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逯长军在打理西红柿苗 记者 王垠山 乔建虎 黄建斌
近日,在宜川县丹州街道王湾村的温室大棚里,脱贫户逯长军正忙着打理刚刚栽植的西红柿苗。2020年10月份,县上包扶单位给王湾村新建了10个温室大棚,逯长军承包了1座。
“2020年我家种了3个拱棚,种植甜瓜收入4万多元,包扶单位又给我们建了温棚,我承包了1座用来种植西红柿。拱棚到了冬季又可以改成温室大棚,这样就可以一年四季都有产业,所以我对发展产业和过上好日子特别有信心。”逯长军说。
据了解,王湾村因村集体经济薄弱、基础产业落后等原因,很长一段时间都在深度贫困里徘徊。自从精准扶贫开展以来,当地扶贫干部以产业为抓手,依托村上地理、区位、生态资源等优势,先后建起150座拱棚,用来种植甜瓜、蔬菜,发展乡村采摘游。同时,县上还在王湾村实施移民搬迁工程,共新建了50多座平房,让群众实现了“搬得进、有产业、能致富”的梦想。
家住王湾村移民搬迁点的脱贫户张玉成,笑着给记者说起了近年来家里方方面面的变化,“以前我住的地方是土窑洞,爬沟上洼,夏天一下雨路上全是泥,冬天下雪滑得坡都下不来。现在我们一家4口人住着100平方米的大房子,哪像那时候5口人挤在不到30平方米的破窑洞里,有了房子就安居乐业了,现在就是一门心思看如何实现致富梦了。”
如何实现小康梦,让更多的老百姓过上体面的日子,宜川县的做法是大力发展产业。2015年以来,宜川县开始大力发展苹果、花椒、棚栽等产业,全县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实现产业全覆盖,同时通过移民搬迁、教育扶贫等措施,2019年5月全县47个贫困村全部脱贫退出,贫困发生率由2015年年初的14.03%下降至0.45%。
宜川县扶贫局局长李永泉说,“十三五”期间,宜川县始终把脱贫攻坚作为一项重大政治任务和第一民生工程,推行了“党政干部到难村、政法干部到乱村、经济干部到穷村、技术干部到产业村”的精准帮扶机制,突出责任落实、产业先行、设施完善、民生底线、群众主体、创新机制,形成了以塬区梨果、川道棚栽、坡地花椒为主的多元化产业帮扶格局,全力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全县47个贫困村全部脱贫退出,3093户8082名贫困群众全部脱贫,贫困人口人均纯收入达到11582元,脱贫任务清零目标如期实现。
为全面落实医改政策,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2015年12月,宜川县人民医院正式加入延安医疗集团,实行一体化管理。经过5年的努力,县人民医院从医疗设备到专业人才队伍培养有了长足的进步,县域就诊率由过去的65%提高到90%以上,形成了“小病不出乡,大病不出县”的就医新格局。
据宜川县人民医院院长马鹏介绍,自从一体化管理改革以来,医院的业务水平和服务能力得到了大幅提升,先后获得市科技项目立项3项,建成了4个重点专科,医院的基础设施得到了大幅提升。
在抓好扶贫、医改的同时,2016年,宜川县还建成了该县教育史上最大的惠民工程——宜川中学新校区。学校总占地面积230.6亩,规划总建筑面积10.1393万平方米,配套建设礼堂、行政办公楼、图书馆、综合实验楼、艺术楼、综合体育馆等,改善了学校的办学条件,为教育教学改革解决了硬件“瓶颈”。
宜川中学副校长徐兴国说,“十三五”期间,宜川中学确立了“立足人的发展、创建自主明校”的办学目标,始终秉承“学校的一切为学生发展而存在”的办学理念,学校的校风校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办学条件得到极大改善,极课大数据全面推广,智慧校园建设步伐加快;教育改革提质增效,“4+1”课堂迭代升级,教学科研水平不断提升,德育内涵不断丰富,五育并举融合推进,教育质量逐年提升。2020年秋季,该校教育集团成功组建,义务教育得到了均衡优质发展,人民群众对教育的满意度不断提升。
据了解,在“十三五”期间,宜川县生产总值、固定资产投资均突破40亿元大关,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县和壶口瀑布5A级景区创建迈出坚实步伐,旅游产业融合发展进程加快,荣获“陕西省文明旅游县区”等多项称号。五年来,该县县域电子商务、平台经济、共享经济蓬勃发展,非公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37.4%。党政机构、镇村管理、财税金融、“放管服”等重大改革事项相继实施,政务服务事项网办率达到97.2%,五年引进重大招商项目92个,完成投资112亿元,中电工程、大唐发电、陕旅集团等企业纷纷来宜投资,五年完成外贸出口1728万元,经济外向度大幅提升。