想吃咱们甘泉的小乳瓜,还说农检站检查过的,吃着放心,这不我打包好了一箱准备给她邮过去。”姚梅说。
农检站坚持“全程监管、源头治理”的工作思路,坚持“产”出来和“管”出来两手抓,把农产品安全监管贯穿到产前、产中、产后,逐步完善了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检测体系建设,推动了全县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的提升。
截至目前,全县共速测样品3万余个,合格率98.7%;配合省市抽检182个,国家抽检16个;共取得农产品认证23个,其中无公害农产品认证9个,有机认证1个,绿色食品认证8个,地理标志认证3个,名特优新农产品认证2个;完成道镇镇、石门镇、桥镇乡3个标准化乡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站建设;实施完成省级绿色农产品标准化示范基地项目;建成甘泉县质量安全检验检测站实验室,确保了群众舌尖上的安全。
3 农村生活环境美起来
家住桥镇乡闫家湾村村民刘大莲2019年用上了水厕,村里的环境也彻底变了模样,她说:“冬天不冷,夏天不臭,家里来个人也觉得脸上有光彩。”小厕所连着大民生。如厕环境的改善,让村民的思想也悄然发生着变化,乱扔垃圾的现象变少了,保护环境的意识增强了。随着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的不断推进,闫家湾村的环境明显改善,2019年,闫家湾村入选省级美丽宜居示范村。
看着闫家湾村的环境一天比一天好,村民闫小妮看在眼里乐在心里。“环境整治和不整治确实不一样。现在这屋里屋外干净敞亮,看着心里就舒坦。”
甘泉县结合实际,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精神,按照“八清一改”目标要求,统筹规划,因地制宜,全面推行“四包两禁止”制度,着力实施生活垃圾治理、生活污水治理、“厕所革命”、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村容村貌提升“五大行动”,广泛发动农民群众与社会各方力量,集中开展清“三堆”、治“五乱”、拆违建、净环境,抓点示范,典型带动,强化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力度,因地制宜实施农村户厕改建,加快补齐全县农村人居环境短板,健全完善长效清洁及管护机制,严格督查,建管并重。
“2019年我获得了公益性岗位,负责村里的卫生,最近天气寒冷,虽然村民出行减少了,但是我依然要干好自己的工作。”下寺湾镇张家沟村村民李毛毛说。在落实各类公益性岗位的同时,甘泉县创新开展人居环境整治“净美夺旗行动”及乡村治理联动联创“八争八秀”活动,从“清洁家庭”到“净美家庭”到“最美家庭”,循序渐进地开展创建工作,共在石门镇梁庄村、桥镇乡新庄科村等地开展活动230次,评选表彰了劳山乡林沟村村民梁秀英等“净美家庭”示范户850户。全县建成美水街道曲里村等示范样板村3个,劳山乡杨庄科村等重点达标村18个,石门镇和平村等“厕所革命”9个村达到整村推进,积极稳步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看着田野里一张张洋溢着幸福的笑脸,让人真切地感受到了甘泉县“三农”事业强劲的产业动能和人居环境改善带来的活力,如今,“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美好愿景正得以逐步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