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1版
发布日期:
我市2020年环境质量成绩单真亮眼
水质改善排名全国第20位 大气环境改善率位居全省第一
  本报讯(记者 乔建虎 孙艳艳 刘钢)1月29日下午,市生态环境局召开新闻发布会,通报我市2020年环境质量状况。市生态环境局污染防治科科长荆峰辉、市大气污染治理办公室副主任樊勇、市环境保护监测站副站长杨治国等,围绕全市环境空气、地表水环境质量状况及治理状况等回答了记者提问。
  2020年,我市以“碧水、蓝天、青山、净土”四大保卫战为重点的污染防治攻坚战取得了阶段性胜利,整体生态环境质量显著提升,服务高质量发展日益突显。
  水质改善排名全国第20位,达到历史最高水平
  2020年,市生态环境局按照中省市关于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安排部署,制定印发了《延安市碧水保卫战2020年工作方案》《延安市2020年落实企业生态环保主体责任工作方案》等,交办各级各部门工作任务380条,企业生态环保主体责任工作任务436条。主要领导多次深入一线调研,研究解决流域治理问题,先后召开视频调度会10次,专题座谈会20余次,高位推动,科学部署,全面推进治水工作。
  为了科学治污,我市精准施策,持续深化“一河一策”水质达标攻坚督查评估工作。邀请生态环境部专家团队,驻点开展“一河一策”水质达标攻坚督查评估工作,深入各流域开展深度调研,点对点细化防治措施;在全市主要流域河道种植芦苇等水生植物2500亩,提升了水体自净能力;采取监测人员对调跨区采样、交叉监测、突击监测等方式,优化了水质监测机制。
  一年来,全市共完成投资16.5亿元,建成40个系统治水项目。累计建成市级污水处理厂2座,县级污水处理站14座,镇村级污水处理站172座,污水收集管网1028.4公里,雨污分流管网452.5公里,日处理规模达到25.8万吨/天。完成13个县级以上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和4个县区雨污分流管网改造,全市雨污分流覆盖率达到71%。调用一体化处理设备45套,设置各类临时收集设施160处,封堵取缔排污口1133个,有效遏制了污水直排现象。完成292家加油站双层罐改造,完成率100%。全市规模养殖场319个,配套建设粪污处理设施318个,配套率99.7%;大型规模养殖场111个,均全部完成装备设施配套,配套率达100%,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了83.13%。
  截至目前,省考我市6个国控断面水质全部达标,断面优良比例达到83%,改善排名位居全国337个城市第20位,土壤环境质量总体保持稳定。中省下达9项约束性指标全部超额完成,“十三五”圆满收官。
  荆峰辉说,2021年是“十四五”的开局之年,我市的治水任务仍然艰巨,流域治理还存在生态基流不足,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等突出短板,下一步我市将紧盯水质目标,统筹谋划,突出重点,强化措施,完善机制,持续推进各主要河流水环境质量改善提升。
  大气环境改善率位居全省第一,首次进入国家达标城市行列
  据樊勇介绍,为推动我市城市空气质量持续改善,争取达到国家空气质量二级标准城市,我市紧盯空气质量持续改善这一目标,精准把握治理短板,围绕散煤综合整治、扬尘治理管控、交通污染源整治、挥发性有机物整治、秋冬季大气污染防治,采取各种精细治理举措,持续做好大气污染防治工作。

  2020年累计为城区山体沟道居民配备28672台清洁型煤炉具,并限定燃煤种类,从根本上减少煤烟污染。同时,全面落实施工围挡、物料堆放、车辆冲洗、地面硬化、湿法作业、密闭运输“六个百分百”措施,提升扬尘治理管控水平。
  推动生态环境、交通、交警等部门协作,不断完善城市交通设施和监管方式,积极推广使用清洁油品和清洁能源,加大新能源汽车推广力度,落实机动车环保监测、过境车辆绕行等治理措施,推进机动车污染治理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对餐饮行业执法检查力度,有效遏止餐饮行业油烟直排行为。开展重点行业挥发性有机物排放抽检工作,提升了企业挥发性有机物治理水平,有效防治了夏季臭氧污染;加强成品油质量监管,突出抓好秋冬季大气污染防治,确保秋冬季大气环境质量保持稳定。
  同时,我市还充分发挥“一市一策”铁腕治气专家组的科技力量,加强空气质量动态数据监测,启动了延安市生态环境保护信息化管理建设项目和空气质量限期达标规划编制工作,持续提升污染防治精细化管控水平。
  2020年,我市城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到339天,较2019年增长16天,创历史新高,细颗粒物PM2.5浓度平均值达到32微克/立方米,位居全省第二,大气环境改善率位居全省第一,六项指标全部达到二级标准,首次进入国家达标城市行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