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怀喜(右)查看大棚蔬菜长势情况 群众致贫原因有很多,作为第一书记,要深入了解群众的所需所求,把群众当亲人,以真心换民心,帮助他们制定切合实际的发展规划。
“你要好好把大棚管理好,把这一棚的西红柿种好,争取到时候卖上好价钱。”寒冬腊月,志丹县杏河镇沙湾村村民马玉有的蔬菜大棚里暖意融融。该村第一书记王怀喜查看完马玉有的蔬菜长势后,鼓励他好好种植大棚。
再有不到一个月,沙湾村的大棚蔬菜就能陆续上市了。只要管理好大棚,蔬菜长势好,到时候价格肯定要比平时高。为此,王怀喜每天早上坚持8点一过,就挨个来督促大棚种植户加强管理,指导他们开展点花、浇水、施肥等工作,确保菜品质量。
王怀喜是志丹县民政局的一名干部,2017年2月,被安排到志丹县杏河镇沙湾村担任驻村工作队队员。2019年4月,他成为杏河镇沙湾村第一书记。驻村4年来,他扎根基层,立足岗位,努力发展村上产业经济,让村民的收入不断提高。
刚到村上,王怀喜了解到不少村民外出务工,但是收入并不乐观,于是多次号召村民回乡,通过土地流转,大力发展蔬菜大棚产业。自己也上手学习种植技术,带领村民发展产业,树立起致富的决心和信心。
“自从王书记到村上后,帮我们发展起了蔬菜大棚产业,在技术上给了我们很多帮助,邀请技术员教我们怎么种植、施肥、管理。在反季节销售上,能掌握市场规律帮助找销路。”马玉有感激地说,“我们蔬菜既能种得好,而且也不愁卖。”
王怀喜说,一棚蔬菜卖4万多元不存在问题。一年能种两茬菜,这样算下来,村民的收入相当可观了。目前,沙湾村共有120座大棚,村民人均收入达到2.4万元,相比之前,增收了1.1万元。
除了帮助村民发展产业,王怀喜也积极转变村干部作风。2019年年初,沙湾村党支部班子不健全,村上信访矛盾突出,属于全县典型的软弱涣散村,村上不少事务处于瘫痪状态。王怀喜担任第一书记后,白天深入村组、走访调研、召开村民会议、党员大会,探讨措施,找准软弱涣散问题根源和“病灶”;晚上整理资料,制定帮扶计划,解决问题矛盾,有效化解了沉积多年的信访矛盾,率先在全镇实现了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一肩挑”,选优配齐了村“两委”班子,彻底扭转了村党支部软弱涣散局面,重树支部良好形象。
近年来,沙湾村发展了154亩苹果和2座蔬菜大棚作为集体经济,每年收入5万元左右,增加了村干部干事创业的信心。“怀喜善于用老办法结合新思路的工作方法,给村集体经济增加了收入,化解了各类矛盾纠纷。他既是同事面前的好帮手,也是群众眼中的好书记。”杏河镇党委委员副镇长高荣对王怀喜的工作也予以肯定。
王怀喜的帮扶不仅在面上,而且也细致到每位村民的实际情况中。2017年5月,村民刘初芳丈夫因病去世,而她也身患静脉曲张,加之缺乏果园管理技术,致使刘初芳“心倒了”,整天卧床不起,对生活失去了信心。
“我那时候什么都不想做,果园也不想管了。”刘初芳回忆道,被识别为贫困户后,王怀喜和村干部三天两头地来给她做思想工作,直到她思想上有了转变。随后,王怀喜多次邀请技术员到果园给刘初芳进行果树管理指导。刘初芳的心扉打开了,有问题也会主动找王怀喜。“人家‘扶’咱,咱也得往起来站着。第二年,我们家的苹果就卖了1万多元,我特别高兴,这都多亏了王书记对我们家的帮助。”
果园的见利让刘初芳信心大增,也让她重拾了对生活的希望。王怀喜还为刘初芳家申请了危房改造,在整齐的院落里,刘初芳发展了养殖业,日子一天比一天好。不久前,刘初芳为儿子筹办了婚礼,她第一个邀请的人就是王怀喜。
“群众致贫原因有很多,作为第一书记,要深入了解群众的所需所求,把群众当亲人,真心为民办实事,就能赢得民心。”谈起脱贫攻坚的方法,王怀喜深有感触地说,2021年,他要继续扎根基层,巩固脱贫成果,全力推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深度融合,让村民的收入越来越高,日子越过越红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