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4版
发布日期:2021年02月22日
风正劲足谱华章 快马扬鞭正当时
——延安县域经济步入高质量发展轨道
  6年来,我市坚持贯彻新发展理念,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特别是2020年,在全市人民的共同努力下,克服疫情和能源市场波动的影响,扎实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全力推动经济社会持续稳定发展,延安主要经济指标加速回升,运行态势好于预期,县域经济在高质量发展航道上行稳致远。习近平总书记的谆谆嘱托在延安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县域面貌为之一新。
   产业为基,集聚发展
  产业是经济发展核心要素,产业强则经济强。
  选果线机器轰鸣,大风车迎风旋转,大棚内采摘繁忙……虽是隆冬时节,但行走在宜川县,依然是一片火热景象。
  “全县的财政每年只有不到两个亿,但百姓的人均收入却能达到上万元,真正做到了藏富于民。”在宜川县,经常听到这样的评论。近年来,宜川县聚焦高质量发展目标,坚持做优存量、做大增量,全力调结构、促转型,农业实现稳产增收,工业发展势头强劲,旅游产业欣欣向荣,谱写出了新时代宜川追赶超越高质量发展的满意答卷。
  在宜川西部川道富庄村,村民李慧杰一边打理着大棚里的小番茄,一边高兴地说道:“靠着小番茄,我家的日子是越过越红火。”
  早些年,李慧杰出门打零工,妻子在家带孩子。他当过厨师、做过瓦工、跑过运输,活累钱少先不说,更是照顾不了家。直到2012年村上建起了大棚,他的生活才开始转变。七八年来,每年靠着一茬小番茄就能收入3万元,再轮茬一批蔬菜,农闲打零工,一年收入近5万元。
  如今,李慧杰住进了新盖的4间大平房,开上了小轿车,两个孩子也在县城上学,日子就像大棚里的小番茄,越来越红。
  近年来,宜川县紧紧围绕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一主线,加快农业产业转型升级,全面推动了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实现农业更强、农民更富、农村更美。
  “今年的苹果个头真大,产量好,发家致富靠它们啦。”黄陵县隆坊镇果农张永平高兴地告诉记者。2020年,在合作社的科学指导下,加上技术到位,他家的11亩苹果品质优、产量高。
  在阿党镇太贤中心社区的诚信果业合作社厂区,10多位村民来回穿梭,将一箱箱苹果分区域摆放整齐、静待装车,几天之后,这些黄土高原的红苹果将被摆放至全国各地的大型超市,成为都市人餐桌上的甜点。
  合作社负责人刘志军说,苹果销售量大,幸亏有了选果线,为他出了大力气。
  让红果果变成金蛋蛋,使苹果更好地造福群众,要提质也要增效。为使全县果业增值增效,近年来,黄陵县围绕产业转型升级,积极推进以苹果分选、包装、储运、加工、营销等为主的后整理工作,2020年,黄陵县实现果业销售总收入15.5亿元,农民人均果业收入18023元,果区人均果业收入24603元。
  从苹果一枝独秀到翡翠梨、樱桃等多果并举,黄陵农业产业迈入产业转型升级新时代。
  “今年的产量大概是7.5万公斤,单价7元一斤,大概有70多万元纯收入,梨的效益还真是不错。”2020年的秋季,田庄镇果农王建军的翡翠梨又获丰收。2016年,他流转了50亩土地,全部栽上了梨树,三年后就有了收益。
  黄陵果业产业链不断改造升级,实现精细化、高效化和绿色化发展。2020年,全县果园面积达到26.8万亩,其中苹果总面积25.8万亩,翡翠梨总面积1万亩,优果率达到85%,总产量37.25万吨。认定绿色苹果基地10万亩,有机基地1万亩。建成省级现代农业园区2个,市级13个,覆盖全县6个镇办37个村2.22万亩土地。
  城乡融合,协调发展
  “凉粉,凉粉,五块钱一碗,自家现做的凉粉”“红薯要不要,咱安沟村的红薯有名得很”,伴着朴实的叫卖声,一辆动车缓缓驶离车站,黄陵县田庄镇安沟村梁峁组的张巧珍也开始收拾她的小摊,一个多小时,两盆凉粉,上百块钱的收入,就是她今天的劳动所得。
  田庄镇安沟村梁峁组因为土地贫瘠、交通不便,过去一直是个穷乡僻壤。现在建了动车站,交通便利了。
  2017年11月3日,黄陵县首家股份经济合作社在这个村子正式宣布成立并揭牌运营。以“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的“三变”改革,有效盘活农村沉睡资源,激活农村发展内生动力,发展光伏发电、翡翠梨园、小龙虾养殖、金银花种植,这些长、短期相结合的产业,将全村群众捆绑到产业链上,让股东农民也富起来。昔日的贫困村,摇身一变,成为县里前景一片大好的明星村。
  土地“转”入合作社,农民成了多面手。“土地流转费加上劳务费,一年算下来,能收入1万多块钱呢!现在,大伙儿都觉得日子真是好了。”多重收益让店头镇腰坪社区结子沟村60多岁的村民陈少荣越过越有劲。“三变”改革、土地确权春风吹起,乡村振兴源头活水来。随着黄陵薰衣草庄园的建设,周边几个村子实现了土地流转,农民转型做了工人,家庭收入大大增加。
  黄陵县阿党镇苹果专业合作社建设成全国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建成全国首家京东农场,冷库贮藏,网络销售,合作社辐射带动周边5个村组468户农民群众以果致富。青和果业农民专业合作社集标准化生产、农资配送、技术指导、果品储藏、分选、销售等功能为一体。高粱红了农民专业合作社以“企业+合作社+农户”方式,发展高粱订单农业。香草花卉、种植养殖、三产服务,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覆盖面不断增加。
  目前,黄陵县培育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375家,其中农民专业合作社330家,成员8516人,注册资金5.1亿元,创建国家示范社3家,省百强社、示范社7家,市级示范社42家。
  “十三五”期间,黄陵县坚持把农村综合改革作为破解“三农”难题的突破点,乡村旅游、现代特色农业、乡村文化复兴等产业的融合互促,实现了从“输血”到“造血”的可持续发展。
  “以前的厕所一个土坑两块板,蚊蝇成群、臭气熏天。现在的厕所,崭新的瓷砖、时尚的洁具,一按按钮,粪便经过无害化处理,没有臭味,没有苍蝇,家里也干净多了。”阿党镇姜林沟村村民寇润全觉得改厕就像按下了“美颜”键。
  “我们村现在不比城里差,村路两边都栽花种草,家门口还有小花园,没事还能去文化广场溜达溜达,多好。”谈起村里的变化,隆坊镇官庄村村民蔡春香话语中满满的都是幸福感。
  如今的黄陵县农村,“美颜”模式全面开启,先后实施了道路交通、安全饮水、民居改造、农村改厕、绿化美化、公共配套“六大工程”,努力提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成色。使农村既有城镇的整洁便利,又有田园的风光旖旎。
  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黄陵县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让农民的精神面貌亮起来,以乡村文明公约成风化人。
  目前,黄陵全县建成村史馆、民俗馆52个,让村史馆、古树、古居和老照片、老物件留住乡愁记忆,形成良好的家风家训。全县已有28个村1596户群众亮出了“家风家训”,乡风文明建设春风化雨,润泽着村风民风。
  生态优先,绿色发展
  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严守生态保护红线。
  大山里漫山的红叶虽然落幕,在蜿蜒绵亘的山脊上一座座风车却迎风矗立,转动的风叶在空中划出优美的弧线,成为黄龙冬日里一道道亮丽的风景线。
  走进位于瓦子街镇小寺庄村的圣君庙风电场,站长董国福正坐在中控室的电脑前,目不转睛地盯着电脑屏幕上的数据变化。由中电投(陕西)黄龙新能源发电有限责任公司投资建设的崾崄乡风电一期工程并网后,进入了调试阶段,他和同事们一刻也不能放松。在中控室前面墙上的电子大屏上,25台风车运行情况清楚地展现出来。“绿色代表运行正常,红色代表正在检修,紫色代表正在维护……”董国福指着屏幕向记者介绍道。
  近年来,黄龙县秉承生态优先的绿色发展理念,依托县内丰富的风力和光照资源,确立了以新能源为主的生态工业发展思路。太阳能和风能是大自然对这片土地的丰厚馈赠,无限“风光”被转化成电能从这里出发输往各地,绿色能源产业成为拉动黄龙经济增长的新引擎。
  2020年11月13日,在崾崄乡旗杆庙村,由黄龙龙庆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投资承建的50兆瓦20台风机,正在进行最后一台风机基础承台浇筑,首台风机也已完成吊装任务。
  截至目前,黄龙县已建成新能源项目8个,总装机规模261.6兆瓦,其中5个光伏项目111.6兆瓦,3个风电项目150兆瓦。在建新能源项目3个,总装机容量200兆瓦,总投资13.6亿元,其中1个光伏项目100兆瓦,2个风电项目100兆瓦。2020年年末,全县新能源项目总装机规模达到461.6兆瓦,年发电量约7.67亿度,每年可节约标准煤21.58万吨,减少烟尘排放量约1670.32吨、一氧化碳约66.64吨、二氧化碳约53.11万吨、二氧化硫约3576.57吨。
  黄龙县经发局项目办主任潘耀民介绍说:“我们紧盯国家政策,抢抓机遇,利用‘十三五’和‘十四五’两个五年时间力争将黄龙打造成名副其实的‘新能源项目建设基地’和‘绿色能源示范县’。‘十四五’将在‘十三五’建成新能源项目的基础上再规划建设2500兆瓦,到‘十四五’末,我县将建成3000兆瓦新能源项目。为了确保电量足额消纳,同时将建设与之配套的330千伏输变线路和110千伏变电站项目。届时,年发电量将达到42.44亿度,产值达到17.09亿元,每年可缴纳税收3.17亿元,其中为县财政预留1亿元左右,新能源项目也将成为我县财政收入的中坚力量。”
  前段时间,一条“2020年城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到352天,在陕北地区26县(区)中排名第一”的新闻链接,刷屏了志丹人民的微信朋友圈。这样的成绩,不仅是志丹县2020年生态环境保护成果的强有力佐证,更是对志丹“十三五”时期乃至更长时期内坚持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充分肯定。
  “现在和3年前完全就是两个景象,早上拉开窗帘看到的是蓝天白云,夜晚抬头望见的是繁星点点。”说起如今的生活环境,志丹县守义大厦负责人边长春满是好评。
  近几年,志丹县以中省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整改落实为抓手,紧紧围绕打赢、打好“碧水、蓝天、青山、净土”四大保卫战,推动生态持续改善、环境质量稳定向好。
  截至目前,志丹共完成了67家餐饮行业油烟净化装置安装,并建立台账实行动态管理;完成了5台燃煤锅炉的拆改任务,集中供热站13台燃气锅炉完成了低氮改造,未纳入集中供热的区域,坚持使用低硫、低碳的环保煤。该县王瑶库区拦污工程和杏河污水处理厂建成投用,杏子河流域综合治理工程基本完工。北洛河出境断面水质由2015年的劣Ⅴ类转变为Ⅲ类;周河出境水质由2015年的劣Ⅴ类转变为Ⅳ类;杏子河水质长期稳定为Ⅲ类水质。城区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稳定在98%以上。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如今,清新的空气、清澈的水源、清洁的环境已经成为志丹人民生活的“标配”,千金不换。
  更开阔的视野、更创新的理念、更有力的举措,延安正以前所未有的使命感、紧迫感、责任感,奋力走好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大棋局。站在新的发展起点上,延安县域经济,定会在新时代书写出更加绚丽的篇章。
  (记者 谷嫦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