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芝平在喂鸡 ● 县残联为残疾贫困户免费发放蛋鸡 ● 县残联为残疾人发放助残器具 ● 工作人员向残疾人宣传如何维权 ● 樊轶强(右)向村民介绍相关政策 记者 彭琛 通讯员 范筱霞 魏帅
“我以为这辈子只能在床上度过了,没想到残联得知我的情况后,主动联系为我安装了假肢,让我不用别人帮忙也能在外面晒太阳。”甘泉县美水街道王庄村民王万平激动地说。
然而,时间倒回到2015年8月10日,王万平像往常一样早早起来检查大挂车的情况,在确认安全后他拉着满满一车货物行驶在去往西藏的高速上,也许是因为太劳累,一晃神车掉进了沟里,王万平也因此失去了双腿,瘫痪在家的这几年里他养了50多只鸡,学会了做饭和干一些简单的家务,去年他家收入5万多元实现了脱贫。
目前,甘泉县有持证残疾人3617人,其中一级229人、二级764人,在县残联的帮助和自身不懈努力下,他们陆续摘掉了“穷帽子”,过上了好日子。
1 身残志坚齐致富
“我在很小的时候就成了残疾人,后来当过民办教师,也试着打过工,可都失败了。后来在县残联的帮助下,我养起了土鸡,日子也渐渐有了起色。看到我喜欢看书学习,他们又动员我考公务员,没想到还真成功了。”樊轶强兴奋地说。
家住城关镇美水泉村西沟村民小组的樊轶强,9岁时因意外右腿被大石头砸伤,从此失去了一条腿。1990年中专毕业后,樊轶强一直在西沟小学做代教,随后与刘彩燕结婚成家。可祸不单行,刘彩燕也患上了精神疾病,使原本就清贫的家庭更是雪上加霜。
2003年,看着一贫如洗的两孔窑洞,樊轶强再也坐不住了,他萌发了养蝎子的念头。“刚开始养蝎子,由于缺少经验和技术,蝎子没过多久就全部死亡了。”樊轶强回忆道。养蝎子是一件技术活,不仅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还要系统学习相关知识。那时,看着家里随时都需要照顾的妻子,樊轶强决定放弃了。虽然第一次“创业”失败了,但是这并没有打磨掉他想要改变命运的激情。
后来,樊轶强听到县里鼓励农民发展养殖业的消息。他开始了自己的第二次“创业”。“我在村里办起了一个占地1.5亩的标准化养鸡棚,起步就养了3000只鸡。这次吸取了之前的经验教训,我一边自己摸索总结一边通过互联网学习养鸡技术。”樊轶强说。渐渐地,他自强不息的故事就传到了十里八乡,县畜牧服务中心的技术员听到他的事情后,被他顽强的毅力所感动,主动去到他的鸡棚给他传授养殖技术。4个月后,首批蛋鸡顺利产蛋。“一颗、两颗……”摸着篮子里还有余温的鸡蛋,樊轶强心里也暖融融的。
这几年靠着养鸡,樊轶强不仅还清了贷款,还购买了小汽车。看着丰硕的创业果实,樊轶强笑在脸上,美在心里。
“自己富了不算富,我希望身边人的腰包都能鼓起来。”樊轶强说。附近村民听到樊轶强养殖成功的故事后,纷纷前来参观学习。“只要村民们来跟我学技术,我都毫无保留地传授,经历过苦难的日子,知道庄稼人的不容易。”樊轶强说到动情处眼里闪着泪光。
这几年在带领村民致富的同时,樊轶强还不忘抽空学习,因为他还有一个更大的梦想需要实现。功夫不负有心人,2019年樊轶强顺利考上了公务员。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印证了身残志坚、勤劳致富的真理,也真切感染、带动了身边的每一个人。
近年来,甘泉县帮助74名建档立卡残疾人发展产业,92户贫困残疾人家庭得到无障碍改造,户均2000多元。78户贫困残疾人家庭免费入住保障房,并争取省市扶持资金建立农村残疾人扶贫示范基地3个,辐射带动农村贫困残疾人450人次,免费发放青年蛋鸡2万余只、猪崽63头及蔬菜种苗6万多棵,实现脱贫致富。
2 政策保障暖人心
在美水街道曲里村,村民刘大玲正在自家热炕上做着鞋垫、香包,然而,2000年一场意外导致她下半身残疾,当地政府了解情况后,第一时间将低保打入她的账户,刘大玲也学着做一些手工活,一家人的日子渐渐好了起来。
和刘大玲一样,“十三五”期间,3573余名生活困难的残疾人得到最低生活保障,其中1134人次得到节日慰问救济,39人得到临时救助款总计6.4万元;并且全县持证残疾人参加医疗保险和养老保险个人缴费部分全部由财政代缴,可免费乘坐城区公交,累计为全县就业年龄段4800多名残疾人购买人身意外伤害保险。
“来,再来,站起来。很好,再站,静静自己站。”1月25日,劳山乡杨庄科村村民刘梅正在给5岁的孙女小静做康复训练。
“孩子因为早产、缺氧等原因,发育比较迟缓,一些基本的坐、立、走等动作都要经过反复的训练才能学会。”刘梅说。县残联知道情况后,不仅为小静请来了专业的康复老师,还给她们讲解基本的康复常识。“看着小静一天天好起来,现在已经可以进行简单的交流了,这让我们全家看到了希望。”刘梅说。
与小静天生残疾情况不同的是,今年68岁的道镇镇贺庄村民王玉兰在2018年突发脑溢血瘫痪在床。“这几年看病欠了不少外债,真的已经没有能力请专人照顾她。”老伴贺亚雄感慨地说。自从出院后,王玉兰一直由丈夫照顾,每天既要帮她翻身还要照顾吃喝拉撒,随着贺亚雄的年龄增长,已经越来越力不从心。“我每天3顿饭都要按时做好,还要清洗床单,现在年龄大了,一天下来自己也吃不消。”贺亚雄说。直到2019年,县残联到王玉兰家里给她送去了重度护理床,一家人的生活才有了新的转机。“用了重度护理床之后,我再也不用担心弄脏床单被罩了,现在想要坐起来按一下按钮就可以起来了,真的给老伴减轻了负担。”话语间,王玉兰为记者演示了起来。一张小小的护理床,成了王玉兰不可或缺的生活工具,随之一家人的笑容也多了起来。
据了解,近年来,甘泉县残联积极开展残疾人精准康复签约服务,免费为残疾人安装助听器286台、假肢25例、适配助视器112个、发放手推轮椅1181辆、重度护理床和防褥疮床垫185套、坐便椅237个。每年为非住院性精神病患者免费服药约120人次,县托养中心集中托养64人次,阳光家园计划居家托养重度残疾人160人。2020年,享受政府购买残疾人居家托养服务项目300人。
3 就业改善拔穷根
拿到第一个月工资后的闫小妮显得格外激动,她说:“这辈子做梦都没有想到残疾在家的我每月还能领到工资呢。”2019年5月中旬,桥镇乡闫家湾村村民闫小妮像往常一样坐在轮椅上晒太阳,这时县残联的工作人员敲开了她家的大门。
“小妮,最近身体怎样?”
“除了偶尔下雨天伤口有点疼以外,其他都好着呢。”
看着这个乐观、善良的女孩,县残联工作人员说:“今天有个好消息要带给你。”原来在残联综合考察后,决定将她选为村级残疾人专委,主要负责村里残疾人信息统计和情况汇报。“能够得到大家的肯定,并且因此有了自己的第一份工作,我会加倍珍惜的。”闫小妮说。如今,看着她每天坐着轮椅出现在残疾人家里了解情况时,村民们纷纷为她竖起了大拇指。
近年来,甘泉县结合实际,建立残疾人就业保障金支持集中安置残疾人就业基地,建成2个集中安置残疾人就业基地,安置残疾人22人。培训残疾人1500多人次,公益性岗位就业32人次,精准扶贫特设公益性岗位就业45人,其他形式就业40人。
在闫小妮正在为自己工作努力奋斗时,远在劳山乡芦庄村的杨芝平也在自家鸡圈忙碌着。“一天中最幸福的时刻就是在鸡窝里捡鸡蛋,看着一颗颗圆溜溜的鸡蛋仿佛看到了以后幸福的生活。”杨芝平说。从小患有小儿麻痹的她,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是和母亲一起抚养年幼的孩子,生活过得很是艰辛。
2007年,在县残联的帮助下,杨芝平开始养鸡,有时鸡蛋攒多了卖不出去成了她的心事。为了进一步打消她的顾虑,残联工作人员与延安劳山鸡业有限责任公司对接,帮她签订鸡蛋销售合同。“现在不管有多少鸡蛋,都不愁卖,我只要安心养鸡就好了。”杨芝平说。
延安劳山鸡业有限责任公司位于劳山村,是集养殖、蛋品加工等为一体的企业。从2012年起配合县残联开展扶残助残活动,吸纳残疾人就业,通过培训提高残疾人养殖技术,让残疾人养殖户自食其力逐步增收。去年,杨芝平养鸡收入4万余元。她说:“作为残疾人,等不是办法,干才有希望。最艰难的时候已经过去了,日子一定会越来越好。”看着鸡圈里的母鸡,杨芝平神情坚定、充满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