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1版
发布日期:
朱东平:交出延安脱贫攻坚满意答卷
记者 刘小艳
  “荣誉是对我莫大的鼓励和鞭策,也是延安全体扶贫干部数载同甘共苦付出的结果。”获得“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称号的延安市扶贫开发局局长朱东平,回到工作岗位的第一件事,就是组织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脱贫攻坚表彰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
  “感谢这个伟大的时代给了我们扶贫干部出彩的机会。”朱东平认为,能参与到脱贫攻坚这场战役中来,是人生中了不起的经历。
  延安是陕甘宁革命老区的重要区域,也是一个贫困面较大、贫困程度较深的地区。2017年4月,陕西省因2016年度脱贫攻坚工作考核排名靠后被中央约谈,延安工作整体也不理想,实现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形势十分严峻。
  就在这时候,朱东平临危受命挑起重担,调任市扶贫局局长。
  没有准备,没有犹豫。一纸沉甸甸的任命书,带着组织的信任和嘱托,郑重地摆在了朱东平的桌案前。从那一刻起,他知道自己的根就已经牢牢地扎在扶贫工作上了。
  朱东平说:“当时也没有考虑太多,既然组织把这个艰巨而重大的任务交给了我,那么不管再苦再累也一定要做好,绝不能见了困难就往后退。”
  虽然是脱贫攻坚战场上的一名新兵,但朱东平有着丰富的基层工作经验,对扶贫工作有着一定的基础。
  进入工作岗位的第三天,朱东平就向市委提出成立脱贫攻坚指挥部,办公室要设在扶贫局,统筹指挥调度各级、各部门脱贫攻坚工作。10多天后,文件正式下发。
  “究竟谁可以算做贫困户?”朱东平说:“精准扶贫,贵在精准,扶贫对象精准是‘六个精准’里的第一个,是做好各项工作的前提和基础。”
  在市扶贫局的指导下,延安立即全面展开扶贫对象再核实及数据清洗工作,严格按照工作步骤、时间节点和政策要求,对未纳入贫困户的“真贫户”应纳尽纳,对违反“九种情形”的加强综合研判,该剔除的坚决剔除,切实做到对象准、底子清、情况明,把基础工作做实、做细、做准。
  白天下乡,晚上熟悉情况,与同志们一起研究工作……重任在身,需要付出相当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攻坚战中,“5+2”“白加黑”成为朱东平工作的常态。他在自己的办公室加了一张床、一床被褥,最初的3个多月,几乎住在了办公室。
  2018年,是延安脱贫攻坚决战决胜年。3月26日,在全市脱贫攻坚誓师动员大会上,朱东平带头立下军令状。“如若完不成任务,我将引咎辞职。”
  同时他默默地给自己定了一个“四员”的身份:在学习和调研中当好参谋员,推动落实中当好指战员,统筹协调中当好协调员、扶贫工作较真碰硬中当好督导员。他说:“有压力,也更有信心。我们已经做了那么多的工作,必须坚持下去,只要好好干就一定能完成。”

  “他这个人就是这样,干工作总有一股冲劲,一种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的韧劲。”这样的举动,在市扶贫局同事看来,一点也不意外。政秘科科长高延宜记得,2018年1月,由于长期下乡奔波,朱东平的右腿膝关节半月板撕裂。手术后医生要求至少要在家休养3个月,但一个月后身体还未完全恢复,他就拄着双拐出现在单位。
  “越是艰难越向前。”朱东平不仅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
  朱东平说,易地扶贫搬迁是我市精准扶贫“八个一批”工程之一,是从根本上解决“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的最直接、最有效的重要举措。但在推进的过程中,存在搬迁群众信息识别不准、不想搬及搬迁后不愿腾退宅基地的问题。
  “任务重,压力大,有时候因为一个数据不能及时报上来,着急地根本睡不着。”为了做到事不过夜,朱东平记不清有多少个深夜,他把电话直接打到各县区委书记那里,就是希望把压力传导得再实一点,把每一个目标任务都按期落实到位,绝不犯“拖延症”。
  付出终有回报。2018年,延安脱贫攻坚的各项工作始终走在全省前列,保持第一方阵。延安市扶贫开发局也荣获全国脱贫攻坚奖——组织创新奖。
  2019年5月7日,随着省政府宣告延安最后两个贫困县延川、宜川脱贫“摘帽”,革命圣地延安历史性实现区域整体脱贫。
  宣布脱贫后,还没来得及松口气,朱东平便一头扎进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工作当中。
  “脱贫不返贫才是真脱贫。”朱东平认为,最紧要的是把防止返贫摆在重要位置,打消基层干部与贫困群众“刚脱贫,又返贫”的担忧。提前谋划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建立健全防返贫动态监测帮扶、稳定增收、“三保障”和安全饮水巩固提升等10项长效机制,建成延安市脱贫攻坚大数据平台……为了让老百姓稳定脱贫致富,朱东平一件一件梳理落实,一项一项统筹安排,一条一条督导推进。
  村村过硬、户户过硬、全面过硬,朱东平交出了一份脱贫攻坚的满意答卷。摆脱贫困,成为写在圣地延安大地上的当代奋斗史。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朱东平说,他将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按照省市的决策部署,重整行装,继续发扬脱贫攻坚精神,苦干实干、用情用力,接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全力推动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为乡村振兴开好局、起好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