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光伏产业成贫困户又一致富产业 ● 蔬菜大棚成规模 ● 葡萄产业托起农户致富梦想 ● 大棚西瓜获丰收 ● 高印正在晾晒香菇 ● 媒体记者参观奶山羊养殖场 ● 延长县苹果园集中连片 通讯员 贾寰 王雄 记者 雷荣
2018年9月29日,延长县迎来历史一刻:省政府新闻发布会宣布延长县脱贫“摘帽”、退出贫困县序列。
这是延长县父老乡亲多年期盼的夙愿,这一天终于梦想成真。“没有想到,我们也能过上好日子。”一些老人走路颤颤巍巍,说话间喜极而泣。
“十三五”期间,延长县坚持把脱贫攻坚作为最大政治、最大民生、最大发展机遇,精准施策,全力攻坚,减贫计划全面完成,群众收入水平大幅提高,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各项工作取得了预期成效。
“十三五”时期成为延长增长最快的历史时期之一。其间,延长绝对贫困基本消除,83个贫困村、建档立卡贫困人口7204户15250人全部实现脱贫退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7076元增长到33514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8671元增长到10669元。
1 蔬菜大棚成为农民增收聚宝盆
走进延长县黑家堡镇瓦村,一条宽敞的柏油路穿村而过,太阳能路灯挺立马路两旁,家家户户白院墙、青瓦顶,在阳光的照耀下格外惹眼。
村民高印今年50岁了,5年的时间里,他家发生了很大变化,从没有产业到种上了拱棚,一棚种香菇、一棚种青菜。他还是村上的保洁员,每月领取500元补助。如今的生活有了根本保障,日子是越来越红火。
“这几年,我们一家人吃得好、住得好,光景很好,我们的干劲也很大。”高印说。
高印只是瓦村普通的一户农民,像他那样过上好日子的贫困户还有很多。在脱贫攻坚工作中,延长县紧盯“两不愁三保障”,牢牢抓住产业发展“牛鼻子”,针对不同致贫原因,因户施策,精准发力,补齐产业空白,建强产业弱项,实现农业增效、产业兴旺、农民增收,切实解决贫困群众实际问题。
“我是2016年才开始种上大棚的,那时候不懂技术,一方面参加县上组织的培训会学技术,另一方面自己通过手机和电视学习种植管理技术。”村民刘振斌说,“后来技术一年比一年强,收入也一年比一年多。最开始一棚收入几千元,现在一棚收入2万多元。现在我还养了4头猪,收入也多了很多。”
47岁的刘振斌是瓦村的贫困户,妻子智力残疾,女儿患有癫痫,都需要他长期守在身边照看,导致自己无法外出打工,只能靠种地来维持生计。
幸福生活是靠自己的辛勤劳动和汗水换来的。在刘振斌的努力下,妻子和女儿得到了贴心照顾,自己的产业也越来越好,相比原来的生活,一家人的生活有了天上地下的差别。
刘振斌常说,没有政府的帮助,哪有现在的甜蜜生活。
据瓦村第一书记李健介绍,延长县紧盯“一镇两川四沟”等7个产业薄弱区域,因地因户制宜,精准分类施策,村民致富产业有了长效发展。
目前,全村共计建设大棚、拱棚1023座,注册“延长西瓜”等有机农特产品商标5个,并建立西甜瓜“二维码”质量追溯体系,各类农特产品走俏市场,供不应求。
“只要把产业发展牢牢抓住,农民增收致富就不用愁。”李健说,“这几年村子的变化是看得见的,村民的笑容是最动人的。现在贫困群众对生活有了信心,也有了更长远的规划。”
隆冬时节,走进郭旗省级农业示范园区种植户呼延文杰家的大棚里,感受到的却是另一番景象,棚内温暖如春、歌声悠扬,一颗颗红彤彤的草莓鲜嫩诱人。
“每天都给草莓听音乐,主要有两个作用,一个是音乐当中有声波,声波能促进草莓的长势包括它能促进草莓的转色;第二个是让来采摘的游客心情能得到放松,享受采摘的乐趣。”呼延文杰介绍道。
据了解,示范园区共有日光温室135座,是一个集科技、休闲、观光、采摘为一体的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园区内共吸纳一百多户村民发展棚栽产业,年收入可以达到720万元,农民凭借特色果蔬种植,在小康路上阔步前行。
“以前家里的主要收入以打工为主,现在承包6个大棚分别种植草莓、番茄和西瓜,年收入能达到30万元,光景越来越好了。”呼延文杰说,“明年计划做一个立体栽培,这样可以减少成本,并带领群众学习种草莓、种西小瓜,和大家一起致富、奔小康。”
2 小苹果成为农民致富金果果
作为苹果最佳优生区,延长县建成塬区30.5万亩优质苹果生产基地,而苹果也成为了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金蛋蛋”。
贺家沟村贫困户贺新平家有两口人,自己早年因车祸导致残疾,妻子成为家中唯一的劳力。在脱贫攻坚惠农政策的帮助下,原本对生活无望的一家人,生活越过越好。
“我家有5亩苹果,全靠我老婆种植,那几年技术不行,果树长势不好,苹果收入不高。”贺新平说,“这几年,经过政府和帮扶干部给我们技术培训,免费提供农资,我的果园一年比一年好了。”
2020年,贺新平的果园收入达到5万元,看着崭新的钞票,贺新平和妻子开心地笑了。
据贺家沟村第一书记张祥介绍,贺家沟村是延长县苹果主要产区之一,早年由于果园管理粗放,农民缺乏技术,苹果效益并不理想。2017年,贺家沟村苹果收入仅200多万元。
技术革命迫在眉睫。为了发展好全村的主导产业,张祥和帮扶干部多次邀请大专院校的果业专家和当地“土专家”进村进行技术指导,在修剪、施肥、防病等关键管理环节,全方位、一对一跟踪指导,确保果园管理上水平、上台阶。
“近几年,通过技术培训使苹果产业有了大变样,苹果产量一年比一年好,苹果售价也一年比一年高。2020年,全村苹果收入达到了1200万元,人均超过万元。”张祥说,“接下来,我们要把苹果作为脱贫攻坚的一个主要产业,抓牢抓实,保证全体村民稳固脱贫、长期致富。”
“十三五”期间,延长县大力推进苹果前生产和后整理,不断完善防雹网等基础设施建设。目前,全县苹果产量29万吨,产值9.6亿元。
七里村街道关子口行政村是苹果产业村,为了进一步巩固提升脱贫攻坚成果,不断加大苹果产业后整理,通过修建冷库、给果树上保险、网上销售等方式,让村民持续稳定增收。
村党支部书记公茂胜介绍说,全村通过电商销售和冷库储存,售卖苹果有了灵活选择,价位低了我们就存到冷库里,价位高了就拿出来出售。同时,村上还通过苹果“期货+保险”,对苹果上了保险,苹果受损减产,还可以申请保险理赔,为果农收益提供了保障。
延长县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中心免费为贫困户在网上开设店铺,充分利用线上销售平台帮助果农销售,对产品进行包装和营销推广,进一步提高贫困群众收入。
延长县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中心负责人王刚说:“以高于市场价5%到10%的价格收购贫困户苹果、杂粮等农特产品,进行统一的包装和网上销售,最后以销售额5%的提成分配给贫困户,保障农产品卖得出、卖得好。”
今年57岁的杜成文,家里3口人,儿子患病,无法从事劳动,只能依靠他和妻子,以前一家人就靠种几亩地来维持生活,现在他们也有了自己的产业,每年苹果收入6万多元。
“以前光种地,果树小、收入少,生活没有保障。”杜成文说道,现在栽了8亩果园,大概一年能卖六七万块钱,收入一下子就多了,一家人生活也不愁了。
关子口行政村第一书记杨晓雷说:“我们后续发展了吊干杏,养牛、养猪等产业,其中吊干杏发展了327亩,预计产值300多万元。在未挂果期间,套种了红薯和辣椒,确保群众持续增收。”
3 多元产业催生农民致富梦
产业扶贫,关键在精准定位,难度也在精准定位。
单靠大棚、苹果,种植结构单一,群众增收乏力,脱贫积极性不高。如何找到根植于当地的特色与优势,摆脱贫困加快发展的路子?
答案是:因地制宜,精准施策,大力发展特色种植、养殖等多元产业,建立“党支部+合作社+贫困户”扶贫模式,带动贫困群众发展养殖产业,进一步筑牢增收基础。
“目前,合作社奶山羊存栏856只,吸纳了271名贫困户,带动他们发展养殖产业,户均分红1000元。”延长县贺思宏种养殖专业合作社经理贺亮说,“下一步,我们将继续做好服务,不断扩大规模,畅通销售渠道,让贫困户稳步增收的步子更坚实。”
据了解,延长县参与精准扶贫的52家合作社(企业)累计吸收带动贫困户6000余户发展脱贫产业,其中帮助3574户贫困户建起梨果产业,980户建起棚栽产业,609户建起葡萄产业,768户建起花椒产业,补充发展畜禽养殖3161户、蘑菇养殖352户、特色种植1419户。
回眸“十三五”,延长县致富产业多元发展,脱贫攻坚硕果累累:
特色现代农业提升产业效益。建成塬区30.5万亩优质苹果生产基地、川道3万亩绿色瓜菜生产基地、黄河沿岸6万亩特色农产品基地和全域生态畜禽养殖基地。建成“一村一品、一乡一业”专业镇6个、专业村93个、现代农业示范园2个,全县苹果产量29万吨,产值9.6亿元。
多元产业整理增加农业产值。大力推进苹果前生产和后整理,新增气调库储存能力9.2万吨,引进冷链运输企业1家,建成果业物流中心1个、智能选果线7条;累计完成苹果“保险+期货”试点5.6万亩5.2万吨;实施机捡苹果价格保险967.5吨。建立大中城市直销窗口28个,建成贫困村村级电商服务站124个,建成各类网店369个,网上销售企业66家,让果农和贫困群众在全产业链上实现稳定增收。
长短产业带动贫困群众增收。通过“以奖代补”政策引领,全县新成立合作社315家、达到628家。探索建立“党支部+合作社+贫困户”扶贫模式,52家合作社(企业)吸收带动贫困户6000余户种植梨果、大棚、葡萄、花椒,补充发展畜禽养殖3161户、蘑菇养殖352户、特色种植1419户。
多方渠道增加贫困群众收入。建成投用71MW光伏扶贫电站项目,促进村集体和贫困户共同增收。列支光伏扶贫收益资金498万元,为全县83个贫困村每村拨付6万元用于公益事业建设。全面开展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和“三变”改革工作,培育发展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832个。
……
开启新征程,展现新气象。展望“十四五”,延长县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以生态保护修复和高质量发展为主线,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确保全县各项工作起好步、好开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