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延安市不断加强乡村治理体系建设,全市乡村治理能力和治理效能不断增强,涌现出宝塔区枣园街道庙沟村、吴起县周湾镇周湾村、子长市安定镇廖公桥村等乡村治理示范村,为持续加强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带来了示范效应,树立了榜样。
2月24日,记者走进这些示范村,见证乡村发展的新面貌。
以村风民风引领乡村治理
子长市安定镇廖公桥村距子长市城区12.5公里,因清康熙四十六年安定知县廖均捐俸筑建长10米、宽5米的石拱桥而得村名,一直沿用至今。多年来,崇学尚礼、尊老爱幼的民风影响了一代又一代廖公桥村人。
在发展建设中,廖公桥村围绕“干净整洁、服务完善、功能齐全、特色鲜明”目标,投资50万元,基本实现道路硬化、村庄绿化、路灯亮化、房屋美化、卫生洁化、治安良好的局面。村民张学合高兴地说:“现在,我们村跟城里一样美了。家家户户有了自来水,巷道有路灯,真是个好地方。”
2018年,廖公桥村村民张学明家被评为子长市文明家庭。多年来,张学明义务为村里清扫巷道。“我们村里的环境真是越来越好了。我老了帮不了大忙,就义务打扫卫生,把村里的环境保持好,让大家进进出出有个好心情。”今年70岁的张学明笑着说。
2017年,贺虎琴的公公因病瘫痪在床。当时,贺虎琴和丈夫正在外地打工。因为公公需要有人照顾,经过慎重考虑,贺虎琴回到村里,边打零工边和婆婆一起照顾公公。贺虎琴说:“照顾公公是我这个儿媳妇应该做的。”
据廖公桥村党支部书记石明明介绍,近年来,廖公桥村在乡村治理中突出抓产业、抓美化、抓氛围和抓典型的“四抓”工作,统筹“四结合”:与脱贫攻坚相结合,建设富裕廖公桥;与改善人居环境相结合,建设宜居廖公桥;与乡村旅游相结合,建设美丽廖公桥;与倡树文明新风相结合,建设和谐廖公桥村。
“我们要以乡村振兴为中心,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全面进行全村环境治理。下一步,我们将调整产业结构,发展‘鱼菜共生’等具有现代农业特色新型种养模式,将农村建设、农业发展、农民致富有机结合起来,让廖公桥村村民获得更多的幸福感。”安定镇副镇长陈志峰说。
村民精神面貌焕然一新
2月21日,正月初十,吴起县周湾镇周湾村大棚种植户王振斌忙着给自己10座大棚卷草帘子、除草、施肥。立春以后升温明显,王振斌大棚里的火龙果、油桃、毛桃、大杏长势喜人,他的日子也像开放的桃花一样欣欣向荣。
近两年来,周湾村大力发展设施农业、杂粮种植、畜禽养殖、乡村旅游等产业,群众增收门路越来越宽,日子越过越好。现在,周湾村村民不仅笑声多了、歌声甜了、精神爽了,而且脑子活了、胆量大了、心气足了。这井然有序、和谐幸福的背后,得益于周湾村的乡村治理“秘诀”。
几年前,周湾村因油气开发、土地界限、邻里关系等引发的各种纠纷,加之退耕还林后种地收入不多,村民一有空就聚在一起打麻将、喝酒。
2019年,在周湾镇党委的精心部署下,周湾村注重发挥基层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和农村党员模范带头作用,积极推行“党建+1221”工作机制,即“一访”(大走访)听民声,“两评”(党员和群众评议)找症结,“两调”(司法和人民调解)解诉求,“一讲”(讲文明)提素质,通过解矛盾、提素质、树新风、促和谐,不断提升群众的幸福感、安全感和获得感。
“实践证明,党支部坚强有力,基层党建有声有色,群众很欢迎,乡村治理就有了硬核底气。今后周湾镇党委将进一步搭建平台、创新举措,推动乡村治理走深走实,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深入推动乡村振兴。”周湾镇党委书记梁学杰说。
发展产业让村庄放光彩
延安枣园在全国闻名遐迩。20世纪80年代末,枣园街道庙沟村实施退耕还林、治沟造地,并大力发展山地苹果产业,成为远近闻名的“小康村”。后经几度调换,庙沟村党组织班子凝聚力弱化,昔日的光环逐渐淡去。
2016年开始,庙沟村率先推行中心户长制,调解邻里纠纷,推进平安村建设。“十九大以来,庙沟村在乡村治理中因村施策,建立了文化宣传队、产业服务队、健康服务队、矛盾调解队、法律顾问队和治安巡逻队,保障助力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村党支部书记张喜平说 ,与此同时,村上还引导村民在发展苹果产业的同时依托庙沟村距城市近、环境好的优势,发展乡村旅游业。
今年54岁的李延平是庙沟村第一个“吃螃蟹的人”。2015年,李延平办起了村上第一个农家乐,因院子里有一片梨园,故名“梨花院落”。在他的影响下,庙沟村一些村民办起了集民宿、休闲娱乐于一体的农家乐,在增加收入的同时也为本村部分村民在家门口就业提供了方便。
如今的庙沟村,道路宽敞,院落整洁,生活富裕,民风淳朴。2020年,庙沟村人均纯收入达到1.28万元,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
枣园街道党工委书记罗经纬说:“庙沟村在乡村治理中利用资源优势,以发展特色产业为切入口,探索出了一条发展新路径。我们将在今后的工作中逢山开路、遇水架桥,一步一个脚印,走出一条具有枣园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