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5版
发布日期:
“现在,我们做梦都能笑醒”
——甘泉县下寺湾镇移民搬迁小区见闻
    ●邢世虎在大棚中劳作
  记者樊小帅通讯员 范筱霞
  走出柴关山,这是邢世虎一家的夙愿。
  直到2016 年,甘泉县实施整村搬迁破解贫困,50岁的邢世虎才举家从柴关山搬出来,在下寺湾镇移民搬迁小区安了家。
  2 月2 日下午,记者走进邢世虎家,一股暖意拂面。窗台上摆着几盆花,叶子绿油油的。一盆迎春花已经顶出了花苞,将绽未放。
  “以前住的土窑洞,一下雨,外面土疙瘩就从山上塌下来,窑里泥皮成片成片地掉,根本住不成人;现在搬进两室两厅的楼房,看病、吃水、娃娃上学都很方便,比山上好多了。政府还免费给我们建了大棚,生活生产都不用愁了。”坐在宽敞明亮的客厅里,邢世虎和爱人胡社红向记者讲起了家里的变化。
  3 孔破窑洞传了两代人,6亩耕地里种的玉米、谷子、大豆等杂粮,年收入还不到1万元。不仅要用毛驴到山下驮水,孩子上学也要走几十里路......
  这样的日子,曾让邢世虎望不到头。
  “现在,通过种植大棚,一年能收入4万元。又养了中蜂和驴,今后的日子更有盼头了。”供三个孩子上大学的邢世虎轻松了许多。
  2016 年,按照县移民搬迁政策,邢世虎一家住进了93平方米的楼房,用上了天然气,买了新家具,房子里面亮堂堂的。“93平方米的移民安置房,政府补助了11万元,我掏了近7万元,养驴补助了1万元,还有政策补贴……”邢世虎说。
  柴关山村距离甘泉县下寺湾镇近30公里,因自然条件极差,常年来村民们面临居住难、上学难、看病难、行路难、饮水难等问题。
  在脱贫攻坚中,甘泉县将柴关山村列为整体移民搬迁村。3年多来,该县克服诸多困难,扎实推进柴关山的整体移民搬迁。截至2017年年底,该村已有83户村民搬进了下寺湾镇移民搬迁小区,住上了宽敞明亮的楼房。
  说着,邢世虎起身带着记者去参观他的大棚。在通往大棚的路上,不时看到两三个村民结伴往返于移民搬迁小区和蔬菜园区。
  “镇蔬菜技术员几乎天天上门给我教种植方法,种出来的黄瓜,不仅品相好而且口感佳,一上市就吸引了蔬菜批发商主动前来购买。”看见自家种植的黄瓜,邢世虎眼里放光,神采飞扬起来。
  看着邢世虎家的日子好了起来,村民们也纷纷种起大棚。目前,园区建起标准棚34座,邢世虎自然而然也成了村里免费的技术员。他说:“以前穷的时候大家都帮助我,现在是我报答大家的时候了。”
  “要想稳得住,就得腰包鼓。”该县通过把蔬菜示范园区大棚产业和移民搬迁有机结合,大棚全部由政府投资建设,建成后免费交给村民使用。解决了105户移民搬迁群众的产业问题,确保了移民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
  到了2018 年年底,邢世虎家光养驴这一项收入就让他摘掉了“贫困帽”,更让人欣喜的是,他的三个儿子全部考上了大学。“赶上好时代,遇上好政策,我们浑身是劲!”邢世虎挺直腰板说,“想想过去,看看现在,我们甜在心里,笑在脸上,做梦都能笑醒。”
  “目前,下寺湾镇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共建有340座大棚,核心区占地1200亩,辐射区达到3000亩,总投资3063万元。一期工程投资1200万元,建成日光温室160座,于2012年投入使用;二期工程投资1800万元,2013年开工建设,建成日光温室180座,现已全部完工。”该县扶贫局副局长韩永生说,今后还将积极与基地升级改造、重点镇建设、项目建设相结合,逐步淘汰低效棚,全力促进蔬菜基地扩能增效,有效解决搬迁户的产业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